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一、08年高考分析1.历史试卷评析2008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翻阅全国各地的文综历史试卷,考查的内容与方向和去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做了一些调整。总体来说,今年的历史试卷有以下几个特点。(1)命题形式和内容新颖。从全国命题的两套试卷来看,连续两年的高考试题,选择题不再按照学习专题来设计题目。2007年选择题一改文科综合考试以来主题式题组考查的形式,仅仅设计了一组考查军队变化的题组,其他的均为零散的历史知识点。而2008年选择题完全删除专题式选择题,知识考查更加全面和灵活。从命题内容来看,2008年关于“阴、阳”的选择题,考查历史基本功和历史素养。与2007年的“谥号”题具有传承性,可以综合运用语文、地理知识来答题,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2)体现了与新课程接轨的教育理念,命题依标不依本。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动,全国出现多种教材,命题只能依据课标而无法依据某一种教材。2007年,第一批课改实验区的考生参加高考。除了课改实验区的试卷外,全国卷也明显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今年的试题尤其是全国(一)卷更加鲜明的呈现这一特点,很多试题的答案游离于教材之外。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比如全国(二)卷第23题:2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答案:D这道试题考察学生解读信息和归纳观点的能力。在任何版本的课本上都找不到答案,但是却属于《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能力。(3)突出能力考查,体现试题的选拔功能。今年的高考试卷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比、归纳、论证能力。考生不仅要理解材料的含义,还要找准材料中的限定语。一道题中往往设置几层障碍。选择题不仅在题干中,而且在选项中布置陷阱。突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充分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以全国一卷最为明显。从客观题来看,材料式选择题的比重越来越大。历史学科12道选择题,全国(一)卷有11道,天津卷9道,全国(二)卷8道,四川卷7道都是通过从各个角度提供新颖的材料来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如全国(一)卷第14题: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D.耶松船厂考生必须从“有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董商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中总结出这种经营方式的特点是“官督商办”,才能判断出这种企业的性质属于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进一步还要知道四个选项中哪个属于民用企业才能选出正确答案。(4)着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今年高考把所学知识在试题中活化、迁移和上升,通过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还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综合全国两套卷和其他各省市试卷,考查的主要内容有:夏商周的都城、唐朝的丝绸之路、都江堰、王安石变法、明清经济、科举制度、清朝的民族关系、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2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新中国的成立、大跃进和拨乱反正、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影响、文艺复兴、亚洲觉醒、明治维新、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七月流血事件、罗斯福新政、工业革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韩国经济发展等。以上内容都是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是试题的角度有很大变化,重点考查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评价、综合等方面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学会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5)考查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关注时政热点。高考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体现。今年的历史试题涉及的时代主题有:三农问题、教育改革、奥运会、政治体制、工业化、思想解放、社会秩序、改革与革命、大国崛起、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时政热点在今年的高考中得到了及时的体现。如全国(一)卷从土尔扈特回归来考查民族凝聚力(藏独),北京卷从圣火传递来考察奥运会,从太平天国的主张考查救灾,从王安石变法考查民生,重庆卷第37题列举大量材料考查救灾问题,第39题用中外对比考查改革开放。考查的都是时政热点,角度非常新颖。二、考试数据1.选择题平均分题号平均分满分题号平均分满分122.74124211.20634131.3893221.9548142.0587231.3173151.654637(1)1.47026162.604337(2)6.560510171.813637(3)1.8466182.923037(4)5.179010192.941839(2)6.044910202.243639(4)3.684310客观题平均分:24.85主观题平均分:24.79历史总平均分:49.642.选择题正答率题号答案正答率12D68.51%13B34.73%14B51.46%15C41.36%16A65.09%17D45.33%18C73.06%19A73.53%20D56.08%21A30.15%22B48.85%23D32.93%从数据来看,市直与县区比较,市直学校有一定的优势;郑州市各区比较,金水、二七和上街有优势;3五县比较,新郑、中牟优势明显。其中新郑的三所学校一中、二中、三中齐头并进,整体优秀。从市直各学校来看,二中、十一中、十六中、回中、四中、五中在同类学校中优势明显。三、2009年备考建议1.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高考越来越突出对能力的考查,但是能力的提升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复习时要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重在平时的训练。