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2008年4月24日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板块一鉴赏诗歌形象★1、渭川田家①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②。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③。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④。【注释】:①渭川:即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②墟落:村庄。穷巷:深巷。荆扉:柴门。③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秀:麦子吐华曰“秀”。④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作者简介】: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译文】:斜阳照在村墟篱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中一位老叟。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前。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吐穗华发的麦地里,传来野鸡的阵阵呜叫声。桑树上桑叶稀疏,蚕儿就要吐丝。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吟咏着《式微》的诗章,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心绪不免紊乱惆怅。【写作背景】:这是王维晚年所写的田园诗。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一些常见景色: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初夏景色极其寻常,作者随手写去,然而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王维把农村表现得这样平静闲适、悠闲可爱,是他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2、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sǒng耸)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tāotaoxuan滔眩)”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此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曰:“为君除狡兔,会见翻鞲上。”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不唯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不愧为题画诗的杰作。★3、望秦川回归:在眷恋与厌弃之间【望秦川】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注释】(1)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2)炯:遥远。(3)净:明洁。(4)重:重叠。(5)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6)归欤:归去。(7)凄其:寒冷的样子。【译文】我清晨从长安出发,回头东望,离秦川已经很远了,太阳从东峰上冉冉升起。天气晴朗,远处的山水明洁清净,可清清楚楚地看见;长安城蜿蜒曲折,重重叠叠宏伟壮丽。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一层寒冷的色彩。我有归去的感叹,这里霜寒露冷,还是回去吧。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雅安一带)人,少年时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唐代诗人。曾任新乡县尉,因久不升迁,遂归隐故乡东川。李颀诗风豪迈,多有边塞之作。这首诗是诗人将归东川,临离长安时,眺望秦川之作。诗以明净的色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长安一带山川明净而阔朗的秋天景色。【赏析】李颀是开元、天宝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唐才子传》说他“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明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他年轻时是个浮躁之徒,四十岁上才中进士,被授了个新乡尉的小官,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他自己所说的,“数年作吏家屡空,谁道黑头成老翁。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几年后他辞官归隐,过起闲逸恬淡的日子。这首诗是他将归东川,临离长安时,眺望秦川而作。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长安一带山川明净而阔朗的秋景。前两联写登高望远之所见。首句是“朝望秦川迥”的倒装,扣合题面。“朝”字点明时间。早早起来望远,想必昨夜必无酣眠。“迥”字写视野之开阔,暗伏下句。大地河山广袤,层峦叠嶂,泾渭互衬,尽收眼底。站得高而能看得远,是因为天气晴明。“日出正东峰”,表明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红日当空,青峰苍翠,新的一天拉开了序幕,这样明媚的秋景似乎给诗人内心片刻的放达与舒坦。颔联紧接着写朝阳映照下山河、城郭的风景。长安都城随山势逶迤绵延,重楼深院,森严罗列,尤为雄伟壮观。第三句呼应首句的“迥”字,展现出一派气势恢宏的景象。着一“净”字,突出秋阳映照下山川的清秀明丽,似乎纤尘不染。置身明净的山水中,烦杂的心也应该要澄澈下来吧!着一“重”字,极写长安城之庄严繁华。前两联所绘之景,色调明媚,情感欢愉,隐约透露出诗人对“城阙”生活的留恋不舍。颈联仍旧写景,而笔锋陡转。此联绘声绘色,是一幅动感的立体画。这两句是“万户竹秋声,五陵松寒色”的倒装。秋风阵阵,万竿翠竹飒飒作响;城郊汉陵周遭,松涛阵阵,翠色苍苍,弥漫着悄怆幽邃、凄神寒骨的冷。着一“寒”字,令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与严峻。与前四句相比,这两句写景,色调阴郁。先前的那种欢愉、留恋一扫而空,此时翻涌的是浓浓的失意与幽怨。如此判若霄壤的对比,究竟是为什么?尾联上句“客有归欤叹”道出了个中因缘。“归欤”语出《论语?公冶长》,孔子周游列国,于陈、蔡绝粮时感叹:“归欤,归欤!”东汉末年的王粲《登楼赋》中有“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句,他借此表达不得志且思乡的心志。一样的,李颀这种叹息,多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懊悔和“田园芜兮胡不归”的慨叹。“客”是诗人自指,在外为官,作客他乡,辞官回乡叫“归”。该句表明他辞官归隐的决心。结句写景传情。“凄”是凄然、悲凉的意思,浓重的秋霜使人格外感到凄清萧索,如经了风霜摧折的衰草一样。《礼记?祭义》中说:“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语也。”这一“寒”不仅仅指天气之凉,原野之荒;更是诗人仕宦不得志而心灰意冷的情绪的外化。全诗前后两层构成对比映衬,前者写乐景,营造出萧疏、散淡的意境;与后者的哀景伤情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