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山东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解析9.在《红楼箩》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C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解析】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外人”和“自己”的区别,同时该题结合了语文名著阅读与历史的关系,大家根据对红楼梦的理解可以得出C选项。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B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注意时间“16世纪晚期”,即大约1590-1600年前后,时间为明朝末年。这个时期大背景是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美洲新作物传入中国。①在材料中看不出,也不符合事实;④错误,农产品加工业早就有了。所以排除①④11.图5是20世纪初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A.重义轻利思想B.维新图强思想C.实业救国思想D.中庸自保思想【解析】对联不太清晰:左边的文字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望大家保全时局莫教美利让四方”右边的是:“古人急愤异代略同借热情规划商情要与前人分一席”从时间“20世纪初”和楹联文字可以判断是实业救国的思想。12.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一下报道:“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不明。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B)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解析】本题较难,略微超过福建学生的认知。该题将地理与历史结合,须知沪(上海)到平(北平——今北京)的火车线经过山东全境,然后根据历史常识判断:A红军转战陕北,离山东甚远,不致影响这条铁路。排除AB日军全面侵华从1937年77事变开始,爆发于当时的北平,由北向南发展,战争爆发后平津消息中断,铁路沿线震动,故B选项可成立;C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之时,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集中于陕北和东北,此时山东受影响仍小,故排除。D三大战役结束时,已经在1949年初,山东全境解放,不可能存在题干中描述的情况。排除D。13.表1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D)A.1949~1951年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解析】这题考察经济史中的一些重要背景。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才开始出现比较大比例的重工业,同时1958开始的大跃进片面重视重工业,重工业畸形发展、短期内超过轻工业。根据这些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排除A、B、C选项。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解析】该题考察同学对宏观历史线索的把握。题干提供的信息范围较广,故只能A选项工业文明可以涵盖。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D)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解析】本题抓住时间就可以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6逐渐结束;30年代初,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题干中强调技术决定一切,不符合农业集体经济的特点,所以选择D。16.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A.联合国B.不结盟运动C.世界贸易组织D.欧洲联盟【解析】该题考察对不结盟运动的理解。27(25分)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话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干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自讲求,-——《三宇经》(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7(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材料二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自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桑戴克《世界文化史》(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班了哪些新的变化’(6分)材料三表3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3)据材料结何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2分)(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5分)【解析】本题体现了新课改以来新高考的几个重要特点:第一重视各地自身的历史,山东是孔孟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设计问题一是应该的。如福建09年高考考察福建历史文化名人李贽一样的道理。第二新课程重视对大线索的把握,历史细节都可以由材料提供给考生,选择题部分考得细,主观题部分则要求大家对主体线索予以清晰把握。如本题第二问、第三问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大线索。第三考察学生思辨的能力,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有理有据、可以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本题第四问的设计。(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2)思想领域的变化: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科学领域的变化:科学逐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米,进入了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3)积极影响:促进丁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4)①科学知识重要:科技是笫一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②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③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33.(10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扣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I)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势力强大。(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解析】选修部分山东跟福建重合的是改革选修的内容。选修题目仍然是重视大线索的把握,只要记忆重点的内容和关键词就可以做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