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释心道当代佛教修学体系的实践与展望(中英)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文集-115-當代佛教修學體系的實踐與展望釋心道臺灣靈鷲山佛教教團開山和尚、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內容摘要:本文梳理佛教的修學體系,認為應以菩提心為宗,輔以戒定慧三學,作為體系建構與實踐的核心。另外,本文也根據作者自己的經驗,提出了靈鷲山佛教教團“四期教育”體系。通過從阿含、般若、法華、華嚴四期的學習與引導,讓修習者由淺入深,成為一個菩薩道行者。值得注意的是,架構雖分四期,然而整體的學習跟修行,都不離開當下的真心與菩提心。關鍵詞:修學體系菩提心戒定慧菩薩道四期教育一、當前世局現象和佛教修學體系的關係現代世界看似文明發達,實際上卻隱含著各種危機。諸如:政治鬥爭下的衝突與戰爭、金融海嘯下的失業與貧窮、資訊網路下的失序與虛無、環境破壞下的暖化、乾旱與能源危機,還有來自人類自身所造成的婦女、兒童問題,以及跨國組織犯罪問題、水污染問題、健康問題等等……今年,以上這些內容都被聯合國列為全球挑戰專案。而這些問題,其實都是源自人心的迷失。現代文明過份強調個人主義、物質主義、功利主義,造成人類過度的競爭與貪婪。而一昧追求外在的欲望,使得人們對自己的內在心靈視而不見。人們在“向外求”的過程中,變得愈來愈空虛、脆弱與虛無,從而使上述問題成為人類束手的危機。佛法的精神恰可作為對治當代這種現象的一劑良方。佛教之根本精神在於追求一種覺醒的生命和一個正覺的世界。在探究生命實相的過程中,不斷地看清楚外在世界的虛妄不實,與內在欲望的顛倒無常。從覺醒幻相到淨除習氣,提供人們安身、安心以及圓滿生命內在價值之道。佛教的修學體系,則接櫫一套核心理念和實踐法門,一步步的將人從無止盡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文集-116-“向外求”,轉換成輕安自在的“向內求”,讓人們通過這套修學體系習得“安心”之法,重新向自己的內在心靈複歸。也因此在思考,作為當代的佛教僧侶,我們應該如何通過佛法為這些時代問題貢獻心力?同時,或許我們更要自問。我們應該如何通過對佛教的修學體系的梳理與實踐來為現代人“安心”,從而解決來自全球化和現代化所引起的紛擾弊端。以靈鷲山佛教教團為例,它是以華嚴思想對應全球化時代而展開大乘菩薩道的教化工作:以菩提心發起勝義出離心,成就戒、定、慧三學,再通過四期教育體系判別實踐次第,以期讓人明心見性、證悟本來。從人心著手,消弭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弊端。下面,我將就這些內容詳細說明。二、談佛教修學體系之“共法”1、發菩提心學佛,最重要就是最初的真正發心。《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談到發心,這是南北傳“三乘”佛教1的共法。在《雜阿含經》裏2,佛陀告訴弟子要發菩提心,證得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無漏根;更于《華嚴經》中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3可見,發菩提心是佛教修學體系的關鍵性出發點,菩提心穿透自度度人之一體兩面,無可偏廢。然而,雖說菩提心是三乘佛教的共法,但南傳(原始)、北傳佛教,對菩提心的相關界說不盡相同。原始佛教以無常、苦、空、無我為菩提心的內涵,重點傾向於個人的離苦得樂而證入涅盤。主要弘傳阿含的教法,強調篤實修行安那般那、四念住等禪修方法,以證取無漏涅盤果;漢傳大乘佛教的發菩提心內容除1北傳佛教又可分為漢傳和藏傳佛教,與南傳系統加起來,可以稱之為「三乘」2雜阿含第659經,大正藏2,p.184a。3大正藏10,p.307c。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文集-117-了自度解脫之外,更強調利他的菩薩行。此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四弘誓願的實踐,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至於密乘所說的發菩提心,其實際內涵和精神與漢傳大乘佛法所著重的並無二致。兩者同樣以自度度人為菩提心的核心精神,只是密乘在實際修學方法上強調對本尊法的觀想等密乘行法。無論南傳北傳、顯教密教,學佛起點就是發菩提心。