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概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设计概论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述一、概念及内涵城市设计的含义----相关定义城市设计的内容----两种形式城市设计的层次----三个层次城市设计的类型----三种类型1、城市设计的含义城市设计:指人们为了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2、城市设计的层次----三个层次A、整体环境城市设计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构造城市景观体系;布置城市公共发展空间;设计城市竖向轮廓。B、重点片区城市设计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是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的重点地区在整体空间形态、景观环境特色以及人的活动所进行的综合设计。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重点对片区内的土地利用、街区空间形态、景观环境、道路交通以及绿化系统等方面作出专项性设计,对建筑小品、市政设施、标识系统以及照明设计等方面进行整体安排。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应与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紧密协调,构成规划管理的依据。C、城市重点地段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重点地段或重要节点的环境空间形态,包括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界面、容积率、公共开敞空间、建筑风格和色彩、绿化配置、树种选择,及人文活动等城市设计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具体组织,为引导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整治,提出相应的开发与保护的控制要求和意象性方案及管理细则。其主要类型包括:街道空间、城市广场、城市滨水空间、重要节点地块。3、城市设计的类型----三种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二、“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1、“自下而上”的城市一般是以聚落为基础,从不自觉得自然村落逐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城市没有一个预先构想的目标与形态,依实际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客观规律做用下长期积累而成,因此也被称为“自然城市”。2、特点:城市形态自由灵活、有机多变;体现出一种“约定俗成”的群体控制规律、“渐进的城市设计”思想;其自由发展的程度也是相对而言的。3、中世纪城市设计的特点A、连续(continuity)主要街道、广场、次要街道的关系,道路系统通常是不规则的。城市广场采用封闭的不规则的空间;教堂、钟楼、市政厅或雕塑不放在广场的几何中心,应避开交通位置偏于一侧或一角。B、综合(Complexity)公共区域,教主所在地,城市管理中心、宗教中心、商业相融合。中世纪早期城市自发形成,以环状和放射环状居多,新建的无历史遗迹的城市采用方格网布局C、③向心集中(Concentration)城市不同地区的建筑体量、形式、轮廓等三维空间的区别。尺度巨大的教堂成为城市布局的中心,城市被划分为若干教区;D、④持续更新(permanentrenewal),今天所说的中世纪城市,其形式主要是在15-18世纪形成的,但是,其结构及规模大小,则是在此之前的时代就已基本构成了。城市讲究与环境和人体尺度的和谐,每个城市有自己的特色。三、“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1、“自上而下”的城市是指主要按人的主观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或某一统治阶层的理想模式建设的城市。它通常以一种法定的设计准则,在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之下进行建设实施。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城市”,它是一种控制机制下的建设方式,一般在集权统治的社会制度下“自上而下”而形成的城市较多。2、特点:城市形态表现着规则的用地、严谨的构图、鲜明的等级和全面的计划,几何形式很强。四、“匠人营国”的中国古代都城设计思想匠人营国思想的主要价值第一,它反映了中国早期城市规划及设计最完整的思想与体系;第二,它对后来的都城建设起了重大影响。五、古罗马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的特点①希波丹姆斯式的城市设计原则在罗马的城市设计中得到进一步的运用与发展;②古罗马时代已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③注重城市中心广场的建设(广场);④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雕像、凯旋门);六、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特点①设计方案不计其数。②但多数都停留在设计图纸上,一般并未实行。③文艺复兴时代注重实际和合乎理法。认为城市的发展和布局形态是可以用人的思想意图加以控制。④巴洛尔时期的城市设计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采取环形加放射的城市道路格局。七、田园城市布局城市组群:共25万人,若干个田园城市(32000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之间以铁路联系。城市单体:3.2万人。圆形,同心圆结构。市中心区中央为公园,四周建有市政厅、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画廊。中心区外围是玻璃拱廊“水晶宫”(商业、展览、冬季花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穿过五条环形林阴大道,中间第三条最宽,达130米,除大面积绿化外建设学校、教堂等。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八、明日之城设计布局1、布局中央为中心商业区,有40万居民居住在24幢60层的摩天大楼之中,高层的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周围的环行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之中,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2、规划思想在大赫尔辛基规划中,沙里宁广泛地研究交通系统的组织,居住与工作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把城市分解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各自拥有用绿化地带分开、用高速交通联系起来的中心。3、大赫尔辛基空间布局新城区以半径为6-9km的半圆环形围绕老城中心布置,相邻中心间的距离为2-3km,区界间的最小距离为0.5km。九、有机秩序的原则大自然中,有机生命以一种内在的次序在演化,当表现和相互协调的能力足以维持其秩序时,就会有生命的发展,一旦表现和相互协调的能力无法阻止其秩序达到破坏时,则生命的衰退将会出现,这就是有机秩序的原则,这一原则有效地调节着自然界的演化。十、可意象性及城市可意象性1、可意象性(Imageability),又称可印象性。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印象的特性。