2008年上半年软考系统分析师考试试题分析2008年上半年(5月)考试的特点是上午试题与历年中级(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试题的重复率比较高,侧重了对软件工程和网络知识的考查。案例分析(下午I)试题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填空题和简答题,似乎寻不到“案例分析”的踪影。1、信息系统综合知识试题2008年5月考试信息系统综合知识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布如表1所示。表12008年5月考试信息系统综合知识试题知识点分布在本次考试中,上午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与最近几次的考试相比,本次试题的难易适中,除了网络知识考得有点多外,其他的各知识点分数比例基本保持平衡。(2)上午试题重复率很高,这里的“重复率”是指与历年的软件设计师和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的考试试题有重复,而不是与往届的系统分析师试题重复。(3)在以往考试中,作为重点考查对象的UML,在这次考试中却“人间蒸发”了。(4)从最近的2次考试试题来看,数学与经济管理试题的范围已经基本定型。2、案例分析与设计试题试题一试题一仍然为必答题,试题主题为电子政务,主要考查电子政务方面的基础知识,试题共4个问题。第1个问题涉及到电子政务业务模型,要求考生回答模型中的3个部分。电子政务业务的三个领域分别是政务办公自动化、公共政务办公、政府信息查询。同时,形成3种信息流,分别是政务办公信息流、公共事务信息流和政务咨询信息流。第2个问题考查电子政务业务的分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内容了:政府对政府、政府对公务员、政府对企业、政府对公众。根据这些含义,对比试题描述中的功能,逐个划分就可以了。有关这方面的详细知识点,请读者阅读系统分析师考试指定参考用书《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张友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4章相关内容。第3个问题考查域建模、用例建模、组件和服务建模、性能建模的概念。域建模是指对问题域创建相应的模型并且把它划分为若干个内聚组的过程。用例建模建立反映系统行为的动态模型,用例模型描述了各种参与者和要分析的系统之间的主要交互。组件模型为子系统、模块和组件的层次结构分配需求和职责。服务模型将应用程序定义为一组位于外部边界(用例)、架构层之间的抽象服务接口,并且提供了通用的应用程序和基础结构(安全、日志记录、配置等等)。性能建模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度量性能。有关这方面的详细知识点,请读者阅读系统分析师考试指定参考用书《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张友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章相关内容。第4个问题考查需求获得的沟通与交流技巧,这是经常考查的一个内容。有关这方面的详细知识点,请读者阅读系统分析师考试指定参考用书《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张友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章相关内容。试题二试题二为一道关于敏捷开发方法(主要是XP方法)的问答题,共4个问题。在系统分析师考试指定参考用书《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张友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第20章中,详细介绍了敏捷开发方法和XP方法。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这一章中。问题1要求考生回答敏捷方法的共同的基本原则。在《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的20.1.2节中列出了12条基本原则,考生只要回答出8条,就可以得到本题的满分。问题2问敏捷方法的原则中哪些原则在实践中难以实施,这与问题1是相关联的。只要理解了这些基本原则,这个问题就好解答。因为是问在“实践中难以实施”,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答得灵活些,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可以得分。问题3考查结对编程的概念,简单地说,结对编程就是2个人坐在一起写同一个程序。结对编程可以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工作质量。有关这方面的详细资料,请读者阅读《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第20.2节。问题4是关于快速开发工具和可视化开发的。快速应用开发(RAD)目的是快速发布系统,RAD组合了5个方面的技术,分别是进化原型、CASE工具(可进行正向工程和反向工程)、拥有能使用先进工具的专门人员(一个RAD开发小组)、交互式JAD、时间表。比如,我们常用的VB、Delphi、PB等都属于RAD的工具。可视化开发就是在可视开发工具(例如VB、Delphi、PB等)提供的图形用户界面上,通过操作界面元素(例如菜单、按钮等),由可视开发工具自动生成应用软件。这类应用软件的工作方式是事件驱动的。对每一事件,由系统产生相应的消息,再传递给相应的消息响应函数。试题三按照常规,试题三又是一道嵌入式系统设计方面的试题,共3个问题。这道试题的描述很长,从整个案例分析试题来看,就这道试题还象个“案例”,其他的试题基本上都是填空题和问答题。第1个问题要求考生指出李工设计上的问题,以及双口存储器数据交换的方法。问题已经规定,李工的设计在实时性、负载均衡和实现算法上有问题,所以只要从这3个方面去考虑就可以了。那么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因为他没有考虑通道的传输周期,而且采取的是查询方式。第2个问题是关于系统调度的,这是历次考试中考得比较多的一个知识点了。请读者阅读《系统分析师考试案例分析试题分类精解(第2版)》(张友生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第8章。