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年高考数学创新试题赏析江西省吉水中学周湖平331600纵观2008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出现了一引些内容立意深,情境设置新、设问方式新或题型结构新的创新试题,它与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和研究,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想相吻合,体现出高考支持课改并服务于课改的指导思想。突出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试题构成了高考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将对08年高考全国各地卷中创新试题归纳分析,以供参考。1定义新集合例1定义集合运算:,,ABzzxyxAyB.设1,2A,0,2B,则集合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A.0B.2C.3D.6(2008年江西省数学高考试题)分析:由题意得,*{0,2,4}AB,其所有元素和为6,故选D点评:利用集合描述法中的P的性质,直接求出Z的所有可能取值,注意不要遗漏,求解过程中运用了简单的分类讨论思想。新集合在高考中常考常新,如曾经出现的差集、幂集等。2定义新函数例2设[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如[2]=2,[54]=1),对于给定的nN*,定义(1)(1)(1)(1)xnnnnxCxxxx,x1,,则当x3,32时,函数8xC的值域是()A.16,283B.16,563C.284,328,56D.16284,,2833(2008年湖南省数学高考试题)分析:依题意,当,23x2时,1x,此时88164,3xcx;2,3x当时,2x,此时8875628,28(1)(1)3xcxxxx。因此,3,32x当时,函数8xc的值域是216284,,2833,故选D点评:本题是即时定义一个新函数,它是把组合数公式与高斯函数(取整函数)二者交汇而成,设计新颖,构思精妙,意味深长,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从课本中找原型、从竞赛课题中找启示成为高考命题的方向。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符号函数x的意义,把8xC化为比较熟悉的函数从而求出其值域,它考查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3定义新数表例4将全体正整数排成一个三角形数阵:123456789101112131415。。。。。根据以上排列规律,数阵中第n(3n)行的从左向右的第3个数是(2008年江苏省数学高考试题)分析:该数阵的第1行有1个数,第2行有2个数,…,第n行有n个数,则第n-1(3n)行的最后一个数为2(1)(11)222nnnn,则第n行的第3个数为23(3)22nnn。点评:数表其实是数列的一种分拆,不同的分拆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数表,本题中的数阵是对正整数数列的一种重排,只要找出其排列规律便不难求得答案,本题以三角形数表为载体,考查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想的思维能力。源于杨辉三角的数表蕴含着丰富的性质,数表型试题在各地高考试卷中屡见不鲜,如2008年山东高考试卷第19题:将数列{an}中的所有项按每一行比上一行多一项的规则排成如下数表:a1a2a3a4a5a6a7a8a9a10……记表中的第一列数a1,a2,a4,a7,…构成的数列为{bn},b1=a1=1.Sn为数列{bn}的前n项和,3且满足=nNnnSSbb221=(n≥2).(Ⅰ)证明数列{nS1}成等差数列,并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Ⅱ)上表中,若从第三行起,每一行中的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均构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同一个正数.当91481a时,求上表中第k(k≥3)行所有项和的和.(解答略)4定义新图形例3体积为V的大球内有4个小球,每个小球的球面过大球球心且与大球球面有且只有一个交点,4个小球的球心是以大球球心为中心的正方形的4个顶点.V1为小球相交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体积,V2为大球内、小球外的图中黑色部分的体积,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V1=2V(B)V2=2V(C)V1V2(D)V1V2(2008年重庆市数学高考试题)分析:记大球、小球的体积分别为v大球、小球v,半径分别为R、r,根据图可以得到12rR根据已知条件可得214vvv大球小球v,即214vvv大球小球v33344243323RRR﹥0,所以2v﹥1v,故选D点评:球的组合体,对称和谐,极富美感,要比较其体积大小关系,首先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其次要会进行类比推理。通过降维把球看成圆,则问题转化为:面积为S的大圆内有4个小圆,每个小圆经过大圆的圆心且与大圆有且只有一个交点,4个小圆的圆心是以大圆圆心为中心的4个顶点,设1s为小圆相交部分的面积,2s为大圆内、小圆外的部分,比较1s、2s和s的大小关系。而平面上阴影部分面积的求法可通过间接法易得,再进行思维类比获得空间问题解决的方法。