每年的高考都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审题不清、答非所问、抓不住关键词或不知从何下手而失分。关于学生的解题能力,有的老师会说,做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我平时多次给他们强调,有些学生就是不听。这里我谈一点感受:解题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反复训练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几次或者反复提醒就能够达到的。上周去荥阳听课,荥阳二高的牛小慧老师上的是一节复习课,她在处理练习题时每一个有疑问的题都让学生自己找这个题的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分析从哪个角度入手,回答完问题自己检查回答的是否完整。我相信通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逐渐提高。2.突出主干知识,关注社会热点。今年高考的内容全部是课本主干知识。时政热点在今年的高考中得到了及时的体现。除此之外,一些长期的社会热点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08年高考集中在十个方面:一是倡导制度创新。二是倡导社会改革。三是倡导民主共和。四是倡导理性爱国。五是倡导生态文明。六是倡导社会保障。七是倡导民族团结。八是倡导和平与发展。九是倡导建立有效政府。十是倡导建立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如倡导制度创新。全国文综(一)第37题,通过对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稍微变换了思考的角度,就给科举制度这一古老的话题增添了时代的元素。还有倡导社会改革。北京文综卷以“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为主题,要求考生用现代的视角把握4个方面历史内容:王安石变法与民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改革,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世纪伟人邓小平。广东卷和江苏卷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宁夏文综卷考查了彼得大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内容,山东文综卷考查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这些长期的社会热点应该是我们备考的重点。3.转变学习方式,注重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几年来的高考试题越来越强调与新课程接轨。有些省份虽然还没有进入课改,但是高考试题的倾向非常明显。比如今年使用全国(一)卷的考生学习的还都是老教材,但是试卷所呈现的新课标的理念却非常突出。就是提供素材,让学生提炼信息、自己归纳总结,进而得出结论,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高考的考查要求来看,学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重要的是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试题看起来不难,答案也是简单的,但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却是复杂的。即使同样的问题,切入的角度不同,答题的思路和答案的设置也就不会相同。因此,学生不能停留在仅仅知道了历史结论本身,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和解答,培养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的高考已反复证明,背诵的知识只是“知道”而已,由于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内化”,考试时就不可能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要简单的把结论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自己得到的答案学生就理解的透彻,记得牢,运用的也就灵活。就像我们要去一个目的地,坐飞机去很快,但是不管坐飞机去多少次,让你自己去你还是不知道路,如果你自己走一遍、两遍、三遍,走多了就记住了,而且不会被过程中的岔路迷惑。4.密切关注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是考生复习的主要依据。切实提高复习质量就要充分了解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并且把这些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融入到平时的复习之中。我们河南的老师今年可能会有抱怨,因为今年的考纲变化较大,大家之前也都做了一些准备,可是高4考试卷中没有体现。但是我们把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都拿过来看一下就会发现:除了我们河南用的全国(一)卷之外,考试大纲变动的内容在试题中都得到了体现。比如四川卷第16题考查“立宪派”,第20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天津卷第16题考查“唐朝的社会生活”等,这些都是考纲新增加的内容。也就是说考纲的变动和高考是密切相关的。5.科学处理教材中的大字和小字内容。我们平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淡化小字内容,这是不科学的。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每年都会涉及小字内容,像今年对《瀛环志略》内容的考查,在教材上属于小字,但不是超纲。这里的小字是对大字内容的解释和补充,是要求掌握的。课本上很多小字都属于这种性质。只有在课本上标明是阅读课的内容才可以淡化。四、09年考试安排本学年计划进行三次质量检测,时间分别为2009年1月上旬、3月下旬和5月上旬。高三一测: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三本书。二测和三测内容与高考一致。关于考试高三一测的范围曾经有人提议进行调整,之前我做过调查,由于学校的特点不尽相同,各学校的意见也不一致。有人认为高三一测只考三本书,一测后还有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两本书的内容,后期复习的压力较大,希望能把世界近现代史上册也列入考试范围。综合调研了多所学校,结合教学实际,我们决定考试的范围还是中国史的三本书,世界史上册不作为一测考试内容。这样决定的原因主要是:高三复习的关键在于第一轮,如果第一轮的复习不扎实,第二轮的整合与拔高根本是不可能的。高三学习阶段,中国古代史是新课,知识点繁多,中国近现代史是高一学习的内容,当时学生没有分科,学习目的主要是针对会考,加上已过去两年,也比较生疏,所以在这三本书上要多下功夫,建议大家改变传统的一二三轮复习方法,一二轮复习同时进行,一检之前主攻中国史,一检之后主攻世界史。补充:1.课堂达标评优活动评价表:评价自填,评价人,袁,时间2008年9月1.教师信息采集表。2.协作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