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课标解读:1)了解美苏两级格局的形成背景与过程。2)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关系的影响。“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1945年5月8日,德军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战宣告结束。苏联红军把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战争是残酷的!“二战”结束了,人类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呢?“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乔治·凯南“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1.大战刚歇,人心思和平;2.美、苏势均力敌。美苏对抗为何采取“冷战”而不诉诸战争?“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美英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体系一、“冷战”的背景——风雨变幻“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斯大林1.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基础19世纪英国首相巴麦尊,“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一、“冷战”的背景美国图称霸(战后美国力量介绍):经济军事政治工业产量占53.4%出口贸易占32.4%黄金储备占74.5%军队1200多万;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拥有控制操纵联合国原子弹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哈瑞·杜鲁门一、“冷战”的背景2.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图争锋(战后苏联力量介绍):经济军事政治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1949年爆炸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国,政治影响空前提高。战后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一、“冷战”的背景3.苏联努力扩大其世界影响一、“冷战”的背景——风雨变幻4.美苏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根本对立3.苏联努力扩大其世界影响2.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1.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基础铁幕演说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一、“冷战”的背景5.铁幕演说的推波助澜作用二、“冷战”的表现——针锋相对阵营以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政治经济军事杜鲁门主义(1947)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冷战开始标志)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2.实质:遏制苏联,称霸世界二、“冷战”的表现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经济军事杜鲁门主义(1947)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冷战开始标志)马歇尔计划经互会(1949)(欧洲经济分裂)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包括西德)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2.实质:经济援助——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美国是最大受益国:用美国公司(过剩产能输出)买美国商品(市场)还美国贷款(债权)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二、“冷战”的表现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经济军事——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杜鲁门主义(1947)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冷战开始标志)马歇尔计划经互会(1949)北约(1949)华约(1955)(两极正式形成)(欧洲经济分裂)北约和华约的实质:美苏称霸的工具雅尔塔体系下的1959年世界冷战格局2,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政治上两面旗帜针锋相对军事上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深化拓展:评价“冷战”(1)避免大战爆发;(2)客观促进科技发展;1.积极影响三、“冷战”的影响三、“冷战”的影响2.消极影响(1)世界分成两部分;(1948年柏林危机)1949年分裂。柏林墙成为东西德国分裂的标志(1961年-1989年)对面的亲戚和邻居都不能往来;近30年间有239人试图翻越而被处死。三、“冷战”的影响2.消极影响(1)世界分成两部分;(1948年柏林危机)(2)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战威胁;(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V.S.肯尼迪1962年,为了“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刺猬”,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美国很快发现,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军事封锁。这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三、“冷战”的影响2.消极影响(1)世界分成两部分;(1948年柏林危机)(2)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战威胁;(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3)破坏世界和平,爆发局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朝鲜分裂2004年4月3日,朝鲜金刚山,韩国探亲者洒泪告别朝鲜亲人在朝鲜的儿子与在韩国的母亲依依惜别日本投降后,苏联和美国军队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以北纬38度为界。1948年,在北部和南部先后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美国投下800万吨炸药,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美国也损失惨重,战争长达12年,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1950-1953)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1961—1973)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军事上赶上美国。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94719551991美苏两极(冷战)格局形成\发展及终结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发展到美苏争霸的新时代直至最终的瓦解六七十年代之际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认识:世界格局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1.二战后期,处于颠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据此回答:下列说法最能反映杜鲁门上述议论的是()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B.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C.美国的制度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度D.美国要求按照实力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2.“这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中的“这”是指()A.马歇尔计划B.北约的成立C.经互会的成立D.华约的成立梯度训练(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23题)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3.有人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都是美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B.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C.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D.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4.假如让你集中写一篇反映1947年至1948年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你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B.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柏林危机C.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越南战争D.朝鲜战争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23题)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持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多极化趋势加强西欧、日本、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上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超多强注意: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现在还未真正形成。本章线索: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以欧洲为中心(近代)两极格局形成(二战后)越南原为法国殖民地,“二战”期间法国撤离;1945年法国重返越南;越南北方人民在越南共产党领导下抗击法国殖民者;1954年,法国撤出。美国在越建立政府;1955-1975年越南抗美救国。越南备忘1975年4月30日上午10点,溃逃的南越士兵在Toam基地旁一条公路上留下了自己穿的制服和军靴。史料呈现:二战中的大国首脑会议会议名称(地点)时间参加国及政府首脑会议内容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1941.11.22-261943.11.28-12.61945.2.4-121945.7.17-8.2美(罗斯福)英(丘吉尔)中(蒋介石)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美(杜鲁门)英(丘吉尔、艾德礼)苏(斯大林)对日作战及远东问题,发表《开罗宣言》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未来的国际组织,战后处理德国、波兰疆界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发表《德黑兰宣言》战后德国处置,波兰政府与疆界,对日作战等问题,发表《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占领德国之原则,波兰问题,对日作战问题,以及对意、罗、保、匈、芬等国的政策,签署《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雅尔塔协定》苏、美、英三强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一)外蒙古(即后来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二)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业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商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三)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大元帅的提议,美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三国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定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1945年2月11日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也称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通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建立的战后国际体制。雅尔塔体制是美苏按照各自实力瓜分世界的产物,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确定了美、苏两国在欧洲及远东的势力范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从而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体制所体现的“东西”关系和美苏对抗,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积极作用对于迅速结束二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消除法西斯势力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起到了重大作用,从而为战后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它的建立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是可以实现合作与共处的。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的革命成果。消极作用美苏以各自的实力为基础划分势力范围,以践踏和损害一些中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大国的利益需求,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它人为划分边界、分裂国家,成为世界不稳定的祸根。造成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