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古代中国的经济配套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2.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千耕其耘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4.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5.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D.水利灌溉技术先进6.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7.张强同学向图书馆借阅《红楼梦》《苏州府志》《天下开物》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选项最有可能成为这篇论文主题的是()A.唐代苏州的风俗B.元代的海外贸易C.明清江南的手工业D.晚清的文学创作8.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南海一号”。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瓶、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种。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我们将会从它那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A.青花瓷和釉里红B.白瓷和五彩瓷C.斗彩和五彩瓷D.粉彩和珐琅彩9.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10.《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1.对比图2与图1,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图1图2A.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B.“草市”盛行,集镇兴起C.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D.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12.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13.唐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从诗句中能捕捉到的信息是()A.扬州的草市在当时很繁荣B.扬州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C.扬州出现了私人经营的邸店D.扬州成为唐朝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4.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5.《战国策》载:“(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击,人肩摩,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牛鸡走犬,六博蹋鞠。”上述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有()①经济交流频繁②城市规模扩大③齐国是当时的霸主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③D、②③④16.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自耕农·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17.以下现象可能出现在17世纪苏州的有()①东城有大量精美的纺织品准备运往全国各地②黎明在花桥有大量工匠在等待雇主③晋商乔氏家族兴建全晋会馆④大量手工业者购买洋纱织布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18.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的是()A.“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C.“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米行商”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19.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20.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比中国先进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西方国家C.白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热衷海外殖民21.“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篡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有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22.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在第19章20节写道“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仪为指南,但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每个商人有三种秤,一种是买进用的重秤,一种是卖出用的轻秤,一种准确的秤,这是和那些对他有戒备的人们交易使用的。”对此段话论述不正确的是()A.孟氏以偏概全B.18世纪的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有负面形象C.孟氏所述中国的事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D.孟氏的论述为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提供依据23.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的坟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广州市政府在其基础上,建成南越王博物馆,参观南越王博物馆你可能()A.看到有青花瓷器B.看到有波斯等国传入的一些物品,了解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C.只看到少量的青铜器,而看不到铁器D.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曲辕犁耕田24.下列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中,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A.制瓷、冶铁技术的进步B.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C.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D.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25.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全过程()A.中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二、非选择题(共四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2分,24题13分,共50分)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宋史》卷62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材料二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则免于霜矣。——《齐民要术》栽树材料三(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ā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续文献通考》卷3材料四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请回答:(1)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一至材料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造成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3分)(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四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试简要说明理由?(4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材料一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七彩教育网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免费下载材料二清朝奉行的“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进一步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同时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政策……对西洋器物当做“贡品”“玩好”收藏,如英使马嘎尔尼赠送给乾隆帝的地球仪、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材料三禁海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艘,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总趋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