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浙江省高考文综试卷分析报告(历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08年浙江省高考文综试卷分析报告(历史)一、08年浙江省高考文综试卷(历史)评价(1)试题特点评述2008年全国文综历史试卷试题的命制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鲜明特色。试题从新角度,设置新情境,深化拓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从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来看,坚持了“三个原则”不变,即坚持“遵循大纲,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不变;坚持考查学科能力的原则不变;坚持“稳中求变,稳中创新”的原则不变。今年的试题体现了下列一些新的特点。1.全面取消专题题组,扩大考点知识覆盖。去年文综历史试题中减少了专题式选择题,只有一组专题式选择题,其它则均为单体选择形式。今年的历史选择题全部为单体选择形式,取消了专题式选择题,但22、23题是以统一为主题的隐含式专题选择题,体现了命题者稳中求变、扩大知识覆盖面的命题思路。2000年以来,文科综合历史选择题绝大多数呈现为专题式,2007年试题中选择题只有一个专题题组,其他均为独立考点,今年更是全面取消专题题组,设置了12道独立的选择题,知识点数量明显增多,试题覆盖面明显扩大,可谓历年之最。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到中国古代史的占40分,中国近现代史的占24分,世界近现代史的占36分。分值分布基本合理。考查范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领域和背景、原因、概念、经过、影响等要素。2.大力扩充材料型题目,凸现探究能力考查。在涉及历史内容的14道题中,达13题之多提供了材料,且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图片、表格等。尤其是选择题中,大大增加了文字量。表现为以考查单纯记忆力或再认再现能力的题目极少,以考查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题目占了绝大多数,题目新颖,灵活巧妙,“题在课外,理在书中”。如第13、14、15、19、20等题体现出“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鲜明特色,以第19、20、21、22题为代表的提供全新情境的材料型选择题对学生的审题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很高,不是靠简单的记忆和判断就能够解决。选择题题干、选项几乎没有一例为教材原文照搬的现象,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分析题都需要考生认真理解。对历史材料的处理,是指阅读材料、提炼观点和运用材料进行说明、论证的过程。与去年试题比较,材料型试题数量明显增加,这体现了课改精神。例如除了选择题第23题外,其余均为材料选择题或材料解析题。试题通过文献材料、图片、地图、表格数据等多种材料,考查学生史料解读、图文转换、识图、比较、分析概括等多种能力。随着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广,高考试题中考查材料处理能力的比重也不断攀升。题目立意,经过耐心的推敲、斟酌、分析、比较、推理、整合、概括、提炼等步骤,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考查引人注目,成为今年高考新亮点,但是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材料信息,同时又调动和运用课本知识这两者有机结合的话,答题会很被动,无从下手。此外,今年历史试题文字容量也非常大,对考生阅读和书写又是一个严峻考验。3.凸现多元史观,隐性切入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是长期(尤其是近期)被人们普遍关注、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党的大政方针、国家意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知识再生点。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文综历史试题都较好地反映了这一功能,整个卷面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只不过全国卷I比较巧妙地将热点问题冷处理。单项选择题第22、23题是以冷战结束后两德的统一和朝鲜问题为切入点,实际上与我国统一大业这一热点问题相关,但考查角度比较隐蔽。第39题考查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过程、意义,是从反对分裂、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角度出发的。2007年到2008年的周年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第37题直接是对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的考察,第39题是对蒙古自治区60周年的的综合检测。“藏独”暴乱和民族团结问题是2008年的时事热点,如果直接出题感觉过于直白,全国Ⅰ卷历史从土尓滬特部回归祖国入手,把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和民族团结都做为考察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漠西蒙古回归祖国的事实,说明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每个公民的历史责任。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等视角考察人类历史进程,已是我国史学界近二十多年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也成为综合能力测试改革以来的重要命题指导思想之一。今年的文综卷历史试题中,第16、18、22、23、39(2)、(4)等题就是以文明史的新视角进行命题的,第14、15、19、20等题以及第13、21、37题等分别从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全球史观来考察人类历史的进程。当然,有些试题的命制体现了多元史观,如第37大题考查的中国科举制度和英国的近代文官制度,就是在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视野下命制的。以多元史观新视角命制试题的同时,本卷还隐性切入了当今国家生活的重大热点问题。如土尔扈特部归国、朝鲜半岛状况等题就反映了当今的民族关系、边疆问题和朝核六方会谈等热点问题。高考试题命制渗透多元史观,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所创造的重要成果,淡化意识形态差异,从不同类型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可以使学生“通史识今”、“学以致用”,善于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起坚实的桥梁。4.重点考查主干知识。与去年相比,今年高考命题仍然突出主干,重视对重点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考查。历史课本上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一般都是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主体,这些知识甚至在一定的周期内经常反复出现。课本“说明”部分指出:正文部分用宋体字排印,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用楷体字排印,不做统一要求。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以阅读部分命题的情况。