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料】塑性成形原理实验指导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塑性成形原理实验一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测定铝的静态(室温、低速)真实应力——应变曲线。二、实验原理:在塑性成形力学分析中,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参数,例如材料进入塑性状态。必须满足等效应力等于单向应力状态下的屈服应力。而这个应力是随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和变形程度而变化的。在一定温度、变形速度情况下,真实应力)(s随变形程度的关系称为真实应力——应变曲线(也称硬化曲线)。这里真实应力是指在单向应力状态下,任一瞬时作用在试件上的变形力)(P与该瞬时试件横截面积)(F之比:FPS/-------------------------------(1)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可通过单向拉伸;均匀镦粗试验获得或通过扭转等试验间接获得。由于单向拉伸试验出现颈缩,变形程度爱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广泛采用均匀镦粗获得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本实验采取以下措施:(1)、上下压板经淬硬、回火、硬削和抛光;(2)、试件尺寸比为1/00RD;(3)、试件端面置浅坑,储存润滑剂。(4)、试件每压下10%时,重新涂润滑剂。压缩时对数应变:HH0ln---------------------------------------------(2)-1-0H——压缩前试件高度H——压缩瞬时试件高度压缩时的真实力按平均压力计算:0FPFPS-----------------------------(3)F——试件变形某一瞬时面积;0F——试件变形前面积;P——轴向载荷。三、实验设备和仪器:实验是在材力试验机上进行(也可在锤上或曲柄压力机上进行)。力和变形的测量采用传感器、应变仪。由X—Y记录仪记录变形和位移的变化。二个传感器及X—Y记录仪简要说明见附录。四、实验步骤:(1)、精确测量试件原始尺寸0D,0H;(2)、安装测力、测位移传感器并将其接入动态应变仪,再将应变仪输出端接入X—Y记录仪;-2-(3)、标定传达传感器(可直接用标定曲线);(4)、将试件上下端涂润滑剂(石腊),放在试件压板之间;(5)、加压变形,每变形△H=mm卸载,重涂润滑剂;(6)、再加压直至所需变形程度;(7)、X—Y记录仪记录变形过程。五、实验记录:(1)试件尺寸:0Dmm0Hmm(2)标定曲线:HP)(yfH)(xfP(3)X—Y记录曲线:六、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先根据X—Y记录曲线,选定几个变形瞬时,由标定曲线计算-3-S及,再根据S—绘制真实应力——应变曲线。附录-4-一、测力传感器及其标定曲线采用自制测力传感器进行压力测定。测力传感器的弹性元件用40Cr钢制成柱形。弹性元件的布片和接桥方法如图1所示。图1将测力传感器接入动态应变仪,函数记录仪测试系统,材料实验机上进行标定。根据测量范围分级加载,加载一次记录—对应的数值,然后依次卸载,即完成一次标定。根据精度要求,可做几次标定,标定曲线如图2,即P—X曲线(吨一毫米)。X为记录仪笔录高度(毫米)。图2二、位移传感器及其标定曲线小位移的确定,采用自制等截面悬梁式位移传感器。由材料力学可知,在比例极限内,等截面悬梁自由端的挠度关系式为:(图3)0º90º180º270º360º-5-0232hxLH图30——测得c处应变值;h——梁的厚度;L——梁自由端至固定端的距离;x——从自由端至被测处距离。因此,当确定L、h、x后,即可通过应变片测出0,进而求得相应的△H值。