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概论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设计1.1城市的本质与特征1.2城市系统的复杂性1.3城市设计的定义、内涵和渊源1.4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1.1城市的本质与特征1.1.1城市的本质1.1.2城市的基本特征1.1.1城市的本质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巨大系统,是一个在自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含社会、经济、文化等复杂活动和强大功能的“人工生命”,具有多种价值取向;既要达到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之间的和谐共荣,又要达到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追求最大效益的社会、经济目标,还要满足城市居民本身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多种价值取向的相互交叉,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同时也要求城市众多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性与城市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技术工程环境系统的高度协调以求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城市发展过程分析,城市与社会是紧密相关的,具有深邃的历史渊源。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早期阶段,在城市兴起之前,许多社会功能是处于自发的分散、无组织状态中,城市的兴起,才逐渐聚拢到一个有限的地域环境之内。各种要素的聚集和相互生成构成城市发展的起始阶段。尽管当时城市的功能十分有限,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有增无减,逐渐演变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城市与社会并不是相互完全独立的两个互不相关的系统,而是人类和世界演化的过程中,两个互相包容、互相嵌套的部分,尽管两个系统从内涵到外延均不对等。从直观上,城市以其巨大的物质的积累形式表现为社会的载体,社会的组织、机构、人群、文化的积累等诸多要素,都在城市这个巨大的物质载体中汇集、融合、发酵、合成,并产生出新的、不同于原来的文化、物质和社会要素。刘易斯·芒福德以广阔的视窗来分析城市与社会的联系: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emergent),开始出现在旧石器文化的(paleoneolithic)社区之中……,在这种新实体中,人类的组织也变得复杂了。除猎民、农民、牧民外,其他各种原始类型也开始进入城市,并为城市生活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包括矿工、樵夫、渔人,他们还给城市带来各自的工具和技艺以及不同境遇中形成的生活习俗。工匠技师、船夫水手,则是从这种较综合化的原始背景中产生的,而且多产生于河谷平原的不同地点;从这些原始类型中后来又产生出其他一些职业团体,如士兵、钱庄经济人、商人、僧侣等。城市正是凭借这样的复杂多样性,创造出了更高的统一体。格茨·福普(Gotz·Voppel,1970)认为,城市是高度发展的人类共同生活的一种集合形式。它是区域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结果和出发点。城市是一个赋予了不同功能的居住性或者公共性的房屋所构成的结合体,而每个这样的房屋个体又给城市带来了生命力,并且通过区域文化的功能性以及社会性的划分来表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城市中包括了不同功能和建筑风格的房屋以及各具特色的街道和街区,同时也包含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2]。城市作为“人工生命体”,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人口的聚居。城市因人口聚居而生成、发展,也同样因人口的消散而衰亡。尽管人口聚集的动因是综合的、十分复杂的,如社会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等等,但居住是人口聚集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需求,也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当人口聚居到一定程度而组织成一个社会时,居住的功能后退到相对次要的层面。当社会发展而形成“市”时,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开始了自己的运行和发展过程,其运行的方式和运行机制,包括其结构与形态等等,均与城市所在社会的构成、形态、文化等发展历程紧密关联,并形成高度的一致性。面对巨大的、复杂的、高速运转的城市巨系统,以及它所承载的庞大的社会体系,具体的“人”的作用和人的感受被这个巨系统所吞噬和埋没,我们迷失了自我:我们必须依附于城市才能生活的更好,我们必须依附于城市才能生存,人与城市的关系被异化了,作为个人和自我,在巨大的城市系统面前显得无足轻重。只有我们从整体的、全过程的考察人与城市的关系时,才能清楚的看到人是城市的创造者,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活生生的有机组成部分。安东尼·吉登斯(1984)认为:国家的兴起标志着结构性矛盾的产生,而前者又首先是与城市的形成联系在一起的,我并不是说国家的基础仅“限于”城市,而是说城市是权力的容器,它结合自身与乡村的关系,孕育出国家形式的结构聚合点(seructuralnexus)[3]。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在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参变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我们现今所熟知的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业化和商业化,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都还只是一种附属的现象。《周礼·考工记》中规定“市朝一夫”,“市”位于宫城之后的城北一端。贺业钜认为:王城的分区规划首先要求突出它的政治上的特征,“市”只不过作为王室生活服务设施居于从属地位而已。从中国城市的起源可知,中国城市的孕育和生成,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变迁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农牧产品的增多、部落之间的战争,一次次将原始氏族社会的平等公正、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甲兵不起的社会陷入危机,失去其稳定性,被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所代替。正是社会的发展,促成了城市的生成与发展,使城市的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商品交流等功能日益显著,最终成为国家的行政统治的载体,国家权利的象征,逐步具有区域(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宗教文化中心等多种职能。从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而言,每个城市的生成环境、生成的主导因素、发展的动力、发展机制和发展过程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或普遍性)。