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朝拟公文体俳谐文俳谐意味的生成王天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02级)【摘要】:本文以南朝拟公文体俳谐文为研究对象,具体篇目有南朝宋袁淑《俳谐集》存文五篇(《鸡九锡文》、《劝进笺》、《驴山公九锡文》、《大兰王九锡文》、《常山王九命文》),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一篇,南朝梁沈约《修竹弹甘蕉文》一篇,吴均《檄江神责周穆王璧》、《食移》两篇。我依据这些俳谐文俳谐意味生成的环境,把它们分为三类:一、在人类的世界中,产生俳谐意味的俳谐文。二、在人神混杂的世界中,产生俳谐意味的俳谐文。三、在动植物的世界中,产生俳谐意味的俳谐文。我将依次分析这三类俳谐文的俳谐艺术手法的渊源和它们俳谐意味生成的原因。【关键词】:南朝、拟公文体、俳谐文、俳谐艺术手法的渊源、俳谐意味生成的原因Abstract:Duringthe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ies,somewritersoftheSouthernDynastieswrotesomehumorousarticlessimulatingthegovernmentaldocuments.ThereareYUANShu’sPaixieji(onlyleftfivearticles),KONGZhi-gui’sBeishanyiwen,SHENYue’sXiuzhutanganjiaowen,WUJun’sXijiangshenzezhoumuwangbiandShiyi.Theycanbedividedintothreegroups:First,thesenseofhumorcomesfromtheworldofhuman;Second,thesenseofhumorcomesfromtheworldofhumananddeity;Third,thesenseofhumorcomesfromtheworldofanimalsandplants.Itrytoanalyzethehistoriesofthehumorousstylesandthereasonsofthegenerationofsenseofhumorofthethreegroups.KeyWords:theSouthernDynasties;simulatedgovernmentaldocument;humorousarticles;tracingthehistoriesofthehumorousstyles;thegenerationofthesenseofhumor一、文献综述笔者以汉魏六朝俳谐文研究为范围,首先通过查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3.12)1、《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0)2、《中国史学论文索引》(1900-1976.12)3等三种论文索引,查得相关选题论文2篇。其次,利用CNKI电子检索系统(1976至今)查得相关选题论文13篇。共计15篇。其中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各一篇。现据已有文献,并结合本文论题,仅就俳谐文所运用的技巧、手法这一问题做一简要综述。(1)朱迎平先生认为游戏文采用拟人手法(往往将文中本非人物的一方或双方主角比1拟为人),连同铺排夸饰的手法体现才情。5(2)谭家健先生认为第一类俳谐文或以拟人的手法构成寓言,或以主客问对的手法构成自嘲型文字。第二类俳谐文是用类似童话或神话的方式建构:袁淑的五篇俳谐文的基本手法是处处双关,句句影射,尽量模仿历代九锡的体例和套语;沈约的《修竹弹甘蕉文》运用拟人手法讲故事,类似于童话。6(3)王运熙先生在分析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时认为其善于通过对比法和拟人法刻画人物和景象。对比法的运用有三处:真、假隐士之对比;周子隐居山中时的情状与朝廷征聘诏书到来后之行状的对比;周子出山后的得意热闹与山中的失意落寞之对比。而关于拟人法,作者认为《北山移文》全篇假山灵口气行文,是拟人法;第三段更把山中许多具体景物人格化。