将位移传感器的悬梁弹性元件上贴片接入动态应变仪、记录仪系统,置于专用的标定装置上(图5),用千分表进行标定。做出△H—Y标定曲线,如图4。Y为记录仪笔录高度。图4图5为专用的标定装置简图。-6-图5三、X—Y函数记录仪该函数记录仪是一种通用的笔式自动记录器,可以同时输入两个具有函数关系的变量信号,使记录笔按函数关系沿直角坐标的X轴和Y轴运动,在记录纸上描绘出两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曲线)(xfy(同时还可以记录某一变量的时间历程)。其工作原理如图6所示。由于记录仪具有衰减器,可记录的信号电压达到几毫伏至三百伏的范围。该记录仪即可记录电量的函数关系曲线,也可配合传达感器测量和记录非电量的函数关系曲线。常用的LZ—3系列的函数记录仪作y=f(x)记录时,x轴方向的记录幅面为300毫米,y轴方向为250毫米。当y轴的满量程为12.5毫伏(x轴为15毫伏)时,LZ—3系列函数记录仪的记录幅值灵敏度可达20毫米/毫伏。LZ—3系列函数记录仪在直接输入时,静态指标误差仅为0.5%(通过衰减器时,附加误差为0.3%)。它的记录速度快,记录笔在y轴方向的全行程时间仅为0.5秒,在x轴方向为0.6—0.8秒。测定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时的测试线路框图如图7。-7-M----直流伺服电机G----测速发电机图6图7(X-Y记录仪使用说明见说明书)实验二摩擦因素的测定-8-一、实验目的:测定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摩擦因素。二、实验原理:摩擦对塑性变形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摩擦使变形力和变形功增加,使模具磨损,工件不均匀变形,这不仅降低模具寿命,而且影响产品质量。但也正由于摩擦才能充满模膛,咬入金属(轧钢时)有利于塑性成形,所以准确地测定摩擦因素就很有必要。测定摩擦因素的方法很多,如夹钳——轧制法、锥形锤头法、钢球压入法、园柱镦粗法……,但因影响因素很多,变形过程又不稳定,各种方法测定之摩擦因素出入很大。圆环镦粗法是六十年代提出的较好的测定方法。园环镦粗法的理论根据是短环镦粗某瞬时存在一个分流层,这个分流层的位置根据塑性力学中总能量最小大批量推得,结果是:当1402000])/(311)/(3ln[)/1(21LRRRRRRRHmiii时2021210240}])0)(1([2)/1(3{LRRRxxxRRRiiN式中:)]}1(exp[{000RRHRmRRxii当1Lm时:-9-302002020}132]1))[(1(1{1)(32LHRmRRRRRRHRmRiiiN32、L、LL1及式中各参数见图1。在推导过程中采用sm=3摩擦不变条件。图1根据2L及3L求得NR的位置。我们知道NR的位置仅与试件几何尺寸及m有关。如能测定NR的位置,则可决定摩擦因素。但直接试验确定NR的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人们根据体积不变条件(不考虑鼓肚)将NR的变化转化成内径变化来测定摩擦因素m.转换公式:iNNiLhhRRRHHR2220)(02220_)(LhHRRhRHRiNN三、理论校准曲线绘制:应用这种方法,需要准确的理论校准曲线。该曲线可根据电算结果整理得出。电算框图如图2。-10-开始说明0.1m19.5Ri39R013.3Hm≤L1L2RNL2RN计算L4RiL5R0M+0.1mMLH4.665H0.665H打印RiR0mHRN关闭宽行结果图2电算时,选定m取某一瞬时,hhH(h为步长),变形尺寸为前一阶段的变形尺寸hhRRi-HH0、、,变形后尺寸可根据式54321LLLLL、、、、计算出来,这个值即作为下一个瞬时的原始尺寸,-11-循环直至我们所需的尺寸。根据电算结果绘制%)%,(dfm曲线(图3)。图3X-X纯铝-工具钢无润滑情况实验点四、试件、实验用设备、仪器:试件:材料:铝、铅、紫铜尺寸:0RiRH1:3:6::0HRRi实验设备:100T材力试验机,实验仪器,游标卡尺。