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当前的一些热点理论问题通州市教研室王作良1、保护生态环境社会各主体的责任一、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一是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废气、废水、垃圾、噪音等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有法可依,而法的制定是政府的责任,因此政府要做好这项工作。二是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政府部门应依据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检查企业、公民等在这方面的守法情况,对违法者依法进行处理。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淘汰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的产业,鼓励发展环境污染低、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在招商引资时,应将环境保护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在工业园区的建设规划上,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工业园区污水、垃圾的排放、处理和再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四是增加对公共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五是加强对企业和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以增强企业和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六是开展必要的保护生态环境专项活动。如我区开展的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活动,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应长期坚持。二、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一是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要在企业中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使员工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以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使污染物的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经济区的企业应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资金,购买先进的环保处理设备,特别是废气处理设备。因为不同的企业所排放的废气不完全一样,需要不同的处理技术和设备,相关部门无法集中统一处理。噪音也必须由企业自行处理,其排放不能超过国家标准,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天更蓝、海更绿、空气更清新。三是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内部规章制度,包括责任制度、监督制度、制约制度、处罚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以确保企业遵守国家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排污标准。三、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位公民都应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其应尽的责任。像保护自己的家园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等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坚决的抵制,做保护生态环境的模范。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容及措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新进展,这一论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9%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在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经济运行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失衡、国内与国外结构失衡等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不仅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更要体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但比经济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通常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合理、资源环境的改善等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总结国际、国内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经济发展朝着有利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不仅仅指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转变或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还应该包括以下几项基本转变。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用综合的目标体系来考察经济运行情况。这些指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标应包括: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的优化程度;公平分配和消灭贫困程度;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程度;减少失业的程度。除以上经济指标外,一些社会政治指标通常也被列入发展目标之中,如教育水平、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程度和水平,以及个人的发展程度等。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发展,我国就总体而言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世界经济强国。从世界500强企业与中国500强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比较来看,2006年,中国500强资产总额只相当于世界500强资产规模的7.1%,营业收入相当于世界500强的9.32%,利润总额相当于世界500强的6.6%。中国500强的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是4.64%和9.44%,而世界500强则分别是6.42%和14.67%。从中国自主品牌在世界上的位置来看,尽管中国已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以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的尚不足20%。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我国迅速、平稳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的战略选择。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转变。以前有些人单纯地认为,只有推进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化才能得以实现,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当然,工业化道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就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些国家单纯地推进工业化的增长方式,而必须统筹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东部的率先发展与中部的崛起、西部的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相协调,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相适应,对外贸易全方位展开与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相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结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全面优化,最终使经济增长的效率最大化。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方式转变。知识经济作为独立的经济形态的出现和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三元经济结构。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实现强国之梦,就必须从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方式。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构筑完善、高效的实现机制。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既有的约束条件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技术创新只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全面的结构优化主要包括: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推进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结构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下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构优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知识经济成为一个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独立经济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这是当今经济结构诸多变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础性的变化,它的发展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二元经济的发展方式。这具体表现在:一、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民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并不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培训,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产业工人还是农民转向新经济部门都需要经过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来,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都需要给予重新认识,这正是需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所在。二、资本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资本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待工业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流向农业,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着工业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这就需要资本在两个部门间实施合理的配置。应选择的正确战略是: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互动。三、市场实现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扩张,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由于知识经济部门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和知识,它的应用将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需求,这就需要在知识经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济部门与传统经济部门之间构建共生共荣的关系。3、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意义及措施收入分配制度与方式,历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的这些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经济改革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收入与生活水平为导向的战略方针。所谓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财产性收入,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个部分构成,即工资性收入(如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较大比重,大约占70%;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比较小,大约占2%左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财产收入占年总收入的比例数据表明,尽管现阶段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还比较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财产性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经济欠发达国家,不断加快发展仍是首要任务。但是,我们追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从根本上说,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因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而人民群众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则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第二,它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由于多种现实的原因,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安定。为了有效缩小收入差距,除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调节高收入、打击非法收入外,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方式。第三,它是扩大内需的现实基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但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投资拉动,而不是消费拉动,这也是国民经济不协调、不均衡的表现之一。所以,着力于不断扩大内需,是经济保持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特别是财产性收入,则是扩大内需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