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蒲圻高中万彤松由宏观到微观由生硬到生动由抽象到具象空间和时间是构成地理环境和环境变化的两个最根本的要素。•空间:空间分布体现了地理事物或要素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变化,而水平方向又分为纬度和经度变化。•时间:其变化则是地理事物或要素随时间推移而演变的过程。•时空联系:在地理学的研究过程之中,空间和时间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完整有效地建立时空变化模型,就可以从四个维度上完整全面地研究地理事物和要素的形成发展,及其之间的联系。构建模型•由一维的要素间联系,形成三维的空间的分布与联系,再结合时间变化,构成四维的时空分布与联系。•由一维要素间联系,形成时间变化,再结合空间分布特点,构成四维的时空分布与联系。•时空建模思维导图大气部分时空建模案例分析•要素对水平分布的影响•三维模型建立与变化•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的联系与转换•空间要素的分布与联系•垂直方向的时空变化•水平方向的时空变化案一:要素对水平分布的影响•全球气温海陆分布变化引起等温线的海陆分布及变化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同纬度夏季的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高于大陆。根据这一分布特点及其变化,结合气温的纬度分布特点,很容易导出海陆等温线分布图。海洋大陆赤道7月份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10℃15℃15℃10℃15℃15℃海洋大陆赤道7月份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10℃15℃15℃10℃15℃15℃图中四要素要素一要素二要素三图中四要素只要任给两要素就可以判断其它要素要素四•由此图归纳:1、按月份:7月份全球等温线,陆地向北凸出,海洋向南凸出。1月份相反;2、按季节:夏季全球等温线,陆地向高纬凸出,海洋向低纬凸出。冬季相反。实际上,在这个模型中,文字描叙是抽象的,容易引起记忆混乱,文字的描叙远不如图象本身直观形象。所以建议学生在这一类问题的识记中,要强调图形记忆。同时,还要明确图象的推导(构建)影响因素,并掌握推导过程。(如:标准气候分布图、洋流图等等)案二:三维模型建立与变化•由热力环流到三圈环流到季风环流(要素对建模的影响)热力差异热力环流地球自转海陆差异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三圈环流的季节移动季节风向变化季节差异案三: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的联系与转换•气压的垂直分布到水平分布转换•等压面的海拔高度分布图通过对比观察:等压面凸起的为高压;同一等压面海拔较高的区域为高压。•下图为500百帕等压面海拔高度分布图,图中甲点的风向为(注:500百帕平均高程约为5500M)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东南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右偏转,同时由于高空摩擦力基本为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为西北风。答案为:B高低•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回答问题。•(1)若A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地形有关,则该地形可能是•A.低矮的山地B.凹陷的洼地•C.低缓的平原D.宽敞的高原•(2)从风向、风速、风的性质等方面比较说明甲、乙两地风的不同特点。•(3)图中B、C两处锋面中,实际存在的是锋面,说明判断的理由。气压值与高度转换:1000Hpa约为海平面,此高程上每上升10M,气压下降1Hpa。800Hpa约为2000M。500Hpa约为5500M,此高程上每上升20M,气压下降1Hpa。200Hpa约为12000M,此高程上第上升30M,气压下降1Hpa。气压差为55~65Hpa转换高并为550~650M。所以选A从风向上看,甲地吹偏南风,乙地吹偏北风;从风速上看,甲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风速慢,乙地等压线密集,风力大,风速快;从性质上看,甲地风温暖湿润,乙地风寒冷干燥B锋面位于低压槽,在低压槽附近,气压低,气流辐合上升,南北两侧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而C锋面位于高压脊上,高压脊附近,气压高于两侧,气流向外围辐散,不能形成锋面。•参考答案•(1)A•(2)从风向上看,甲地吹偏南风,乙地吹偏北风;从风速上看,甲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风速慢,乙地等压线密集,风力大,风速快;从性质上看,甲地风温暖湿润,乙地风寒冷干燥•(3)BB锋面位于低压槽,在低压槽附近,气压低,气流辐合上升,南北两侧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而C锋面位于高压脊上,高压脊附近,气压高于两侧,气流向外围辐散,不能形成锋面。案四:空间要素的分布与联系1、水平方向分布的联系:气候变暖引起温场纬度上分布上的变化其及影响(如雪线高度变化、植被变化等等)读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完成下题。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重迭范围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度的变化B、距海远近的变化C、气温的变化D、降水量的变化•在水平方向上空间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经度和纬度的变化,经度为水分因素,而纬度为气温的变化。本题主要体现在纬度方向上的变化,所以为气温变化。2、垂直方向分布的联系:下列四个垂直方向等压面与等温面分布图中,由动力因素形成的高压的是()在垂直方向上,垂直向上越高气压越低,同时越高气温也越低。所以等压面向上凸起的是高压,等温面向上凸起的是高温区。热力形成的是高温低压,为A;动力因素形成的应该为高温高压,为B。如果把三圈环流中的四个气压带与上图对应该的话,A为赤道低压,B为副热带高压,C为极地高压,D为副极地低压。(2010·武汉4月调研)下图中图1示意“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2示意“a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1~2题。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地气压高于①地B.③地气压高于④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低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高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A.a地风向为西北风B.c地风向为西南方C.b为阴雨天气D.d为下沉气流通过建立垂直气压差与等压面的联系,建立图1与图2的联系。密集大稀疏小高低(2010·武汉4月调研)下图中图1示意“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2示意“a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1~2题。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地气压高于①地B.③地气压高于④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低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高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A.a地风向为西北风B.c地风向为西南方C.b为阴雨天气D.d为下沉气流高压高压案五:垂直方向的时空变化•气温垂直变化与移动,造成区域天气的发展与变化•[2011·全国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中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2、正午前后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1、D【解析】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运动。根据海拔高度可知三地大气位于对流层。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以对流运动为主。上下部大气的温差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由此可知丙地最稳定。•2、B【解析】主要考查大气的运动。结合上题分析可知,8时甲地对流最旺盛,甲、乙两地相距约80千米。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正午前后甲地气流将会到达乙地,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案六:水平方向的时空变化•1、气温水平方向时空的变化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A.4℃B.12℃C.16℃D.18℃2.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空间时间C.16℃B.8日22时左右•2、气压场水平移动假设图示的冬季天气系统以120各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读图简要说明B地在未来30小时内风向、风力及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不考虑地形的影响)。•解析:中心为气压场决定大气运动,形成天气变化。根据气压场的随时间在空间位移,判断气压梯度力方向及大小的变化,从而判断风力与风向,进而判断气温以及降水的变化。(本题中为高压系统控制,天气为晴天)•答案:风向由东北风转东风,后转东南风;风力增强;由于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气温升高。•再看一遍思考:地球运动中的时空转化•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到空间变化•太阳周日视运动(时间)的纬度(空间)变化•演示动画总结•事物或要素的发展与变化并非是单一线性的,它们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之中,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事物或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特别的时空的变化成为考察的重点之一。要求不仅把握事物时空的发展变化过程,而且要进一步研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过程的因素,同时有可能导入第三方因素,来讨论其可能出现的变化。Theend结束语时间和空间交织构成了令我们敬畏的世界知识的海洋智慧之舟在理性灯塔之光引领下探索未知的世界将人类从蛮荒的过去带到现在也将引领人类从现在走向未来并从地球这个起点走向无限的宇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