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角度选择文本的阅读教学内容宁波市兴宁中学徐赛儿叶澜教授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朱永新教授评价一堂好课:课堂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王崧舟老师上课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余映潮老师说:好的课堂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充满诗意手法。……阅读教学的两个要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组织阅读教学的两个要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组织为什么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语文教育历史语文教育现状1.从“混合式教学”到“语言专门化”。中国古代教育实际上只有一门课,这就是语文。它包罗万象。学语文,是学语言文字,也是学伦理、历史、哲学、科学,乃至常识。顾黄初称之为“混合式教学”。这种情况到了清代末年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学校教育取代古代私塾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取代了综合的泛化的经义教育,语文教学从传统的经史哲理的教学中分化出来,语言文字教学独立为一门课程的主体。我们可以把这种趋势称之为“语言专门化”。从传统的“混合式的教学”走向“语言专门化”,我们把它称之为现代语文教育的第一个岔路口。历史作出的抉择是:抛弃“混合式教学”,选择“语言专门化”道路。一、语文教育历史:叶圣陶的历史贡献在于:构建一个语言本位的现代语文教育体系。一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主要是从正面阐述:“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的研究,是语言的觉醒,也是语文课程的觉醒。2.“语言专门化教学”出现危机。《北京文学》在1997年发起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揭示了“语言专门化教学”的弊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情况:知识泛化:不需要知识化的内容也知识化。(八字宪法)知识绝对化:每一个知识都要求标准答案。技术性教学取向:将“语文能力”理解为技术性的操练。教学方式的选择:主要表现为“满堂灌”。单一僵化的评价方式:标准化考试。“技术主义”或“工具主义”。3.重新讨论语文教育走向。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教育界、学术界一直在讨论现代语文教育向何处走的问题。当时出现了两种主张和取向。第一种主张是沿着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道路继续走下去,顶多需要做一些小的调整就可以了。第二种主张是退回去,退回到已经被历史抛弃过一次的“混合式教学”的道路上去。我们把现代语文教育当时所遭遇到的这一两难选择,称之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之谜与理论之谜”。4.开辟出语文教育的第三条路。这一个谜团,这一个抉择,最后是由王尚文等一批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完成的。其主要研究者包括王尚文、潘新和、王荣生、李维鼎、余应源、章熊、韩雪屏、李海林等。他们既反对“技术主义”的语文教学,同时也反对回到“混合式教学”的老路上去。他们着眼于语言的运用,我称之为“语言功能教学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母语的听说读写水平,是语文教育的原点、基准,是语文教育的“独当之任”。王尚文:“理解”不能笼统地指向语言(汉语),应当明确化为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解读为: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除了语文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正确理解所学的教科书的语言文字。如果不突出“运用”的特殊重要性,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若将“理解”跟“运用”割裂开来,将其对应于阅读教学,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仅仅指向于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过去,我们曾将语文课上成过政治课,现在又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这种片面的解读似乎难脱干系。所谓“语言功能教学”,它着眼于以下问题:谁、在什么情况下、对谁、以什么方式、说什么、期待什么样的效果。这一语文教育之路就教学内容而言,完全不同于以前了。它大大超越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范围,堵死了通向“技术主义”“工具主义”的通道;另一方面,它将自己的教学内容指向“言语主体”“语境”“言语实践”“生活世界”“生活化”。语言功能教学,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既避免了空洞的抽象的“人文追求”,也避免了死板的僵化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既没有走“技术主义”“工具主义”的道路,也没有走回到“混合式教学”的老路。它开辟了第三条道路。语言专门化第一个岔路口语言要素精神虚无主义技术主义混合式教学语言功能教学第二个岔路口语文教师的代际谱系与语文教育历史发展阶段第一代1900-1930语言专门化社会领域第二代1930-1960语文知识体系学术领域第三代1950-1990课堂教学艺术课堂研究第四代1990-2010现代性内涵哲学领域第五代2010-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提出的问题语言专门化语言知识体系课堂教学艺术教学内容重构现代性内涵为什么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语文教育历史语文教育现状二、语文教育现状:王荣生教授如是说——许多语文教师根本弄不清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正在教什么。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表现在课堂教学,是集团性地、长时期地、大面积地出现教学内容的不正确,不合适。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内容的开发与重构语文教学改革遇到最大障碍: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内容阙如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最大问题: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教的东西没有用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危险: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李海林老师如是说——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教什么?用什么去教?实际在教什么?王荣生教授评判一堂好课的“九级累进标准”1、2、3是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4、5是较低标准,说明教学内容是正确的;6、7是较高标准,体现教学内容的现实化;8、9是理想标准,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以前,我总觉得语文课是可上可不上,可听可不听的。