第3个问题直接考查中断方式和查询方式的区别,对处理器而言,这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区别。详细知识,请读者阅读《系统分析师考试信息系统综合知识试题分类精解(第2版)》(张友生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第1章。试题四试题四是一道关于分布式数据库的问答题和填空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试题一共3个问题。问题1要求考生回答分布式数据库的主要特性和优缺点。分布式数据库的主要特点有数据分布性、透明性,集中与自治共享结合的控制结构、适当增加数据冗余度,以及全局的一致性、可串行性和可恢复性等。所谓优缺点,是需要把分布式数据库与集中式数据库进行比较分析,这里可以根据它的特点来进行。例如,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好、可扩充性好、可改善性能、自治性好等。在缺点方面,首先,异构数据库的集成问题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目前还很难用一个通用的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如果数据库设计得不好,数据分布不合理,以致远距离访问过多,尤其是分布连接操作过多,不但不能改善性能,反而会使性能降低。在数据库故障方面,除了可能存在集中式数据库的故障外,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故障还可能有结点故障和通信故障(信息丢失和网络分割)。问题2是4个填空题,考查分片的原则和方法。在分布式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分片可以有水平分片、垂直分片和混合分片,不管采取哪种分片方式,必须遵循完整性、不可相交性、可重构性的基本原则。问题3是3个填空题。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给出了答案:全局的一致性、可串行性和可恢复性。试题五试题五是一道关于Web2.0和AJAX方面的的试题,试题共3个问题。Web2.0是最近几年谈的很多的一个话题,我们可以凭常识解答本题。第1个问题考查Web2.0的应用与传统Web应用有什么区别。因为这个问题最近谈得多,所以就相对简单了。例如,传统Web应用通过浏览器浏览大量网页,而Web2.0的应用除了网页外,加上很多通过Web分享的其他内容,更加互动;传统Web应用的模式为读,而Web2.0的应用的模式为写和贡献;传统Web应用的主要内容单元为网页,而Web2.0的应用的主要内容单元为帖子/记录;传统Web应用的形态为静态,而Web2.0的应用形态为动态;传统Web应用的浏览方式为浏览器,而Web2.0的应用的浏览方式为浏览器、RSS阅读器和其他工具;传统Web应用的内容创建者为网站编辑,而Web2.0的应用的内容创建者可以是任何人。等等。第2个问题是关于AJAX的,涉及到AJAX的概念和核心思想。考生可以参考《IT新技术宝典(软件技术分册)》,其中对AJAX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第3个问题主要考查Mashup技术。Mashup作为当前热门的Web2.0技术,利用从外部数据源检索到的内容来创建一个全新的创新服务。它把Web服务和像AJAX这样的工具进行融合,提供一种新的应用软件开发模式。这种简化开发难度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企业和客户的应用难度,加大双方交互性。mashup程序从架构上是由3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它们在逻辑上和物理上都是相互脱离的(可能由网络和组织边界分隔):API/内容提供者、mashup站点和客户机的Web浏览器。试题一论软件体系结构风格及其应用本题是一道典型的问答题,考生只要学习好《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第12.3节,解答本题是不成问题的,即使没有软件体系结构(架构)设计的经验!有关软件体系结构的详细资料,请读者阅读笔者主编的《软件体系结构——原理、方法与实践》(张友生,清华大学出版社),该书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已经被大多数软件学院选定为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的教材。试题二论软件项目估算的过程与方法本题与希赛教育软考学院第2套模拟试题中的“论软件过程的度量”是完全一致的(标题不同,但考查内容一致),希赛教育的学员只要按照模拟试题中的思路进行写作就可以了。试题三论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这是系统分析师考试中首次出现纯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试题,隶属于战略数据规划范畴。本题落款为“需求分析”,可能有些考生会被这个迷惑而走题。这道试题的真实考点在战略数据规划,建立企业战略数据模型。与希赛教育软考学院第6套模拟试题中的“论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技术”是一致的,希赛教育的学员完全可以按照模拟试题中的思路进行写作。有关信息资源规划方面的详细知识,考生可以学习希赛系统分析师培训视频教程,其中有详细的讲解。试题四论P2P计算关键技术与应用要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P2P计算(试题描述中已经给出了P2P计算的概念)。P2P可以简单的定义成通过直接交换,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在P2P网络环境中,成千上万台彼此连接的计算机都处于对等的地位,整个网络一般来讲不依赖于专用集中服务器。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既能充当网络服务的请求者,又能对其他计算机的请求做出响应,提供资源与服务。通常这些资源和服务包括信息的共享与交换、计算资源如CPU的共享使用、存储资源如缓存和磁盘空间的使用等。由于P2P自身的特点,如系统的开放性、计算机之间的直接互连、资源和服务的共享等,使得P2P系统在实现上存在一些关键技术,如动态成员管理机制、内容复制技术、内容查询定位算法、安全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