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国花意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国花意象意象概述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中国古典诗词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词)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词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把握了古典诗词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词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词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词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我们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意”与“象”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词意象,构筑出诗词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词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一、与诗人的心灵展开对话,感悟诗词意象的情感意蕴二、发掘传统文化底蕴,感悟诗词意象的文化意蕴三、把握诗词意境的整体基调,感悟意象的审美意蕴十大传统名花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尤其是唐诗宋词种的意象,可以说是其一大主流。这些花,在诗词中所代表的含义,和中国传统的象征精神相结合,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璀璨篇章。这些花,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蕴藉,或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或是寄托文人的千丝万缕的情怀。翻开唐诗宋词画卷,与花有关的诗词名句可谓是信手拈来。十大传统名花1987年5月6日,历时10个月的中国十大传统名花评选活动在上海揭晓,傲霜斗雪的梅花荣居万花之首。这次评选活动,共收到14.9万多张选票,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由114名花卉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最后裁定,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山茶、荷花、桂花、水仙花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这一顺序是依据得分高低而排列的。走进唐诗宋词的花花世界,看尽百般红紫斗芳菲。中国的咏花诗始于《诗经》,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楚辞》已有了把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屈原以香草美人象征高尚纯洁的人格。唐宋诗词则将花的意象推向了极致。唐人喜牡丹,而宋人则崇尚梅花。牡丹与梅花的转变,则代表了不同时代人的精神气质的转换。根据咏花入诗的历史发展来看,首先入诗的,是有花中君子之称的兰花。一、王者之香——兰花兰花在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中排名第四。素有“香祖”之誉,兰花又称“花中君子”“空谷佳人”“空谷仙子”等,自古被称为王者之香。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从容优雅,香气清长,姿态婀娜,正气清雅这正是兰花的象征。1500万元天价兰花第10届亚太兰花大会在中国重庆开幕。此间,一株名为“素冠荷鼎”的莲瓣兰估价1500万人民币,成为此次兰花大会上的“天价”兰花。此次兰花大会共评出两个特别金奖,分别是:由日本名古屋国际兰花大会组委会永田治彦选送的微中子碧玉兰“龙袍”,和由中国云南大理荡山州选送的莲瓣兰“素冠荷鼎”。古人对中国兰情有独钟,中国兰在古代称为“蕙”,“蕙”指中国兰花的中心“蕙心”,常与伞科类白芷合名为“蕙芷”,称芷兰为“王者之香”、“众领群芳”、“天下第一香”等。中国兰蕙兰是兰蕙同心的代表,中国兰花:春兰、建兰、寒兰、墨兰同称为兰蕙。名人与兰花孔子咏兰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孔子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琴操·猗兰操》中记载:“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芝兰当为王者香,今独与众草为伍”,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中国兰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提出了“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一观点。勾践种兰勾践种兰之地──兰渚山距城二十五里之南面小山,东临古鉴湖,西背会稽山,确是种兰的好地方。明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也说:兰亭,即兰渚也。《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明代徐渭也在《兰谷歌》中提到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绍兴地志述略》记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践树兰于此。由于勾践种兰渚山,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这也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兰亭集序》中的兰亭。屈原佩兰屈原是战国时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楚顷襄王时,屈原被长期流放于沅湘一带。屈原遭遇穷困,但其志不变,其行更廉,“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因将愁苦而终穷!”他将这种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多种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而且将这种比兴手法作了新的发展,这就将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一伴,融铸一炉,从而大大扩张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在选取香花异草中,屈原特别选取了兰,因此无论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都写到自已如何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以上仅是《离骚》中所举到的几个兰的例子,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在南宋以后,兰花被作为爱国的象征。人们多赞赏兰花有淡雅的色姿、纯正的幽香、高洁的品格、刚毅的气质。寓意兰花为美好、高洁、贤德、贤贞、朴实、谦谦君子。郑板桥画兰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写兰竹花卉的一代宗师。史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他的书法自成一体,隶楷参半,称“六分半书”,具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之趣。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八怪”花卉画的特色,也是他的创造,他的突出成就。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鲁迅采兰鲁迅家几代人都喜爱兰花。鲁迅从小就喜爱花、虫、鱼、鸟,读书之余跟随父亲在天井和百草园广植花草。他曾根据自已的经验、订正过《花镜》中的某些讹误。稍大一点,常约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内府山、塔山采兰。每年二、三月份当兰花开放时,三兄弟常去会稽山、兰渚山、箬山去春游、采兰。二十年代末,鲁迅移居上海,每当惊蛰前后,人们从鲁迅寓所走过,便有兰花幽香扑面而来。在上海他还结识了日本兰友小原荣次郎。一九一三年,适逢小原贩兰将归国,触景生情,以友人携兰东归之事,借兰抒情: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兰花,屈原的君子节气。二、凌霜绽妍——菊花菊花在传统名花中为季军,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末清初开始。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始办于1983年,开封是以菊花每年举行一次年会的唯一的城市。菊花被广泛用作观赏之用,在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很多人都喜欢在家里摆放菊花。重阳节有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中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和艺菊经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并将流传久远。菊花别称黄花、九花、女华、日精、节华、朱嬴、延寿客、延龄客、阴威、寿客、更生、金蕊、周盈、黄蕊、金秋菊、笑靥金、家菊、金精、傅延年、禽华、月朵、官样黄、金英、黄华、秋菊、陶菊传统十大经典名菊绿牡丹墨菊(墨荷)帅旗绿云红衣绿裳十丈垂帘西湖柳月凤凰振羽黄石公玉壶春临霜开放,千姿百态,引人赞赏,它象征清丽高洁。菊花所表含的意思十分丰富一菊花所表达的是隐者(陶潜的饮酒,周敦颐的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二菊花盛于秋,自古逢秋悲寂寥,菊花又称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离愁别绪,满心凄苦三菊花所表示的是文人的清高,孤傲(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的诗歌意境,起源,便是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隐士陶渊明。陶渊明所作《饮酒》诗十二,以其二最为著名,此诗写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也借此表明了作者的精神寄托和追求。而陶渊明《饮酒》其五,则是另一代表之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成为咏菊花的千古名句。悠然于南山之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菊饮酒,何等悠闲。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亦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之句。陶渊明对菊的偏爱之情看见一斑。菊花在古人眼中能轻身益气令人坚强。朱熹曾说陶渊明是真隐士,高于晋宋人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我色,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陶渊明此诗正是表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为名利所动的真隐士情怀!在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里真正所关心的仅仅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即追求长寿)。所以历代文人皆以陶渊明为真隐士!菊花又称黄花,此名来源于宋朝著名女词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前半生夫唱妇随,琴瑟和弦,自是幸福不已。然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东飘西泊,最后客死他乡。经理此番变故后,李清照的词感时伤世,缠绵哀婉。南渡后,李清照的词多写秋景之况,梧桐、菊花,便是她最常入词的意象。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菊花的离别凄苦之意象,自李易安开始,蔚然成风。恰如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所言,销魂憔悴,竟比黄花还要消瘦,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谁怜我,相思意。菊花,隐逸、高洁、脱俗。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菊花也表示高洁的志向,坚贞的情操,如南宋画家郑思肖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