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鲁河中学尹学娥教学设想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内容分析:关于一氧化碳的教学,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它的可燃性、毒性和还原性。教材还注意到了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讨论的形式提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木炭的有关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得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性质上的区别与联系,木炭、和一氧化碳这两种常见的还原剂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操作、现象等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有害气体的实验,注意培养学生能根据其性质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尾气处理方法的习惯和能力。一、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理。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加深时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培养安全意识;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强化实验操作的细节和规范;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如何处理?”和教材P120习题5,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探究,懂得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事物;培养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关注与一氧化碳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为保护环境、美化地球献计献策。二、教学内容分析设问质疑、呈示目标——笔者通过课件(煤气中毒的新闻报道),引出教学任务(一氧化碳),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决定了两者性质的差异,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好奇)并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策划好个别研究与集体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广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实验探究——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实践出真知。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一氧化碳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去观察、分析、比较、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以此为基础,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操作注意事项,比如,学生在探究实验结束之后,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顺序、尾气处理方法等。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本节课采用模块化的结构,以六个模块构成整体,逐层深入展开问题。三、教学设计流程(见下表)模块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结合课件,用煤气中毒事件的新闻报道引入新课。2、请分析并找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组成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讨论交流、寻找结果。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结构决定性质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它们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但在分子结构上相差产生疑问、大胆猜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接受新知识。一个氧原子,那么,它们在性质上有什么异同呢?将用“排水法”收集的一瓶一氧化碳倒放在桌面上,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思考、讨论、交流。考察学生观察能力,全面描述物质性质的能力。模块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介绍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那么煤气燃烧时有什么现象,如何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2、课件演示CO的可燃性。演示实验6-71、根据以前检验蜡烛燃烧产物的经验,学生描述检验一氧化碳燃烧产物的方法。2、观察、描述现象。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1、烧得很旺的煤炉火,煤层上方的火焰是什么颜色?是什么物质在燃烧?1、根据课外观察的现象进行描述,解释。讨论、总结煤炉中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模块三一氧化碳的毒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件演示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课件解释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阅读P117最后一节,并讨论、回答问题(投影)。1)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是什么?2)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3)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4)一旦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5)在煤炉上放上一水壶水,可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吗?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总结出防止煤气中毒的方法,充分体现学习化学的实用价值。模块四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与木炭一样,一氧化碳也具有还原性。课件展示木炭、一氧化碳分别还原氧化铜的装置。2、演示实验6-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3、若缺少酒精灯,请问该实验能否完成?若要完成该实验,应如何操作?1、讨论,比较两套装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不同之处的原因;确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注意事项;分析从玻璃管进和出气体的成分和尾气处理的方法。2、观察、描述实验现象,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1、培养学生使用比较的学习方法,观察时注意细节,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根据表格所提示内容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整理有关知识,列表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模块五一氧化碳的用途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出发,引导学生归纳一氧化碳的用途。结合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思考。再次强化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决定性质用途体现模块六评价与反思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注意事项有哪些?学生回答。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与实验评价能力。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集中注意,倾听。适时的评价强化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四、教后反思: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本节课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则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等科学探究方法得出一氧化碳的性质,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这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用途等方面区别与联系,一氧化碳和木炭这两种还原剂还原氧化铜的异同点。考虑到一氧化碳有剧毒,本节课的实验均为演示实验,且经多次实验,发现验证一氧化碳毒性的演示实验效果不明显,改为课件演示较好。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多角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建构知识的目的。课堂的学习是重要的,课后的自主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一些有关化学的领域的新知识,这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网查询,亲身体会,亲自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新课程中“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中成长”的教学理念应当真正贯彻到我们每一堂课的教学中。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