但今年几乎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考查教材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基本没有出现偏题、怪题。第13题考查新思想萌发,知识分子观念的转变;14题考查洋务运动。15题考查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16题考查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体现了政治民主化主题。17题考查抗战时期中国外交成果;18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题考查工业文明;20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21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22题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和德国分裂、统一;23题考查朝鲜半岛形势。除了第12题和第23题。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这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5.文明史观是主旋律。今年的历史高考题让不少文科生头疼,许多考生说“我们常常钻研历年高考题目,然而这一次考的却不是主干知识呀”。其实,今年的历史题正好反映最近几年高考的改革导向:能力立意,文明史观是历史高考的主旋律。出人意料的是试题结构的分值变化大。12个选择题共计48分,中国古代史1个4分,中国近现代史6个24分,世界近现代史5个20分。主观试题第37题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混合题共计32分,其中分值各占一半为16分;大综合试题第39题中历史部分全是中国古代史,分值为20分。以前分值最少的中国古代史今年变成了“老大”。但是,能力立意没变,而且强化。第12题中国古代地名中“阴”、“阳”的方位表示,属文科普通常识问题。第15题梁启超否定科学万能,实质是肯定中国儒学的道德价值和人生修养方面的好处。没有直接考书本内容的题目。情景设问更加显示了对文科思维的高要求。12个选择题有11个是情景设问,这对读懂题目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明史观在试题中随处可见。选择题第19题通过情景设问,考查物质文明。选择题第20题通过考日本明治维新中的部分内容,考查学生对文化文明的理解与掌握。考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中,是通过第39题土尔扈特部回归来实现的。这个题目和选择题第22题考德国的分裂和统一是一致的出题思路,只是没有从台湾问题方面出题。6.注重呈现新材料和情境。试题考查的知识是出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切入角度可能与教材不同或完全不一样。重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非单纯的记忆能力。体现对考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不仅要吸收人类的历史文明成果,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用试题体现学生的这些能力呢?08年高考主要是在选择题的设计上采用材料式选择题,几乎每一个题干都不是直述其意,而是需要从文本资料或者图片资料中提取信息。如,第22题是通过两张历史图片呈现历史,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第13、15、19、21题是通过一个人物对历史事件的评述来呈现历史。第14、16、17题是通过教材中的资料来考察历史,如果考生的阅读能力不强,分析能力较差,平时只会死记硬背的话就会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但如果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能注意多思考、勤分析,做这些题就不会有多大的困难。(2)试题的缺憾:1.难度系数没有把握好,使许多师生反映无所适从,今年的历史考分不容乐观,不利于备考和教学。材料有些冗长拖沓甚至晦涩,阅读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而影响了考生思维。学科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部分不均衡。学科内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内容知识的考查结构分布极其不合理。2.选择题在审题上颇费周折而难以下手,出题十分刁钻和迂回,加之小字部分出题如13和14题,材料选择题有10道之多占整个选择题的一半以上,数量过多,无谓加重了考生的负担。使许多师生反映无所适从。如第12题对带有“阴”地名知识作为文学常识却放在历史里考,又没有材料铺垫,或该为若该为“阳”也相对熟悉,如此有强人所难之嫌疑。3.主观题材料量大,材料有些冗长拖沓,信息可读性不强。其中37题的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文字字数就达了约550个,第39题的两段材料共约720字还有一张地图,材料二有6个时间和事件,许多完全可以精简,也不影响答题。由于地理题难度很大,政治题也不轻松,在高考的紧张状态下难以从容答题。阅读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而影响了考生思维。4.文字史料有余,而图片材料过于单薄,全卷仅7张图片,而属于历史学科的就可想而知的2张,而且有些模糊不清,不如其他省市自主命题的丰富生动,显得单调乏味。主观题答案超出了学生实际水平。历史题中13题根据别人对著作的评论来推断作者,多个答案似是而非,判断准确有一定难度。22题根据图片推测历史其反映的内容,由于图片并不清晰,给答题带来一定阻碍。二、08年浙江省高考文综试卷(历史)学生答题分析37题学生答题概述:今年浙江省的高考文综第二卷第37题,集中体现对新课程理念的运用与考查,大题37题集中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知识以文明史观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科举制和英国的文官制。我们教材没有讲述英国文官制但在考试中试题给出了新材料,所以这就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的考查。第37题是历史学科的主观题,满分为32分。这道题共分4问,其中第1问和第3问各占6分,第2问和第4问各占10分。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一题的回答还是有很大的困难。据统计分析,本题的平均得分只有8.99分,难度系数竟高达0.28,因而对学生的考查从有效性上看是有一定问题的。(1)37题中第一小问“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从本问的设计上看,依据材料理解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多数人会从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来自不同阶层来说明选取的人才盛。但标准答案是“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察,更有利于选拔人才”。很多同学自认为答对了,可按照标准答案将得分甚少。我们认为本问的设问与提供的答案相比,会出现理解上的问题。其实从提供的答案来看,似乎是要回答材料一中的“进士尤为贵”的原因,而不是“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其次是命题者对设问的意图没有让考生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如果能用更清楚的设问能表达出命题者的立意,这样使考生在作答时更有针对性在实际的阅卷中,这道题的一些设问中,如果考生能够答出关键词,应该也能得分。如第一问中,参考答案为“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的,考生如果能够答出“记忆”、“背诵”、“死记硬背”等词语,应该就能得2分。“进士科侧重于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