从人类社会这个视角来看,无论每个城市生成、发展的诸多因素怎样特殊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表现为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层次和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过程城市对社会的进步意义不仅仅在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聚集效益,而在于城市所发挥的社会中心功能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城市从诞生之时起就是人类互相联系和各种机遇、成就、创新的焦点,并且从来就是社会的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科学中心。新的政治体制、制度规范、价值观念和科学技术几乎都是在城市中产生的,而人类的文明成果也基本上都是在城市中得以产生,而人类的文明成果也基本上都是在城市中得以产生、保存和传递的。段汉明(2000)提出城市的基本定义:(1)城市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人口、权力、文化、财富以及能量、物质、信息等在地球表面聚集的节点,是人类文明的象征。(2)城市是依附于土地等自然环境的由人类所创造的“类人体”,人就是这个类人体的灵魂。城市具有自身的生命节律和生成、发展、兴盛、衰亡的过程,并有着各自不同的遗传密码。(3)城市是由能量、物质、信息和人共同组成的“核反应堆”,它不但吸收周围的能量、物质、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城市这个“核反应堆”产生新的能量、物质、信息,并向周围辐射。人通过城市改变自身的物质结构和精神结构,以塑造新的生命形式。城市的本质是:人类将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它表征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身最好的、最生动的写照。1.1.2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基本特征2)城市与城市历史3)城市与城市文化1)城市的基本特征⑴城市是人创造的,人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活生生的、有机的组成部分。⑵城市是社会的延伸,是科学技术与人类历史文化、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⑶城市是“类人体”,有着自身的生成——发展——衰亡规律,但这个规律又不同程度的受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⑷城市有自己的“波粒二重性”,即既是物质的科学技术的堆砌物,又是精神、人类文化的一个部分。⑸城市中的物质与精神、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城市本体与自然环境、创造者(人类)与被创造者(城市)等诸多方面,具有多种的互补性,是一个互相嵌套的整体。2)城市与城市历史历史并不是已经死去了的在者之场,而是依然向我们开放的活的领域。历史并没有“逝去”,而是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和我们周围世界。城市的历史并没有“逝去”,它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现存的城市,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⑴城市的历史文化以一种更为普遍的或更为特殊的文化形式向现在和将来遗传。⑵现存的城市格局、结构、形态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古代(过去)城市的背景。⑶城市的历史遗迹、遗址等历史的“痕迹”,既具有实证的价值,又具有信息保存、传递的价值,同时又是城市不断延伸的时空标志。⑷城市的历史(包括遗迹、遗址、现存的建筑等等),并不是“死”的东西,而是整个城市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传,则是整个城市生命的无机组成部分。有机中包含着原样的(历史上原状的)无机,具有比现存的无机遗存有更加珍贵的保存价值。许多人认为:城市中的遗址、遗迹、古建筑等不再会发生变化,但事实却是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城市中的历史遗存一方面如同麦克塔加(J·M·E·Mctaggart)指出的:“过去总是在变化,它变得越来越过去,越来越古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城市中历史遗存的价值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今天我们轻视(或忽视)的某些城市历史片断,明天也许会对我们的这种轻视(或忽视)懊悔不已。3)城市与城市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的巨大内涵和广袤无边的外延常常使我们每天使用这个词,却很难准确地给予界定。今天在我们论证的、研究的种种事物上,冠以“文化”的衔头是件很时髦的事情:从民族、社会、城市、建筑到服饰、性,甚至是个人嗜好,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爱德华·伯内特·泰勒(1871)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拥有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6]。换句话说文化是指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人类特征。此后,文化被赋予成千上万条定义,A·L·Kroeber和C·Kluckhohn对文化的概念进行梳理。广义的文化概念则包括了人类通过后天的学习所掌握的各种思想及技巧,以及用这种思想和技巧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Bullock·A,Stallybrass·O指出,文化是指一个社群的“社会继承”,包括整个物质的人工制品(工具、武器、房屋、工作、仪式、政府办公以及再生产的场所、艺术品等),还包括一个民族在特定生活条件下以及代代相传的不断发展的各种活动中所创造的特殊行为方式(制度、集团、仪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等)。阿摩斯·拉普特Amos·Rapoport(2004)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其理想、规范、规划与日常行为等),是一种世代传承的、由符号传递的图式体系,是一种改造生态和利用资源的方式。文化的优劣,不应简单的以进步或落后来区分,传统的文化特性应当受到尊重,并应顺其自然的演变,而不宜人为地加以阻断,鲁莽的消除文化差异。即使文化由旧变新是必要的,也要考虑一个渐变的适应过程,特别要防止局部突变带来整体上的失序、断裂和解体。文化不是以“物”的形式存在的,没有人能看到文化,人们所见无非是文化的产物,抑或其组成部分。李学勤认为:“文化像空气一样的东西,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气质’类的东西”。当然,城市文化也不例外,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氛围,就是城市的气质。戴维·波普诺(David·Popenoe,1995)指出,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所有群体和社会的人们共享非物质文化——抽象和无形的人类创造,如“是”和“非”的定义,沟通的

1 / 1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