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人民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复习目标:课程标准2008考纲09新变化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方式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从刀耕火种集体耕作到铁犁牛耕个体农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官营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3.“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二、纲举目张,考点细化:——知识部分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集体耕作到铁犁牛耕个体农耕。(1)原始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到耜耕的发展过程,主要农具是耒耜,进行集体耕作,只有播种和收获两个环节。传统农业:以金属农具的使用为标志,从战国开始,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转向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转向了精耕细作。(2)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①商周以前:使用耒、耜(木器、石器、骨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铁农具(铁锄、铁斧、铁铲、铁犁)日益推广,牛耕开始出现并推广;②汉代:牛耕技术推广,出现耦犁、耧车、代田法,使用翻土碎土的犁壁③唐代:曲辕犁的发明;传统步犁定型。④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宋筒车生产工具的演变:从材质上,木、石、骨到金属,从工艺上,打制到磨制到冶炼铸造,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到畜力,其它,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2.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含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地位: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评价:稳定性,积极性,提供国家赋税;脆弱性,难以扩大生产,阻碍经济交换,滋生土地兼并和地方割据。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2)奴隶社会──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二、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三、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③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的私田,前594年,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制”。曹操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对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除曹魏外,许多封建王朝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屯田。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均田制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3恢复和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之后,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屯田制和均田制:这是封建国家在不同时期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的形式。唐后期至明清,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4、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其三: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形成并不断成熟。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第二节中国古代手工业1.春秋战国、两汉、北宋、明清等时期的冶铁业商周冶炼青铜(礼器、兵器、饮食器、生产工具等)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够制造钢剑;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的灌钢法是古代最先进的制钢方法。2.商周、西汉、唐朝、南宋、元朝、明清等时期的纺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发现距今五六千年前蚕茧和丝织品,商朝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汉代: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明清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成为丝织中心;设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使用花楼机织造精美的丝织品,清中期出现“金宝地”品种,这种丝织品富丽堂皇,具有立体感,又称“妆花遍地金”。元朝黄道婆推广棉花纺织技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元明松江棉纺织业崛起,明朝后期棉布成为百姓主要衣料。3.东汉、东晋、唐宋、明清等时期的制瓷业东汉出现成熟青瓷;后来烧出白瓷,技术由南向北扩展;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窑遍布南北,“唐三彩”闻名中外,陶瓷大量出口;宋代江西景德镇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出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明代宣德年间青花瓷质量最好,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出五彩瓷,清创珐琅彩,效果如同油画。4.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官营和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4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①官营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手工业发展较大,由官府垄断。优缺点:生产范围广、规模大、资金雄厚、分工细、技艺高,统一经营管理、供给原料、官府监督、工匠世袭。但缺乏竞争、不计成本、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引起反抗。②私营手工业:兴起:春秋战国,“士、民、工、商”四民,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③家庭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第二、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第三、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第四、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多种经营形态并存。第五、随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第三节古代商业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商业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宋以前的中国商业1、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原始社会产生原始商业。“商人”的来历。商周时期,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业由官府控制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3、秦汉以来,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艰难。长安、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宛4、隋唐时期除都市商业发展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出现“夜市”,农村草市发展。(长安、洛阳、扬一益二、广州)5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1、两宋的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市坊的界限被打破,买卖时间早晚都可经营,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在边境设立榷场。临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3、元代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杭州、泉州)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1、明清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2、呈正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3、出现“商帮”(以血缘、乡谊作为纽带,以会馆、公所进行联络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是徽商和晋商。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宋以前1、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坊”严格分开。2、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3、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宋朝时期1、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3、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古代大城市的发展1、古代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重镇,也是著名商业中心。2、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的原因和表现: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2、主要特点: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3、明清时期走向衰弱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表现:只在广州一城,只允许同“十三行”交易2、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阶段性特征明显。6②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③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发展曲折缓慢,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④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由官府垄断⑤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宋元明清时期,商业日益繁荣。⑥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第四节主要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是中国历代王朝采取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它具体表现在封建政府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对国民经济的种种控制。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的原则开始,这一政策长期得到继承。(2)、重农抑商的实质: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阻止、延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明清资本主义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