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0级教育心理学考试总结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①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②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③1877年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①学习理论一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美国杜威(从做中学)②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③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①20世纪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②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③20世纪60年代以来,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最为著名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4.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的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a.主动性b.反思性c.合作d.社会文化第二章,学生心理一.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1.在维果茨基看来,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2,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主要的表现:(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大。: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4.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的定义:“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看课本上39页二、学生的个体差异(课本50页)1,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1)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弗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2)智力的三元理论(美国耶鲁大学斯滕伯格提出的)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提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1)语言智能、(2)逻辑—数学智能、(3)空间智能、(4)肢体—动觉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3.斯滕伯格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应用性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多数人在这三种能力上存在着不均衡,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三种能力的不同组合上。斯滕伯格关注智力的加工方面或过程方面。4.斯滕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分别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5.根据加德纳和斯滕伯格的理论如何开展教育?(自己总结)(1)多元智力理论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2)智力的三元理论教育启示:1)教师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2)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一.什么是学习1.定义: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2.对学习的认识:(1)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2)学习引起思维或行为的变化。(3)不能简单地认为行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4)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3.加涅对学习水平的分类:(1)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2)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1971年加涅对这种分类作了修正,把前四类学习合并为一类,把概念学习发展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学习两类(为什么这么分,自己思考),这样这种分类成为:(1)连锁学习(2)辨别学习(3)具体概念学习(4)定义概念学习(5)规则学习(6)解决问题的学习。4.加涅对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2)智慧技能的学习: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3)认知策略的学习: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者用来“管理”他的学习过程的方式。(4)态度的学习: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5)运动技能(动作技能)的学习: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二.概括学习理论发展的脉络(课本124页)1.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①冯特的理论的特点:a.还原论:主张直接研究人类的意识经验。b.内省法:主要通过内省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②行为主义学派:以华生为首的行为主义学派批评冯特的内省法。他们认为:学习就是反应的发生概率的变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桑代克为先导,以华生为激进的代表,又经过格思里、赫尔等的发展,之后斯金纳又对它做了总结和发展。③格式塔学派:形成于1910年,以魏特海默为首,集中批评冯特的要素主义,强调经验的整体性。强调学习在于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完形”,也就是对事物、情境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不是经验要素或S—R的简单集合,学习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2.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①行为主义者吸收认知学派的思想,出现了折中倾向的学习理论,有两个典型的代表:早期的托尔曼和后来的班杜拉。托尔曼自称为“目的行为主义者”,他强调:a.行为的目的性和整体性。b.中介变量。托尔曼已经把认知因素引到了学习过程中,从S—R到了S—O—R。c.潜伏学习②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理论。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倾向:a.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b.认知结构理论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狗和铃声)1,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一个刺激替代的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刺激替代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刺激的过程。2.经典性条件作用: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消退: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泛化: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分化: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高级条件作用:条件作用形成后,另一个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教学机器之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早期用白鼠做实验,后来大多用鸽子做实验;斯金纳箱)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2.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消退和维持,泛化和分化。消退: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泛化: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三.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反应特征应答行为:由特定的刺激引起,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自发行为:不与任何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形成条件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及时强化刺激对特定刺激才能产生反应不需要特定刺激消退条件刺激多次单独出现将强化物去掉四.桑代克的学习律:(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3)效果律: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境中重复出现。桑代克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五.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2)强化物的分类:一级强化物:食物,水,温暖,安全,性二级强化物:金钱,分数,星星,表扬三级强化物:社会强化物,活动强化物,代币强化物(3)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4)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的法则):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5)①强化程式:指反应收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分为连续强化程式与间隔强化程式。(详见p140)②扇贝效应:在固定时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行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形曲线的变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扇贝效应。六.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1)①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一种有关学习的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而进行的。②社会认知理论是班杜拉用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的理论,这种理论关注诸如信念、期望、记忆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③班杜拉强调言传身教。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④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2)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过程。注意过程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和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观察者的特征如觉醒水平、价值观念、态度定势、强化的经验也会影响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保持过程是先将榜样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然后记忆表象再转换为言语编码(形成动作观念),表象和言语编码同时贮存在头脑中复制过程复制过程是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这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动机过程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观察者依照自己的标准对行为作出判断后而进行的强化。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一,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1,这种理论认为,(1)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2)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3)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2,潜伏学习证实:(1)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2)潜伏学习的事实也证明学习并不是S—R之间的直接联结。3,预期说:有机体对特定目标具有某种预期。4,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1)动作性表征(2)映像性表征(3)符号性表征二,发现学习及其特点(布鲁纳)1,发现学习基本含义: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2,发现学习的优点(作用):(1)提高智能的潜力。(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3)学会将来作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三,有意义学习:1,含义: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内部条件:(1)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即新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