9(4)林兴仁先生认为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运用了夸张、对比、拟人手法对假隐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10(5)近藤泉先生认为《北山移文》中采用钟山之灵与隐舍之灵责难假隐士的拟人化手法是此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并认为对孔文的这种拟人化手法有直接影响的作品,大概是祖冲之的《述异记》及袁淑的《俳谐集》。其一,孔稚珪以山灵刻移文禁止伪隐士进山的虚构形式很可能受到《述异记》的启发。其二,袁淑《俳谐集》中的五篇佚文都是使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动植物或山当人一般看待,而其内容则是把本来应该是严肃的九锡文故意写成滑稽的文章。近藤泉先生非常肯定地认为在现存的文献中,像这种以动物的特征为该动物设官位用来比喻人的拟人化手法,在孔稚珪之前只有在袁淑的《俳谐集》里可以看到。11(6)谭家健先生在另一篇专谈《北山移文》的论文中认为孔稚珪的拟人化,不如说是拟神化,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假托神灵与凡人对话。并对近藤泉先生关于《述异记》及《俳谐集》对孔文拟人手法产生直接影响的意见做了补充。谭先生认为《北山移文》中山神并不存在,代山神发布通令的即孔稚珪本人。因此孔文是寓言而非神话,这不同于《述异记》中神灵真实存在的神话属性。作者的结论是:两者手法相似而性质不同,把拟人化发展为拟神化,这正是孔稚珪的最主要贡献。由敬畏鬼神到驱神使鬼,这是文学创作的一大飞跃。12(7)秦伏男先生在分析《鸡九锡文》时认为作者用寓言的形式(动物加九锡之礼)增强了俳谐文的趣味性、滑稽性。4(8)马丽娅先生在分析袁淑的几篇九锡文时认为,九锡文本是枯燥无味的公文,但一经赋化,却滑稽多趣,嘲弄意味不言而喻。袁文使用严肃的例行公文的形式来写动物,巧妙地把吟咏动物和嘲弄人事融为一体,是为首创,具有时代意义。13(9)徐可超先生总结了南朝时期拟公文体俳谐文的艺术特色。首先它们继承和发扬了诙谐寓言、辞赋中的拟人手法,并独出心裁地模仿公文的体例,让荒唐的内容和庄重的形式既融为一体,又形成反差,因而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其次,这些俳谐文巧妙地牵连粘合了虚诞与逻辑之间的空隙,拟人方物能够兼顾人事的习惯和风物的特性。再次,语言雅致,有骈偶化倾向,这与其荒诞的想象形成一定的张力,反衬出戏谑的味道。14(10)张影洁先生在分析沈约的《修竹弹甘蕉文》时认为此文除了比拟外更用了仿拟格来增进诙谐效果。并把仿拟格解释为“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8(11)李鹏飞先生详细分析了袁淑、沈约的诸篇拟公文体俳谐文,认为它们运用了一种极为典型的戏拟手法,即将原本用于国家典仪中的庄重文体搬到动物世界里去,其间的巨大反差是造成滑稽、诙谐与嘲谑效果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李先生还指出了一些产生俳谐意味的笔法:①文中对动植物的称呼多冠以官衔;②以赋法铺叙受锡动物的形貌与勋绩,并为之虚拟了一套人的家世和经历;③以典故的化用确立起雅俗性质不同的文体间的关涉,尤其是跟经典之间的关联,从而加强了雅谑相生的喜剧意味;④沈约还在《修竹弹甘蕉文》中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戏仿文章表面的真实性,扩大了真与假、雅与2俗之间的对照和反差,从而强化了诙谐的效果。15(12)刘宁老师认为南朝袁淑、沈约最早运用通过微末之物模仿庄重之举的手法来构成谐谑与幽默。作者首先辨析了单纯的拟人本身并不是产生幽默的因素;其次又辨析了用庄重的笔法、口气来写微末的动物与植物,这种反差本身,也并非是幽默的来源。袁、沈二人俳谐之文的幽默感主要是产生在微末之物对庄重之举进行模仿的过程本身。并且进一步探讨了此类文章的叙事方式,得出幽默谐谑的意味正是从此类朝廷辞命和弹劾之文的文体结构中生成的结论。再进一步,作者分析了微末之物模仿庄重之举的过程而产生幽默意味的原因,即德国戏剧理论家里普斯所认为的“喜剧性乃是惊人的小”,“它是这样一种小,即装作大,吹成大,扮演大的角色,另一方面却仍然显得是一种小,一种相对的无,或者化为乌有。同时,主要在于这种化为乌有是突然发生的。”作者通过层层辨析,细致、深入地探讨了袁、沈二人俳谐文中俳谐意味生成的过程及原因。