從以南傳強調的佛教之解脫三法印、四聖諦、緣起觀等法義,切實地修行,體悟自性光明,到大乘法教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發起,成就廣大佛行事業,悲智周遍。兩者所修學的都是傳承自佛陀教法,目的都是教導眾生止息內心的無明煩惱,達到真正離苦得樂、涅盤寂滅的解脫境界,圓滿正覺的世間。於此,我個人對菩提心作更進一步的深入探討:菩提心就是成佛之緣起,當一切緣起時,即能發願自覺覺他,相信未來定能圓滿一切的種子而成佛。種子即是記憶體,每一記憶體就是不同種子,若能讓每一記憶體都是遍智、正覺,那麼一切種子的呈現將都是福慧具足,這就是佛陀的境界。如果發心發願不正確,便不具足真福真慧。這等於生了孩子後卻不管教好,使得生命成長的過程到處流浪漂浮,最後淪落到沒有價值的生命,浮沉於生死海中。所以學佛的人念念都要是正念、正見。相信因果,相信一切種子記憶著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相互因果,這樣才能正確的發菩提心。要時時刻刻去緣自利利他的心,自利是把自己的人格品行調好;利他是讓別人能離苦得樂,不造惡因結惡果。要懂得記憶就是種子,每個人未來生命都要靠記憶體去串聯,了悟緣起成佛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2、戒定慧三學的傳統與當代蘊含發菩提心後,要務實學佛,真正落實持戒、禪定、慧觀。戒是一切善法的基礎,所謂五戒十善,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大智度論》雲:“十善為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文集-118-總相戒,……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戒,就是規矩,能隨時管控、審核自己的心念。戒,是具足學習靈性之法的條件。藉由戒行攝身,使自己不去觸犯粗重的煩惱。所以,戒是保護生命的原則和道理,引導我們過嚴謹、慈悲、符合中道的生活,在驚濤駭浪的現代世界中,守護人生旅途不迷失生命方向。而“七佛通戒偈”,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過去七佛以之作為生命實踐的方向準則,依循這一原則、軌道,串連到未來的生命基因,成就善的迴圈網路。事實上,這個優良的傳統依然是今天全球化時代下的倫理準則。不殺生即是尊重他人生命;不偷盜即是尊重他人財產,經濟平等;不邪淫即是尊重他人家庭,兩性平等;不妄語即是講求信用,尊重承諾;不酗酒即是尊重法理,不亂性而迷失理智。修學禪定,是在善持戒法之後,把生命中不好的雜質慢慢清理掉後,修禪定會較為容易。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自淨其意”。由自淨其意而契入禪定,進入禪定便容易任持覺性光明、悟明心地。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禪定法門,無論是呼吸觀,或耳根圓通,或修學各種三昧,都需要以般若正見契入甚深禪定。慧學是透過聞思學習而來的佛法義理。佛經狹義有三藏十二部,廣義則為一切法界智,需經禪定方能持明觀照,觀照諸法緣起性空,而獲得真正智慧。《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4當心意識不顛倒,念念都能轉識成智,則漸能達到光明自在。此時,大悲心起,則能究竟利他。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一切佛法修學體系的共法,而以我自己的修學體會來說,整體佛法的義理和修行系統都是相輔相成的。例如:透過阿含守戒與定慧修行,修習達到圓熟階段,便得著禪的真實智慧;並對眾生發起慈、悲、喜、舍的心,這即是法華的菩薩道精神;廣度眾生,從自度到度他,4大正藏19,131c。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文集-119-從自覺到覺他,以華嚴精神來說,這是實踐生命、服務生命、生命奉獻生命的理念,到達無處不是華嚴世界,實現華嚴淨土的目標;當信、解、行、證當下圓滿呈現,這即是禪的證量、華嚴的呈現。整體佛法的修學體系可以從這裏開展出來,教化培育佛門龍象,利益群生。3、行菩薩道,究竟成佛《華嚴經》雲:“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要建立對佛菩薩的信仰,如同信仰自心的光明。