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荷塘月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课:荷塘月色钱国利高级教师单元教学要求:一、整体感知1.从重点句段上找突破口①抓标题与文体②抓“文眼”③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④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一、整体感知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①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从写作背景及作家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寓情于物——通过对所写之“物”(如《杜鹃枝上杜鹃啼》中的杜鹃)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二、揣摩语言1.理解有深层含义的句子2.理解富有感情色彩的句子3.语言技巧的作用①放到特定的时代中去看②联系作者的思想发展去看③放到一定的上下文去看①具有讽刺意义的②运用反语手法的③不便直接说而运用讳饰手法的①叠音词的使用②炼字③引用与化用④辞格的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第一课:荷塘月色朱自清第一部分:课文阅读指导:一、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1.从重点句段上找突破口①抓标题与文体②抓“文眼”③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④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阅读本文,①②④这三点是要抓住的。我们先从这三点看一下如何从整体上感知文章。(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第二自然节:“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第三自然节:“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第六自然节:“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最后一自然节:“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二、揣摩语言揣摩语言是本文学习的另一重点。这里我们重点谈谈“语言技巧的作用”这一问题。这里主要谈两个问题:1、叠音词的使用读一读下列句子,体会一下加点的叠音词在表达上的修辞作用。①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④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⑤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2、辞格的运用通感:又名“移觉”,它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达到用多种感觉来描写同一对象的目的。这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彼此相通的描写,往往把很抽象的事物描绘的更丰富、可感。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通感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B.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像是月儿披着的发,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C.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进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长满草的山坡],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D.海在我们脚下呻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下面各项中,不属于同一种比喻类型的一句是: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B.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C.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不出的不规则的曲线。D.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得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第二部分:知识拓展“未名湖上,晚霞满天。沿岸的垂柳、国槐、银杏,一片金黄,湖心岛上那一丛枫林,红得艳紫,与黛青色的松柏交相辉映,在静静的湖水中垂下色彩斑斓的倒影。小岛中心的亭子旁边,石阶上坐着新月[小说中的人物]。她穿着米色长裤和白色毛衣,一本英文版《简爱》摊开在膝头。她是那样凝神专注地阅读,久久地一动不动,像一座安放在树丛之中的汉白玉雕像。不,新月不能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书上,她的耳旁,老是回响着别的声音,那是在期中考试成绩公布之后,谢秋思在宿舍里旁若无人地发牢骚:‘哼!有啥了勿起?楚老师是照顾人家少数民族!’”(《穆斯林的葬礼》)“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微》)前两句写征人出征时所见到的春光明媚,柳枝迎风摆动的景色,征人触景伤情,是以美景写哀情。后两句,写征人远征归来,本来应该心里高兴,见到的却是大雪纷纷飘落的景色,因为景色凄苦,也就使人物的心情难以舒畅了。第三部分: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朱自清的散文《绿》,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我第二次到仙岩[山名,在浙江省瑞安县]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地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得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逐它那离合的神光[形容水波荡漾时那种忽离忽合的神奇的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们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的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明亮的眼珠善于左右顾盼]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注:《绿》写于1924年,作者当时26岁,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任国文教员。当时南方已经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正在酝酿之中。1.本文的“文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上的好处的揣摩,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儿的——“踞”,用比拟的手法将亭子写活了,突出了亭子的高居之势,给人以凌空突起之感。B.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浮”与“苍鹰展着翼翅”搭配,不及用“飞翔”好。C.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拥”字是以拟人的手法写三面有山,形象生动。D.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招引”一词是拟人写法,将“我”急于要领略梅雨潭的绿的急切心情形象的表达出来了。3、对下列语段中的几个句子加以分析,说一说它们的修辞效果。“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1)“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________________(3)“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你认为上面这一段话,在上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描写梅雨潭的绿,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这与文章写作时的社会背景是密切相关的。B.全文选择了三个观察点来写:先是站在山边,写梅雨瀑的远景;接着是站在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最后是站在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C.作者在形象的观察、描绘上极为精细,如写梅雨瀑的水花,“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但从轻风起来时的飘散状态上看,作者“觉得更像杨花”。D.文章的题目是“绿”,却不先写“梅雨潭”,而是先写“梅雨瀑”,不仅仅是为了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而是为了刻画一幅完整的梅雨潭绿色图。[阅读练习参考答案:1.“惊诧于梅雨潭的绿”。2.“浮”比“飞翔”确切,两个词都有“凌空”的意思,但“飞翔”是在空中快速移动,用来描写“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的亭子,显然不合适。3.(1)这一句是用比喻来描写梅雨潭的绿,荷叶的绿与潭水的绿在色泽上有相似之处。(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是用比喻来描写梅雨潭的绿,少妇拖着的皱缬的裙幅,与梅雨潭潭水的涟漪在形上有相似之处;“像涂了“明油”一般”,是以比喻写潭水的亮度;“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是以通感的手法(潭水的纯净是视觉感受,这里用触觉感受来写)写潭水的纯净。(3)“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是用比喻来写潭水的纯洁,却又不是那种一眼见底的透明。4.用比较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特点。和梅雨潭的绿相比,“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也太暗了,只有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倒好处。5.D(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示“梅雨潭”的绿)]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