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文学文体写作(下)第一节杂文写作一、杂文的含义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政论文”,这是较通行的说法。如果不考虑中心词和限制语,公允地说,瞿秋白当年的这一提法是切中了杂文说理与形象这两个最根本的特征。然而,在现代写作学理论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在科学界定文体的基础上给杂文作一个更为完整的定义:杂文以形象说理为基本手段,关注现实、追求审美,是评论与散文相结合的一种杂交文体。杂文从议论性文体(尤其是思想评论、政治评论等)中继承了论理的品质,所以它关注现实,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杂文同时也从叙事类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中继承了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所以它变得优美风趣,富有审美价值。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杂文这种实用与审美的结合,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继承了评论和散文这两种文体的优势,形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可称作“杂文”的文体个性。杂文并不是“古已有之”,现代意义的杂文出现在“五四”以后,是在鲁迅笔下完成其文体规范的。二、杂文的特点1.感应敏锐、论辩性强这是议论性文体的遗传优势,在这一方面,杂文与政治评论、思想评论等十分相近。它密切关注现实,对政治生活、观念意识、习俗风尚、体会心得、时事家政等都会品头论足、说三道四一番。而这种议论又不乏尖锐和深刻,具有很强的论辩性和说服力。2.亦庄亦谐、形象性强论理是严肃的,而杂文却经常选择轻松、活泼、幽默、辛辣的方式。更突出的是它还借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手段来“形象说理”,这是杂文对散文某些文学长处的发挥。因此它往往于诙谐气氛中完成某些庄重命题的讨论,在形象中寄托某种深邃的思想。3.文短味长、灵活性强杂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取材也十分广泛。人、事、理、情、趣、言等凡是有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均可入题。杂文特有的形象生动与尖锐探刻使它理趣与情趣并存,而那回味无穷的杂文味更使人读之有得,难以忘怀。三、杂文的写作1.选材立意要大小辩证杂文选材要着眼于人们普遍关心、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但开头却要“小”,即从一件具体的小事切入。如一个故事、典故、笑话、传说、一条新闻、谚语等,这就是大中取小,从实入手。但仅此还不够,还需小中见大,就实论虚。论虚就是说道理、发议论、亮观点,就是要揭示具体小事、实事后面的意义、实质。小和大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杂文选材立意的特点,所以准确选择有思想内涵的具体小事作杂文的由头,并以小见大揭示本质是杂文选材立意的根本任务。2.议论说理要依托形象作为杂交文体的杂文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统一的典范,它善于将形象化的描述与严1密的逻辑论证结合。运用形象来说理是杂文一大特点,而比喻、拟物、联想,甚至勾勒形象、创造典型便是它的具体手法。杂文的形象说理增加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3.行文措词要有杂文味杂文味是杂文审美价值所在。杂文味首先表现在标题上,除讲究精炼、形象外,要适当用点曲笔,耐人寻味。当然,杂文味主要还是体现在语言上,幽默、泼辣是核心。于平淡中提炼崇高,于荒诞中抽象理智,于可笑中揭示可悲,这就是寓庄于谐,这就是深刻。杂文味的另一个标志表现在行文上不拘笔墨,挥洒纵横,尽显一个“杂”字。四、杂文写作注意事项1.防止有实无虚少意味或因所选由头缺乏思想内涵而无理可说,或因深入开掘不够而说理不透,这些都会丢弃或减弱杂文的教育意义。2.防止形象不足欠生动有了富有形象和思想内涵的引子,而没有始终把握形象与说理的有机结合,也往往使议论离开形象,空发议论,最后失去生动。