這份光明也是對眾生的愛心,佛菩薩是不會忘掉眾生的苦,佛弟子亦應承擔這份使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菩薩又名覺有情,何謂菩薩道呢?菩薩道就是開發心性的空間,圓滿我們的覺性。在行菩薩道過程當中,開發我們的覺性,去除私欲、明白無我、淨化所執。從利他行為中,我們的智慧得到全面的開展。學佛一方面是學覺悟,透過禪修、念佛、持咒、誦經等各種修行法門,開啟心性的光明;另一方面是把慈悲開放出來,把愛心開放出來。而愛心和慈悲是靈性裏面最大的能量,諸佛的顯現都是因為以大悲心關愛菩提苗而成就佛國世界。人人都具有覺性,每個眾生都是未來佛。所以,要周遍的去做慈悲的事情,用無盡的生命種無盡的成佛種子,以善心正念連接過去到現在一切的緣起、覺醒一切眾生能成佛的本性。三、靈鷲山對於當代佛教修學體系之實踐一、菩提本願、當代重現釋迦牟尼佛將悟明心性、解脫度生的體驗傳到這個世界並延續至今,靈鷲山無生道場的傳承教育理念,即以樹立佛法傳世教化的法脈,期願能“傳承諸佛法,利益一切眾。”讓這世間珍寶般的佛法,能於當代再興、弘傳、久住。大乘佛法在臺灣諸山宗長努力下,以諸多面向廣泛弘傳,都極具特色地開展。正如靈鷲山成立之初的第一志業-----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啟建,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文集-120-就是基於華嚴世界的精神所開展的,其背後所彰顯的正是菩提心的具體表現。靈鷲山長期以來接引信眾都強調發菩提心,修行也是為了鞏固菩提心。靈鷲山的整體志業就是在經營菩提心、營運菩提心,乃至於教育修學的體系亦是為了將菩提心的弘揚系統化、層次化。世界宗教博物館鑒於華嚴世界的多元和諧、重重無盡的正覺境界及菩薩行布圓融法門的無礙理念,期願在多元文明世紀降臨之際,及時以宗教對話、網路交流將佛法“和諧世界”的理念普傳,將宗教“愛與和平”精神形成搭建共識平臺。在資訊爆炸、物欲橫流的時代,能夠接引心靈失根、逐潮漂流的人們走出困境,發現宗教與生命的價值意義。由此出發,轉化衝突、創造和平,令地球平安、世界和諧。這是諸佛期待的大事因緣、菩薩翹首的菩提本願,更是靈鷲山為使佛法在當代振興的使命因緣!佛法為什麼會衰微?!就是變了調!我們要老實修行,認清佛祖西來真諦,對佛的法教要真心實踐。在這個認知原則下,我們學習完整的世尊法教,並且認識到一切的學習都是為心境寬闊、接納眾生,且能利益無量的眾生。所以,不管是世間學中的人類學、心理學,或是出世間的三乘教法,都要學習。因為接引不同的眾生而學習不同的法門,然而,不管任何法門都要把它放入佛法的覺性大海中。僧眾離不開修行與弘法,人人都是弘法師,處處都是說法台。隨時隨地觀照我們的心念,轉化我們的心念,轉識成智、自覺覺他。我們希望培育出優秀的寺院管理人才,或是各宗派的專才,還有真正禪修體驗的法師,或是對密教、南傳佛教有興趣,且能用心修行的佛弟子。在當今全方位生命教育時代,從多元文化的論壇與對話化中,相互瞭解、相互學習,覺醒到不惑而沒有執著的生命。期待在多元文化對立的時代中,得以事事無礙周遍含容。我們期許一套適應這個時代需求的佛教修學體系,來引領眾生離苦得樂,點燃眾生幽暗錯亂的思想,回到本來的自在光明。二、以菩提心為修學體系核心的四期教育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文集-121-靈鷲山無生道場成立以來,由參悟本來的禪心與“緣起成佛”的菩提心,到利樂有情的慈悲與“悲心周遍”的行願,輔以戒定慧三學。以“禪與慈悲”為宗風,依“修行與弘法”行解並進方針為僧俗教化根基,以“締造華嚴世界,共創愛與和平地球家”之願景,接引各界有緣,共同成就清淨佛土。因為我是出身在戰亂中的孤兒,從小體會到生命的苦難與無常,所以出離心油然而生。曾在墳場塚間苦行、斷食閉關,效法世尊從華嚴證量到阿含教化,個人依止如是佛法教育之常軌來建立教團弘化四方。就此,靈鷲山無生道場在這個時代弘化使命中,建立修行弘法的四期修學體系:(一)培養初學者如何成為一個出家人、成佛法器的“阿含期”;(二)建立佛法根本見地,學習如何運用於生活職事的“般若期”;(三)實踐菩薩道弘法利生的“法華期”;(四)成熟為具足世界觀,能住持一方的“華嚴期。”每一期都有經典依據,如阿含期落實四部阿含的精神;般若期是般若中觀經論為主;法華期以法華經為依;華嚴期以《華嚴經》統攝。雖分四期,然而整體的學習跟修行,都不離開當下的真心與菩提心!三、四期教育體系的內涵與意義(一)阿含期:阿含期的學習,主要是引導發心者養成僧格道念。(1)安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