我曾经很崇拜理科老师,总觉得他们能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神力,他所教的东西,似乎大多数时候都是我所懂了的,他总是喜欢将我们所已知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塞给我们。但现在,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她会让我们觉得如果我们少上了一堂语文课,就会有吃亏和后悔的感觉。于是,我开始重视每一堂语文课。而且,我发现,我们的很多语文课对我而言是新鲜的,陌生的,充满了探索和求知的欲望的。我觉得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那一篇篇我本以为很浅显的课文,一目了然的课文,在她的带领下,总能发现更多更多的奥妙。于是,我再也不觉得自己不需要上语文课了,相反,我越来越发现了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无知和幼稚。现在我甚至已经觉得,语文老师要比其他学科老师难当得多,也光荣得多。其他学科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往往是现成的,公认的,而语文老师,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对课文做出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然后再带领我们一步步地走进那些由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在那样美的世界中穿梭遨游,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如何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关注文体特征关注程序性语文知识“阅读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歌德关注文体特征文体是指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它是人们对文章作品内在规律、特质的一种认识和总结。文章是有体式的: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实用文章、文言文……文体是文本的客观存在。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目的、功能和语体特点,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因此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读者必须有一定的文体素养,才能有效阅读。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总是对特定体式的具体的文本阅读。不同体式的课文,其阅读方式、阅读方法有所不同。中学阅读教学必须十分关注阅读的体式差异;不同体式的阅读有其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匹配的教学方法。2011年3月,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提出“阅读课,应当研究各种文体的教学”,他认为阅读教学中抓住各种文体的特点,学生就比较容易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作者的思路,乃至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特点。加利福尼亚版的1-5年级《阅读》教材,每单元设有“文学聚焦”专题栏目,1年级“文学聚焦”是戏剧,2-3年级聚焦于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传记,4年级聚焦于诗歌与推理小说,5年级聚焦于诗歌、剧本和自传。文体对于我们确定阅读教学内容到底有哪些指导性价值呢?1亲爱的,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1亲爱的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1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这种体式的特点阅读这种体式的作品的特点学生阅读这种体式的作品遇到的困难不同文体的体式特征散文是一种自述行为(自述体)。诗歌是一种韵律与意象的营构行为(韵体)。小说是对他人讲故事(旁述体)。剧本是对他人说的话的记录(代言体)。不同体式特征下的阅读特征散文阅读就是对作者“自述行为”的体验与认识诗歌阅读就是对“营构韵律与意象”的体验与认识小说阅读就是对“讲故事”的体验与认识剧本阅读就是对“记录他人说的话”的体验与认识文学鉴赏教学的途径主要有三条:教学生欣赏;引起学生欣赏;带领学生欣赏;文体一:散文这里的“散文”是指狭义的散文,也叫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南帆教授在《文学的维度》一书中说过这么一句话:“散文无特征。”也就是说,散文的文体特征,其实是“无特征”,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散文它不拘一格,写法自由体式不拘,正如有研究者所说,散文无规范,一讲“规范”,散文就死。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散文张扬个性,它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所表现的个性,都是不同的。王荣生教授说:散文中叙写的所见、所闻,是“这一位”作者以其独特的感受和知觉,对人、事、景、物及其意蕴的发现。散文中抒发的所思,散文中传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有个人色彩的情思。正因为经验之独特,正因为作者的经验与我们之不同,我们才需要去读作品,才能够通过其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才能通过阅读,丰富和扩展我们的人生经验。散文阅读要领: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和人生经验。案例一:《济南的冬天》比较两种提问方式——提问一: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提问二:《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你看出了作者心目中的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散文抒写性灵。散文乃是个体情怀的见证。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散文中的人,散文中的景都不是客观的描述,不是作者用眼睛看出来的,是作者用心看出来的。你读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情感的?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喻体的选择就很有爱:小摇篮、看护妇、花衣、蓝水晶等,还有“慈善”、“害羞”、“不忍得”等带有浓烈拟人味和感情色彩的词语,至于对比,那就更不用说了,对比总是为了凸显;大量的语气词:“吧”、“呀”、“呢”出现了十多处;大量的程度副词:“真得”、“这样慈善”中的“这样”、“最”、“太”、“那么”、“全”等;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标点符号;短句;口语化的语言。——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案例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舒服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鲁迅对先生的描写——所用的词有:和蔼、方正、质朴、博学、恭敬所用的句子有:①“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的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