五、实验步骤:(1)、测量试件尺寸,填入实验报告中;(2)、注明润滑条件。本实验分涂黄油和用丙酮清洗上下模具表面两组;(3)、将试件装在模具间逐次变形,每次变形量约为5%,变形后卸载测量试件高度、内径、外径,测量时,高度及外径取三点,内径上、中、下取九点。%di%n0.10.40.30.20.50.60.70.80.9-12-(4)、整理实验结果,绘制%di与%n曲线(%n与%di曲线可直接绘入图3);(5)、根据实验结果与理论校准曲线对照决定m。六、实验记录:试件原始尺寸0DihH实验润滑情况七、实验结论:本次实验m=(注明什么条件)八、讨论:(1)、园环镦粗法测定m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2)、园环镦粗为什么采用短园环?你能解释吗?(3)、你对本实验有什么新的想法?130N0D均0D上id中id下id均idbb均hiD%n%di123414实验三圆柱体镦粗时接触面上正应力分布实验一、实验目的:测定圆柱体试件镦粗时,接触面上正应力分布,校验理论计算公式。二、实验概述:由理论分析可知,圆柱体试件镦粗时,接触面上正应力分布可能是指数曲线、直线和抛物线的组合,与它们对应的摩擦条件是库伦摩擦条件、最大摩擦力条件及摩擦力按直线下降到中心为零的条件。这三种曲线的组合根据hb及不同可有五种组合:1.0,任何hD情况下,正应力分布是水平线,其值为:sz(图1a)12.0,12hD,正应力分布按一段抛物线,其值为:22421xDDhsz(图1b)。。。。23.当212ha,00.5时,正应力分布由两段组成,a段指数、曲线、b段抛物线,正应力分布计算公式为:在a段:hxdsz5.02exp。。。。。。。3在b段:)1(222hxhcz……………….4式中:22nlc粘制区和滑动区分界点的应力(图1c)。4.当0,2hD,正应力分布也由两段组成,图1d。A段是直线,b段是抛物线,正应力分布计算公式为:A段:)5.01(hxDsz。。。。。。。5B段:22221hxhscz。。。。。。。。。。。6图1az0xsz0.5sc15图1b图1c.)21(0hs32421xDDhsz2221hxhczhxdacsL)(exphxdJJsz)5.0(2expssJcxD5.0CD5.022221hxhsczhDsc2)5.01(hxDssnx0.5D0.5s0.5s0.5s25.0hD016图1d粘制制动滑动图1e5.当)1(2hD,5.00时,应力分布由三段组成,a段是指数曲线,b段是直线,c段是抛物线。正应力分布计算公式为:a段:hxDszbd)5.0(2expb段:bxxbsbzbcc段:2225.0hxhsczbc本实验根据实验一测定之真实应力,实验二测定之磨擦系数,按试件尺寸可决定属于何类正应力分布—即理论应力分布曲线,然后根据实测数据与理论曲线对比,校验理论计算结果。正应力分布实测采用电测法。三、实验设备、模具、仪器及试件:圆柱镦粗接触面上正应力分布实验在100吨材料试验机上进行,自制实验模具如图2所示,图中传感器弹性元件材料为40rC,具体尺寸见图3,为保证传感器轴向受力,在传感器底部装滚动球支承,各测点按同心布置,共有七点。见图4。实验所用仪器如图5所示。实验由表态应变仪读出各测点应力、总压力。实验变形量由位移传感器测得,位移传感器见实验一。试件材料为纯铝,其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由实验1获得。试件尺寸为2039,由车制而成。四、实验过程:1.位移、总压力、静标曲线见实验一,标定曲线见图6,总压力标定曲线见图7(标定过程见实验一)。2.小传感器静标曲线及起始预应力决定:为了使传感器感受的应变换算成承受的应力,各测点传感器采用静态奈定,静标装置见图8,静标曲线见图9。(同学们有兴趣可自己再做一次)。2225.0hxhSCZhxxbSbZhaspJsZ)(2exps05.0)1(2)1(5.0expDhDhxJhxaJbsbcbsb17试验时,要求弹性元件底部与模具上表面绝对平行一致,但由于加工装配条件限制,还要清除模具间隙,所以应给弹性元件一定的预应力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