3.要设法让杂文味浓起来如果光有杂文的格局,但语言、行文都“杂”不起来,最终只能是像杂文,而不能算是杂文。除以上3点要特别注意外,还应杜绝杂文固有的一些毛病:过于隐晦曲折,滥用讽刺挖苦,说话绝对片面等等。五、例文【例一】二丑艺术浙东有一处的戏班中,有一种脚色叫作“二花脸”,译得雅一点,那么,“二丑”就是。他和小丑的不同,是不扮横行无忌的花花公子,也不扮一味仗势的宰相家丁,他所扮演的是保护公子的拳师,或是趋奉公子的清客。总之身分比小丑高,而性格却比小丑坏。义仆是老生扮的,先以谏诤,终以殉主;恶仆是小丑扮的,只会作恶,到底灭亡。而二丑的本领却不同,他有点上等人模样,也懂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但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过他的态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因为他没有义仆的愚笨,也没有恶仆的简单,他是智识阶级。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他将来还要到别家帮闲,所以当受着豢养,分着余炎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这贵公子并非一伙。二丑们编出来的戏本上,当然没有这种脚色的,他哪里肯。小丑即花花公子们编出来的戏本,也不会有,因为他们只看见一面,想不到的。这二花脸,乃是小百姓看透了这一种人,提出精华来,制定了的脚色。世间只要有权门,一定有恶势力,有恶势力,就一定有二花脸,而且有二花脸艺术。我们只要取一种刊物,看他一个星期,就会发见他忽而怨恨春天,忽而颂扬战争,忽而译萧伯纳演说,忽而讲婚姻问题,但其间一定有时要慷慨激昂地表示对于国事的不满:这就是用出末一手来了。这最末的一手,一面也在遮掩他并不是帮闲,然而小百姓是明白的,早已使他的类型在戏台上出现了。【评析】本篇是鲁迅先生发表于1933年6月18白《申报·自由谈》上的一篇杂文。作者从具体的事切入,借助地方戏曲的特定角色“二花脸”形象,开始了杂文的从实入手,就2实论虚。戏斑中的“二丑”角色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反映,在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要利用这一小事发一番议论,讲一番道理,这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就实论虚了。作者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介绍戏台上艺术化的“二丑”及“二丑们的艺术”来嘲弄抨击生活中真实的“二丑”——即那些为权贵所豢养的无耻文人。在嘲讽戏台上“二丑”的同时,作者将生活中的“二丑”们已批得无地可容了。杂文是依托形象说理的,上面的论虚就是通过对形象的分析、评说来完成的。本文的具体形象便是“二丑”,而这个“二丑”又必须是双重的,它既是戏台上的,又是现实中的。戏台上的是佯指对象,现实中的“帮闲”者则是矛头实指对象。但是前者又要涵盖后者,或者说后者各种禀性劣迹要在对前者的描述中体现出来。鲁迅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在对戏台上的“二丑”身份、性格、行为及心态的刻划中已将依傍权贵的帮闲文人的各种表现得体地溶注其中。因此鲁迅笔下的“二丑”形象已远远超越戏台,它成为一种“社会相”的类型,甚至成为一种典型。本文还有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文短味长富有杂文品性。首先标题就很有杂文个性,它没有议论文的实,也没有散文的美,亦庄亦谐充满杂味。其次是文章短小精悍,不足千字却把形象写得活灵活现,讽喻入木三分。最后是语言为标准的杂文式用语,嘲弄、讽刺、辛辣、诙谐、幽默,调侃无所不及。【例二】吊谦虚无讳地说,什么东西一经被“吊”,就是指它已经“寿终正寝”了。说得直白些,就是已经死了。这里要吊谦虚,是指谦虚的人、谦虚的话、谦虚的文章等已经近乎绝迹。这并不奇怪,商品社会嘛,时兴“自我推销”。推销不免有些叫卖的意味,所谓自卖自夸吧!如果在推销中体现谦虚精神,那就是当众说自己的货如何如何不好,离优质产品还差一截,张三李四的货比自己好!这里显然是很不“现代”,也很不实际的。不过事情也并非都如此,现代人也有很谦虚的时候。例如大家坐下来开个讨论会,推举个只有虚衔、虚荣而无实惠的什么“代表”,乃至如“劳模”、“先进”之类,一句话,只要不跟经济、权势挂钩,保证你也谦虚,我也谦虚,这个说老张比我强得多,那个说我比老李差得远。万事只要一和利益、名位沾了边,谦虚立刻自觉退位。