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财务管理与经济环境[授课题目](章节)一、国际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二、国际收支制度环境三、外汇市场[学习目的及要求]掌握国际货币制度的性质与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并从国际货币制度演变中把握与预测国际货币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国际收支的定义、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调整、国际收支与其他经济参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该国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投资政策和宏观投资环境,并对该国汇率走势进行较长时期的预测。了解外汇市场的职能、外汇市场的报价,掌握即期、远期和掉期这三种基本外汇交易形式,了解货币衍生工具概念及交易形式。[重点与难点](1)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改革建议;(2)浮动汇率制、管理浮动汇率制。(3)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内容;(4)国际收支失衡对经济的影响。(5)即期、远期和掉期交易形式,各种货币衍生工具交易过程。[教学方法与时间分配]本章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本章预计占用12学时[教学过程]1.国际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1.1国际货币体系概述1.1.1国际货币体系1.1.1.1定义: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1.1.1.2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①货币的组织形式。货币币材,货币单位,各种通货的制造、发行和流通程序。②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比价,货币比价确定的依据,货币比价波动的界限,货币比价的调整,维持货币比价采取的措施,以及是否采取多元化比价等。③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美元、欧元各持多少。④货币的可兑换性和国际结算的原则:一国货币能否自由兑换,各国政府在确定对外清偿债权债务时采取什么样的结算方式。⑤黄金、外汇的流动与转移的自由。1.1.1.3国际货币体系作用一个健全的国际货体系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顺利进行,它能够通过该机制的运作使各国公平合理地承担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责任,并使调节所付出的代价最小。它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满足国际清偿能力增长的同时维持人们对储备货币的信心。1.1.2国际货币体系类型划分的标准为货币本位和汇率制度。根据货币本位可分为金本位制度、金汇兑本位制度、信用本位制度或纸币本位制度。根据汇率制度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同时以两个标准划分,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纸币流通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等。1.1.3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1.1.3.1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1.1.3.1.1典型的国际金本位制(1876-1913年)①含义:国际金本位制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货币体系的基础是黄金。②特点:黄金执行国际支付手段、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其法定平价决定;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③运行原则:所有参加国的货币均以一定数量的黄金定值,本国货币当局随时准备以本国货币固定的价格买卖黄金;黄金能够自由进口和出口;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受黄金储备的制约。1.1.3.1.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1944年)一战爆发,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一次大战后,建立了金块本位与金汇兑本位的货币制度。金块本位制是一种附有条件的金本位制。国内流通的是纸币,金块仅作为储备;国家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但纸币只能按规定的用途和数量向本国中央银行兑换金块。金汇兑本位制,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毁了西方国家的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各国又都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因此,统一的国际金本位制也随之瓦解。1.1.3.1.3评价19世纪形成和发展的国际金本制度是运行机制完善和稳定的国际货币制度。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维持了汇率的固定,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了自由贸易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以及资金流向的良性循环和国际收支的平衡调节。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制度的发展,金本位制度的运行机制在很多方面逐渐暴露出局限性。1.1.3.2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1.1.3.2.1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①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议》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从而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是国际金汇兑本位制。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立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实行黄金——美元本位制,确定了美元的中心地位。“双挂钩制度”,其他国家的货币盯住美元,美元等同于黄金。建立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如果超出此界限,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处汇市场进行干预。只有在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才允许贬值或升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取消外汇管制。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要在兑换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1.1.3.2.2布雷顿森林体系缺陷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消除了战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混乱的货币秩序,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缺陷有:①其本身存在难以解决的根本缺陷。美元是一国货币,又是世界货币。作为一国货币,美元的发行必须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而作为世界货币,美元的供应又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美元供应太多存在不能兑换黄金的风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应太少将发生国际清偿能力不足问题。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克服的一个难题,即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制度造成美元的危机,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②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最终导致了各成员国之间国际收支的极端不平衡,通货膨胀程度悬殊。③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资产享有一种特权地位,因此美元的地位如何对这一体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造成拥有美元储备国家的实际资源向美国转移(铸造税),使各国货币对美元存在依附关系。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能力有限、信贷方向不合理,对盈余国际收支的调节没有监督措施等。