城市可意象性,即城市中的各构成要素使观察者产生的强烈心理形象的物质性能。2、建立城市可意象性的条件A、识别性(Identity)物体的外形特征或特点B、(Structure)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C、意义(Meaning)对于观察者在使用和功能上的重要性。3、城市可印象性构成元素A、路径(Path):路径是观察者的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B、区域(District):区域是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C、边界(Edge):边界是线性要素,是两个城区部分的边界线,通过自然或人工形态上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线性成分。D、节点(Node):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E、标志(Landmark):标志是另一类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F、人及其活动(Activity):人及其活动是一种活动的,并不一定有确切的时间、地点的参照物,观察者可以为与外部,也可以加入其中。这种活动通常是由一些目的性组织起来的,具有一定的主题。十一、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1、城市设计概念的发展基础A、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B、城市理想的不懈追求C、地域特色的相对稳定2、城市设计的发展背景A、传统城市中的传统建筑学的主导作用---古代城市B、近代城市中城市规划学科的逐渐形成---近代城市C、现代城市中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分野---现代城市3、城市设计的丰富与发展A、体形环境思想---城市设计对传统建筑学和形态艺术的继承B、公共空间策略---城市设计对现代城市空间环境塑造的核心C、文脉、形态、机能、感知…---城市设计思想的丰富与发展4、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目标、对象、元素、评价城市设计的目标----四个目标城市设计的对象----三种空间城市设计的元素----几种归纳城市设计的评价----几种阐述城市设计的目标----四个目标A、理想目标与基本目标理想目标----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改进人的空间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品质。基本目标----城市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强调创造最好的空间环境,而是强调必须防止最坏的空间环境出现。B、四个具体目标----功能的目标---功能的确定与不定----变化的问题---环境的变化与不变----为他人设计---设计的主观与客观----美学的目标---景观的保护与创造城市设计的对象----三种空间A、空间环境---骨架空间、象征空间、目的空间B、控制内容---质的控制:城市功能(Function)量的控制:发展强度(Idensity第三章、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的设计土地使用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和城市绿地系统步行街(区)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标识一、土地使用1、土地使用的设计步骤A、根据上位规划、基本目标和预先的分析,研究建立土地开发设计的特定目标B、为所需要的土地使用建立特定标准C、依据目标和标准确定土地使用格局,展开规划设计。2、城市设计中主要考虑的因素:A、土地的综合使用----使用的经济性B、自然形体要素和生态学条件的保护C、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二、建筑形态及其组合1、城市设计中主要考虑的因素:A、注重建筑物形式与相邻建筑间的关系B、建筑结合基地内外空间C、融周边的环境与街景于一体2、建筑形态与城市空间的关系A、建筑形态与气候、日照、风向、地形地貌、开放空间具有密切关系;B、建筑形态具有支持城市运转的功能;C、建筑形态具有表达特定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的美学含义;D、建筑形态与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活动行为相关;E、建筑形态与环境一样,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和空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性。3、建筑群体A、建筑群体组合的概念主要是指如何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织成为完整统一的建筑群。若干幢建筑摆在一起,只有摆脱偶然性而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和必然时,才能真正地称为“群体”。这种有机联系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必须正确反映各建筑物之间的功能关系。•必须和特定的地形条件相结合。B、建筑群体组的要求•各建筑物的形体之间彼此呼应、相互制约。•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D、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多样统一”多样统一,也称有机统一,简单说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建筑群体都由若干不同的单体建筑组成,这些单体建筑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只有把这些单体建筑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就各部分的差别,可以看出多样性和变化,就各部分的联系,可以看出和谐与秩序。这样形成的建筑群体就会既有变化又有秩序,从而达到有机统一。反之,如果缺乏多样性和变化,则必然流于单调;如果缺乏和谐与秩序,则势必显得杂乱,而单调和杂乱是绝对不可能构成建筑群体美的形式的。4.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A、对称对称是自然界一种最普遍的秩序形式。同样,无论是对于单体建筑的处理或是对于群体组合的处理,对称都是求的统一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统一本身就是一种制约,而于这种制约之中不仅见出秩序,而且还见出变化。B、轴线轴线是建筑空间和形式组合中最原始的方法。空间中的两点连成一条线,以此线为轴将形式和空间成规则或不规则的排列。C、向心在建筑的群体组合中,如果把建筑物环绕着某个中心来布置,并借助于建筑物的形体为何成一个空间,那么这几幢建筑也会由此而显现出一种秩序感和相互吸引的关系,从而结成有机统一的整体。D、采用共同的形体、形式或风格在群体组合中,各单体建筑如果在体形上包含有某种共同的特点,那么,这种特点就像一列数字中的公约数那样,而有助于在这列数中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秩序。所具有的特点愈明显、愈突出、愈奇特,各建筑物相互之间的共同性就愈强烈,于是由这些建筑物所组成的建筑群的统一性就显示的愈充分。E、对比在群体组合中,两个或两组单体建筑从体量、材质、颜色、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也可形成一种秩序。三、开放空间和城市绿地系统1、开放空间四项特质:A、开放性,即不能将其用围墙或其他方式封闭围合起来。B、可达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