如果要从一伙科长中产生个处长,或是从一批副教授中晋升个教授,肯定是人人把政绩、成绩、精神、本事、贡献都吹嘘得了不得,简直是天下第一,举世无双。读一读报刊上的文章,如果是涉及到对一个人的评价的,被评的人又是自己或同伙,你读了之后定会觉得中国又出了个孔子、屈原、曹雪芹或是鲁迅。作家、学者写出一部著作,由自己写序、写评,或由同伙写序、代评,其誉美之词你不翻《辞海》简直就弄不懂。左一个“重大突破”,右一个“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空白”。找来翻翻那原著,往往扫兴得很。当然我们也不缅怀假谦虚,真正创出了成绩也要红着脸说:“离党和人民的希望、离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还差得远。一想起来就惭愧得无地自容。”何必呢?一大串的空洞的虚话。说谦虚是美德,首先是因为有美德的人才会谦虚。只有高尚的利国利民的人,才会发现他人品格和成就的闪光之处,只有有真学问的人才明白他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待学习。谦虚的“死”去,是一大不幸,它只能证明社会道德的沦丧。【评析】本文是杂文写作课后的一篇作业。语言的杂文意味较浓,其主要手段是运用了讽刺、反语、自嘲等。此外,像标题的“吊谦虚”,结尾处的“谦虚的‘死’去”等用词和构句也都很有杂文个性。总之,在语感上作者已具有杂文的意识,虽然有些模仿和生硬的痕迹,但整体上还是给人留下了痛快淋漓、一吐为快的感觉。3本文缺陷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开头不够生动,缺少通常的杂文从实入手的由头。虽然作者也作了一些策划,以解释“吊”字破题,给人一定的新鲜感,但由于没有杂文常见的开篇格局,少了形象说理的基础,给人匆忙仓促、缺乏玩味之感。第二,杂文最讲究形象说理,而本文从上到下基本摒弃了形象。问题首先出在起笔,杂文从实入手、大中取小,讲究的就是从一个具体的、细小的由头着墨。这个由头以生动、形象为表,以思想内蕴、便于说理发挥为里。而本文仍缺少这种文体意识,开头还是普通议论文式的。其次是缺少营建说理所依托的形象体系,杂文说理有别于评论,更有别于议论文。杂文不能赤身裸体地去说三道四,而要通过形象的塑造、评价来间接地表露喜恶取舍,有时甚至利用形象自身的活动、言语来传递相应信息,表露作者观点。在这一方面本文又是空白,通篇是赤手空拳的无形象依托的议论,不能不使杂文味大大削减。最后是个体议论单位的形象性问题,应该肯定本文个别的句、段或者词语还是有一定形象或具体,像“自我推销”一段中的揶揄、调侃,不乏具体活泼,甚至可隐约感受到现象背后已被抽象、浓缩的原型的本来形貌。然而这些毕竟是以非形象形式表现的,如果说有具体感,那也是零碎的,是某些读者意念中被偶而唤醒的,作为作者是没有意识到的。最后一点是以偏盖全的问题。本文观点片面和绝对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行文中的议论、列举文字里,如第四自然段中的“假谦虚”、“互相推让”现象未必是真状,至少这种状况应是相对的,应在比较权衡中才可定性的。第五、第六自然段中的“不谦虚”,说得也简单了些,或过于绝对,最多也只能说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全部。当然片面、绝对的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立意上,文章列举了“无谦虚”,又嘲弄了“假谦虚”,并从前到后唱起了谦虚的挽歌。那么世上究竟还有没有谦虚?作为“有美德的人才会有谦虚”又怎样才可不被说成假谦虚?这些问题是读者肯定要提出来放在作者面前的,但作者在立意时缺乏反向、辩证的思索,光靠一个“吊”字是指不出什么出路,更不会有更多积极意义的。六、实践与训练1.下面两段文字话题同一,但前者属于通常的议论文体,后者为杂文,请细细品味两种文体不同的说理品质。人性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唯一的人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大爷一样,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2.《“废名论”存疑》是夏衍1956年写的一篇杂文,当时作者有感于101中学的校名和联想到老铺老店纷纷改名的现象,写到——这种废名的理论根据,据说第一是为了整齐为了统一,第二是因为旧时代的名称都有封建性。那么,像河北、安徽这一类省名,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