1.1.3.2.3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资本不断外流,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美元危机频频爆发,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动荡时期。加拿大在1970年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西德和荷兰在1971年5月也分别实行了浮动汇率制。这些措施的采用,是对美元霸权的直接反抗,部分地被坏了固定汇率制。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了“新经济政策”,美国财政部停止履行按原来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黄金的固定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实质上就是废除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73年美国最终停止了美元与黄金的兑换。至此,双挂钩制度已不复存在。从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1.1.3.3牙买加货币体系1.1.3.3.1牙买加货币体系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达成了“牙买加协议”。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承认浮动汇率的合法性。②增加成员国在基金组织中的基金份额。③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④黄金非货币化。⑤特别提款权将逐步取代黄金和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和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以及进行国际借贷之用。1.1.3.3.2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比较①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不再是各国货币的平价基础,也不能用于官方之间的国际清算。②储备货币多样化。美元的地位在下降,但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马克,日元等其它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以及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现在的欧元)也在发挥着国际储备的职能。黄金的储备持有仍然非常重要。③汇率制度多样化。主要发达国家货币的汇率实行单独浮动或联合浮动,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盯住汇率制。④缺陷:牙买加协议后的汇率浮动使得主要储备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剧烈,影响了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使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和外债问题严重化;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赤字长期得不到纠正,引发世界债务危机。⑤作用:多元化的货币储备体系基本上解决了基准货币国家与依附国家互相牵连的弊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对世界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促进作用。1.2、欧洲货币体系1.2.1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1.2.1.1牙买加体系后,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分散化,各种区域性货币组织相继出现。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加勒比货币区、中美洲货币同盟、欧洲货币体系,这是世界多极化在国际金融里的表现。欧洲货币体系是区域性货币组织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组织。1.2.1.2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指一定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实行协调与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1.2.1.3欧洲国家中的法、意、比、荷、卢、西德在1951年4月18日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这是欧共体的雏型。1967年7月,欧共体正式成立。1979年3月13日欧共体正式成立欧洲货币体系。1.2.2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1.2.2.1创立欧洲货币单位,逐步发挥国际结算与储备货币的作用。①欧洲货币单位(FCU)是一种平行货币,按“一篮子”原则由欧共体几个成员国的货币占一定比重加权计算定值的复合货币单位。②ECU的作用:a、作为成员国决定其中心汇率的参考标准;b、作为欧洲货币基金与成员国之间的信贷尺度;c、作为欧共体内部记账单位和清算手段;d、目标储备资产。③建立双重的中心汇率制,以保证共同体成员国汇率的稳定。建立的中心汇率,是欧洲货币体系内部稳定或调整成员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的货币汇价,成员国之间的双边中心汇率只能在中心汇率上下一定幅度内波动。④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取代欧洲货币合作基金。欧洲货币基金是欧洲货币体系的基础。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资金困难时,可以利用相互支持的信贷体制或直接向欧洲货币基金申请贷款。1.2.3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1.2.3.1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1989年6月制定“关于欧洲共同体经济与货币联盟”报告,决定分三个阶段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从1990年7月1日开始进入第一阶段,从此欧洲货币联盟登上了新的台阶。1991年12月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政治经济实体转移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1993年10月,各成员国议会通过了“马约”,于是从11月1日起,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欧盟)。欧洲理事会制定了实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具体时间表。其中第三阶段从1997年起至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欧洲货币联盟,实行单一货币,逐步建立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1.2.3.2欧元的启动①欧元的诞生。欧元的引入是一场货币转换,过渡到欧元意味着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这一过程的完结。1997年6月举行的欧盟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决定了欧元国家引入欧元的时间表。2002年1月1日,欧元区11国家,将700亿现金投入流通领域;2002年7月1日后,各成员国货币退出流通,欧元成为唯一法定货币。②欧元诞生的意义。欧元是一种无国界的、非政治化的、新型的信用货币体系。欧元的诞生不仅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而且对世界经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体意义如下:a、欧元的诞生,打破了美元的一统天下,增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的竞争力。b、对世界金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美元、日元、欧元三足鼎立的局面。欧元启动后外汇市场上交易的货币币种减少,交易更加集中,汇率的波动性相对下降。c、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巨大影响。欧元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其内部贸易的迅速发展,进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d、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欧盟内部资本的自由流动使资源得以优化,促进了经济增长率,从而促使亚洲和美洲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吸引国际投资。1.3.可选择的汇率体系国际汇率体系,是在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后期至今,国际汇率体系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具有不同的特点及不同的运行机制。1.3.1固定汇率制1.3.1.1固定汇率制:两国的货币比价基本固定,并把两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