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总论-中药的性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药的性能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概括。何谓药性理论?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2中药的性状:指中药的形质特征,强调中药的形状、质地、颜色等。学习药性理论的意义(指导临床和现代研究)3第一节四气一、概念: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平)二、确定依据: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4三、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四、量化表述:大寒—寒—微寒—凉—平大热—热—温—微温—平5五、四气的作用1、温热性的作用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副作用:伤阴液。6五、四气的作用2、寒凉性的作用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养阴:治疗阴虚内热证。凉血:治疗血热证。副作用:伤阳气7一、概念:是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也是对药物不同功能的高度概括。另外,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二、确定依据:口尝实践和药效归纳。三、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第二节五味8四、五味的作用1、辛味的作用(1)能散:散表邪(治表证,荆芥),散内结(治痰核瘰疬,夏枯草)第二节五味91、辛味的作用(2)能行:行气(治气滞证,陈皮),行血(治血瘀证,川芎)。(3)能润:润肾燥(治肾虚证,菟丝子)。不良反应:耗气伤阴。10(1)能泄:清泄(清热泄火,治火热内炽证,栀子),通泄(通便泻下,治热结便秘证,大黄),降泄(降肺气,治喘咳,厚朴;降胃气,治呕恶,柿蒂)。2、苦味的作用11(2)能燥:清热燥湿(苦寒药,治湿热证,黄连),燥湿散寒(苦温药,治寒湿证,苍术)(3)能坚:黄柏坚肾阴,治肾阴虚相火妄动证。不良反应:伤津、败胃。2、苦味的作用12(1)能补养:补气(治气虚证,人参),补血(治血虚证,熟地),补阴(治阴虚证,麦冬),补阳(治阳虚证,巴戟天)。(2)能缓急:缓和筋脉拘挛(治筋脉拘挛证,甘草),缓和急躁易怒(治脏躁病,小麦)。3、甘味的作用13(3)能调和:调和药性,如甘草。(4)能解毒:解食毒、药毒等,如甘草、绿豆。不良反应:腻膈滞胃。3、甘味的作用14(1)能收涩:治滑脱不禁证。在肺敛汗固表、敛肺止咳,治自汗盗汗、久咳不止,如五味子;在肾涩精止遗,治遗精滑精遗尿等,如山茱萸;在大肠,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如石榴皮;在五脏,收敛固脱,治元气将脱证,如龙骨。4、酸味的作用15(2)能生津:治津亏口渴证,如乌梅。不良反应:收敛邪气。4、酸味的作用16(1)能软坚:软坚散结,治癥瘕等,如鳖甲。(2)能泻下:治燥屎内结证,如芒硝。不良反应:多食咸则脉凝涩。5、咸味的作用17五、五味的现代研究六、气味配合原则(一药只能有一性,但可以有数味)气味配合规律:气味俱同则功效相似,气味不同则功效各异,一药数味者功效相兼。第二节五味18《珍珠囊》: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钦,咸能软坚,淡能利窍。第二节五味参考19现代研究,认为药物味道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味辛的多含挥发油,味酸的多含有机酸,味甘的多含糖类,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等。第二节五味参考20第三节升降浮沉一、概念: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四种不同作用趋势。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向外)是发散、外行,沉(向内)是收敛、固藏。二、阴阳属性21三、作用1、升浮性: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2、沉降性:泻下,利水,重镇安神,潜阳熄风,降逆止呕,止咳平喘等。221、病势向上,用沉降药。2、病势向下,用升浮药。3、病位在上,用升浮药。4、病位在下,用沉降药。逆病势(改善病理),顺病位(直达病所)。四、临床应用231、药物的质地:质轻主升浮,质重主沉降(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唯蔓荆子独升)2、药物的性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温热药升浮,寒凉药沉降。五、确定药物升降浮沉的依据24《本草纲目》: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药物升降浮沉参考25第四节归经药物归经基础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所以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症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到体表。各个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产生的症状是各不相同的,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入心经....。26第四节归经一、概念:指药物对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性作用。二、确定依据: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药物疗效,药物特性。三、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有助于用药的准确性,有助于组方配伍。271、脏腑与经络有区别也有联系。2、一药可以归一经乃至数经,归经越多,说明其作用范围越广泛。3、归经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结合起来,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性。4、归经的作用部位指中医的脏腑经络,而非西医的解剖学概念。5、归经指药物在体内的效应所在位置,而不一定是化学成分的体内分布。四、如何看待归经28引经报使:手少阴心: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藁本、黄蘗(柏)。足少阴肾:独活、知母、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羌活。手太阴肺: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苍朮、白芍。足阳明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络:柴胡、牡丹皮。足少阳胆:柴胡、青皮。足厥阴肝: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手少阳三焦:连翘、柴胡。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五、归经参考29第五章有毒与无毒一、概念:狭义毒性(毒副作用),广义毒性(药物总称,药物偏性,药物毒副作用)二、毒性分级:大毒--有毒--小毒--无毒。三、毒性确定依据:含不含有毒成分,整体是否有毒。30四、引起中毒的原因1、医师原因:用量过大,辨证失误,配伍不当,不明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等。2、药师原因:品种混乱,炮制不当,制剂不当,管理不当。3、患者原因:服用毒药,体质因素等。31五、对临床的指导意义1、了解药物的有无毒性,以便正确运用。2、纠正“中药无毒”的不切实说法。3、通过炮制、配伍等以减毒,保证安全。4、以毒攻毒,治疗顽疾。六、解救:立即停服,有针对性地解毒。32药性理论小结四气五味---药物作用性质升降浮沉---药物作用趋势药物有效性归经-----药物作用部位有毒无毒---药物毒性------------药物安全性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