5定义新数列例5对于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数列12nAaaa:,,,,定义变换1T,1T将数列A变换成数列1()TA:12111nnaaa,,,,.对于每项均是非负整数的数列12mBbbb:,,,,定义变换2T,2T将数列B各项从大到小4排列,然后去掉所有为零的项,得到数列2()TB;又定义2221212()2(2)mmSBbbmbbbb.设0A是每项均为正整数的有穷数列,令121(())(012)kkATTAk,,,.(Ⅰ)如果数列0A为5,3,2,写出数列12AA,;(Ⅱ)对于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有穷数列A,证明1(())()STASA;(Ⅲ)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每项均为正整数的有穷数列0A,存在正整数K,当kK≥时,1()()kkSASA.(2008年北京市数学高考试题)分析:(Ⅰ)0532A:,,,10()3421TA:,,,,1210(())4321ATTA:,,,;11()43210TA:,,,,,2211(())4321ATTA:,,,.(Ⅱ)设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有穷数列A为12naaa,,,,则1()TA为n,11a,21a,,1na,从而112(())2[2(1)3(1)(1)(1)]nSTAnaana222212(1)(1)(1)nnaaa.又2221212()2(2)nnSAaanaaaa,所以1(())()STASA122[23(1)]2()nnnaaa2122()nnaaan2(1)0nnnn,故1(())()STASA.(Ⅲ)设A是每项均为非负整数的数列12naaa,,,.当存在1ijn≤≤,使得ijaa≤时,交换数列A的第i项与第j项得到数列B,则()()2()jiijSBSAiajaiaja2()()0jiijaa≤.当存在1mn≤,使得120mmnaaa时,若记数列12maaa,,,为C,5则()()SCSA.所以2(())()STASA≤.从而对于任意给定的数列0A,由121(())(012)kkATTAk,,,可知11()(())kkSASTA≤.又由(Ⅱ)可知1(())()kkSTASA,所以1()()kkSASA≤.即对于kN,要么有1()()kkSASA,要么有1()()1kkSASA≤.因为()kSA是大于2的整数,所以经过有限步后,必有12()()()kkkSASASA.即存在正整数K,当kK≥时,1()()kkSASA.点评:数列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围绕数列问题创设情境,设计出一些新颖的题目是近几年高考的一大亮点,如07年上海卷的“对称数列”、07年湖北卷的“等方比数列”、06年北京卷的“绝对差数列”、04的北京卷的“等和数列”等,各种新数列精彩纷呈,此类试题形式新颖、内容深远、能力要求广泛、解法多样,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6定义新运算例6为提高信息在传输中的抗干扰能力,通常在原信息中按一定规则加入相关数据组成传输信息.设定原信息为012iaaaa,{01},(012i,,),传输信息为00121haaah,其中001102haahha,,运算规则为:000,011,101,110,例如原信息为111,则传输信息为01111.传输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干扰可能导致接收信息出错,则下列接收信息一定有误的是()A.11010B.01100C.10111D.00011(2008年陕西省数学高考试题)分析:代入验证,当传输信息是10111时对应的原来信息是011,由题目里的约定计算0011h,而102110hha,这时传输信息应是10110,与10111矛盾,故选C。点评:本题所定义运算规则实质是计算机语言中的二进制运算,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应用意识,通晓计算机已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对于新运算应紧扣新运算法则,通过推导判断,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定义一种新的运算,运用新的运算法则来展开计算,考查学生即学即用的能力,体现了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提出的“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过渡“的要6求。7定义新概念例7设P是一个数集,且至少含有两个数,若对任意a、b∈R,都有a+b、a-b,ab、ab∈P(除数b≠0),则称P是一个数域.例如有理数集Q是数域;数集2,FababQ也是数域.有下列命题:①整数集是数域;②若有理数集QM,则数集M必为数域;③数域必为无限集;④存在无穷多个数域.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把你认为正确的命题的序号填填上)(2008年福建省数学高考试题)分析:对于整数集Z,a=1,b=2时,12bZa,故①错;对于满足QM的集合2MQ,12M不是数域,②错;若P是数域,则存在0aPa且,依定义,2a,3a,4a,,均是P中元素,故P中有无数元素,③正确;类似数集2,FababQ也是数域,④正确,故选③,④点评:此题是以高等数学中“群、环、域”的知识考查高中数学中有关知识的问题,体现了高考数学与中学数学的和谐接轨,以高考数学知识为背景的问题,对已有的知识改造、重组创造“新知识”的问题,也成为高考试题的一大亮点。定义一个新概念,要求学生面对陌生情境,迅速提取有用信息,要善于挖掘概念的内涵与本质,并合理迁移运用已学的知识加以解决。这类问题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