16综观上述各家观点,我们不难发现:(1)前六种观点都讨论了俳谐文的写作手法,总结起来不外乎拟人、铺排夸饰(即“赋化”)、对比三种。(2)后六种观点则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俳谐文中俳谐意味的生成问题。较集中的意见是拟公文体俳谐文的俳谐意味产生于庄重文体于荒唐的内容的反差中。并且张影洁先生把这种手法称为“仿拟格”,而李鹏飞先生则直接称之为“戏拟”。另外李鹏飞先生和刘宁老师还对袁、沈二人的拟公文体俳谐文的俳谐意味生成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李鹏飞先生认为此类俳谐文“都虚拟了一个类似于人类世界的动物王国”。15刘宁老师则抓住了此类文章的叙事方式,强调了公文的文体结构对文章俳谐意味的积极建构作用,并且着重分析了这种幽默因素如何产生的艺术原因。16这些意见都对笔者有很大的启发。本文在分析南朝拟公文体俳谐文的三种类型时,首先笔者将对这三类俳谐文的艺术手法进行简单的溯源,其次再探讨它们俳谐意味生成的原因问题。二、引言本文以南朝拟公文体俳谐文为研究对象,具体篇目有南朝宋袁淑《俳谐集》存文五篇(《鸡九锡文》、《劝进笺》、《驴山公九锡文》、《大兰王九锡文》、《常山王九命文》),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一篇,南朝梁沈约《修竹弹甘蕉文》一篇,吴均《檄江神责周穆王璧》、《食移》两篇。我依据这些俳谐文俳谐意味生成的环境,把它们分为三类:一、在人类的世界中,产生俳谐意味的俳谐文。二、在人神混杂的世界中,产生俳谐意味的俳谐文。三、在动植物的世界中,产生俳谐意味的俳谐文。我把吴均的《食移》一篇归入第一种类型;把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和吴均的《檄江神责周穆王璧》归入第二种类型;把袁淑的五篇文字和沈约的《修竹弹甘蕉文》17归入第三种类型。现按此分类依次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其他篇目将随文引出,就不在此处单列了。三、人类的俳谐艺术世界1、艺术手法的溯源吴均的《食移》对“移”这种公文文体进行戏仿,将这种庄重正式的发难性文体用于对朋友的设难戏弄,要求业已显达的昔日友人施予美食,文中有一段对这些美食的铺述:“今欲君之馀江皋绿葹之笋,洞庭紫鬣之鱼,昆山龙胎之脯,元圃凤足之葅,千里蒪羹,万丈名脍,气馨若兰,色美如艾,扶南甘蔗,一丈三节,白日炙便销,清风吹即折,安定之梨,皮薄味厚,一岁三花,一杖二升,凡厥上味,惟君能施。”18在人与人打交道的俳谐艺术世界3中,西汉王褒的《僮约》是较早的一篇戏仿应用文体的俳谐文。其后又有东汉戴良的《失父零丁》、西晋石崇的《奴券》。《僮约》是模拟契约券文而成,蜀郡王子渊住在寡妇杨惠家,王子渊叫其家奴便了去酤酒,便了不从。子渊大怒欲买此奴,便了竟要求把所有要让他做的事情都写在契约上,否则不做。于是,王子渊事无巨细,把要求便了所做之事一一列入券文之中,故而原文的券文部分显得相当冗长。19石崇的《奴券》一文很显然是模仿王褒的《僮约》,石崇欲买一羝奴宜勤,同样也是一个事不上券者不为的恶奴。于是,石崇撰写券文罗列其事:“取东海巨盐,东齐羝羊,朝歌蒲荐,八极桃床,负之安邑,梨栗之乡。常山细缣,赵国之编,许昌之总,沙房之绵。作车当取高平荚榆之毂,无尾髑髅之状,大良白槐之幅,河东茱萸之辋,乱栉桑辕,大山桑光,长安囗囗,双入白屋,钉鏁巧手,出于上方,见好弓材,可斫千张。山阴青槻,鸟嗥拓桑,张金好墨,过市数蠡,井市豪笔,备即写书。嗥角帻道,金案玉碗。”20而戴良的《失父零丁》则是戏仿寻人启示,所谓“零丁”即寻人的招帖。此文对其父的奇形丑貌也做了铺排式的描写:“我父躯体与众异,脊背伛偻卷如胾,唇吻参差不相值。……鸱头鹄颈獦狗啄,眼泪鼻涕相追逐,吻中含纳无齿牙,食不能嚼左右蹉,囗似西域囗骆驼。……为人虽长甚细材,面目芒苍如死灰,眼眶臼陷如羹桮。”21吴均的《食移》显然继承了这三篇拟体俳谐文中的两种艺术手法:其一,戏拟了一种固定的应用性文体。其二,运用了铺叙的手法,极写一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两种艺术手法是否就是它们俳谐意味生成的原因。2、俳谐意味的生成这几篇俳谐文的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是用铺叙的手法(赋笔)极写一事,但是单纯的铺叙本身并不能产生幽默的因素。汉代大赋中的铺叙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