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佳绩——关于“我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现状”的调查【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形式,在高校学生工作和团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高校共青团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为青年学生的成才搭建有力平台。以往相关研究注重对具有特色的社团活动进行研究,相关理论已有很多。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团的整体建设与管理现状,试图的出相关结论,为我校社团的发展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建言献策。【关键词】社团建设现状学生发展一、调查背景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抓住各种机会锻炼自身,使自身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高校学生社团就是一个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平台。党和国家也已认识到高校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高校学生社团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提出了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使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参加学生社团,参与学生社团的管理、建设活动,是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拓宽视野,建立广泛兴趣爱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学生社团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设校园文化、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基本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班级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突出。另外,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分工发展越来越深入,高校学习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强,而大学生对其他科目专业的需求,学校是不能直接满足的,当一部分学生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新的社团。同时,现代大学学术自由的氛围,为学生结社并得到校方组织上的认可提供了条件。学生社团的本质是求索知识、开展研究、融合文化,这完全符合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本身的目的相一致。特别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等教育2带来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培养目标差异化、培养方式多样化、评判标准区别化的改变为多样性的学生社团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于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公认。同时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拓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调适学生心理、推动大学生社会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做好高校社团工作意义重大。第一、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全面的作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共青团中央推出的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的一项重要工程,它号召广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素质培养和锻炼活动中来,努力使素质拓展活动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全时空,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学习与实践结合。而大学生社团的组织性质与素质拓展的要求是吻合的:首先,大学生社团作为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学生社团成员有着“天然”的凝聚力和广泛的渗透力,通过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大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次,大学生社团活动广泛涉及的领域,正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涵盖的主要内容相吻合,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正可使素质教育具体化、目标化。同时,大学社团灵活的组织形式便于具有各种特长和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最后,大学生社团的开放性、非强制力,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充分选择。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学生社团突出的活动特点与素质拓展的重点是完全统一的。学生在参与社团集体活动时,所需要遵守、体会到的为人处事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是相通的。第二、有利于大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高校学生社团以满足学生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在某一方面展示、发展自我提供了发展空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社团在关注社会,审视他人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自我,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的要求。为此,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待于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弥补。事实上,高校中部分校园社团组织已经显示了它们的这种功能。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深沉,平时惯于沉默寡言,语言表达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较差,演讲协会向他们敞开了大门。有些同学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管理协会将着眼于培养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样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会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会员的组织活动能力。“取我之所需,补我之不足”是这类社团组织成员共同的潜在目的。第三、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首先,大学生社团营造的创新氛围,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自主自愿结成的学生社团,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环境,3把大学生从机械地接受单向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习积极性在这个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团中接受的知识来源渠道也更为广泛,这有益于活跃思想、启迪思维、激励创造。同时,大学生社团开发情商,有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人格是主体通过从事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自信、勇气、意志和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进取力量。传统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研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素质培养,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感生活,从而直接导致创新能力的缺乏。而学生在各种社团活动中拥有高度的自由,这使其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了满足,有利于其兴趣爱好得到培养,能促进大学生的情感和完整人格的养成,激发其上进心和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第四、学生社团具有特殊的心理辅导功能。学生社团能为成员提供归属感。社团作为一种较班级管理松散的自由团体,成员的联系也是暂时的,成员间没有固定的交往模式,更谈不上个人利益的冲突。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更加轻松、更容易在群体中受到接纳和帮助。学生社团具有分散不良情绪的功能。自我意识高涨的青年学生,也是较为敏感、脆弱的,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有时,不良情绪累积还会转化为长期压抑的心境。无所事事的闲散环境将是悲观的最好温床,社团活动在课余时间开展,充实的活动内容和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愉悦身心、锻炼意志、分散注意、消除不良情绪。第五、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明显。人的社会化是个体步入社会的必要过程,高校学生社团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打破了班级、院系的界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社团内多种形式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拓展知识面,构建完整知识结构;社团成员间可以自由地交换经验、传递方法、培养兴趣——这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社会生活技能,从而为个体融入社会创造充要条件。但是,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及发展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因此,为充分了解湖北师范学院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现状,如何强化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如何积极探索学生社团的运行、管理、发展模式,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进而如何引导学生社团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科学发展。所以,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校大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中心联合开展此次调查活动。二、调查方法与过程1、调查对象:湖北师范学院全体师生。2、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法和访谈法为主,辅以文献法和观察法。具4图一:学生参加社团个数45%45%10%1个2个3个及以上0.00%20.00%40.00%60.00%80.00%100.00%社团干部非社团干部图二:学生参加社团的初衷纯粹兴趣打发时间结交朋友提高能力获得学分其他体做法是用分层抽样法,从学校的22个院系按比例抽取调查对象。实际发放非社团干部学生问卷1750份,回收1690份,有效问卷1639份,有效回收率为93.6%;社团学生干部卷480份,回收467份,有效问卷458,有效回收率为95.4%。同时,对湖北师范学院的42个社团的老师及学生负责人进行了访谈。此外辅以文献法,详细了解了与高校社团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调查数据采用spss数据分析系统加以分析。三、我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调查显示,我校社团建设与管理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大部分学生有过参加社团经历,社团参与度较为乐观在被调查的非社团干部中,68.2%的学生参加过学生社团,而大部分同学参加的社团个数又在三个以下。如图一显示可知:30.8%的学生参加了1个社团,31.4%的学生参加了2个社团,有6.6%的学生参加了3个及以上的社团。由此可知,大部分学生即使不是社团干部,也或多或少地参加过社团。大多数学生参加3个以下的社团,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课余时间有限,没有过多的精力同时参加三个以上的社团;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社团类型较为有限,不少社团性质相近,可选择性较小。(二)学生参加社团的初衷多样,社团干部与普通会员略有差异在问及被调查者参加社团的初衷时,被调查者的回答具有多样性,因选择较多,所以各个选项的分布也较为均匀。而社团干部的回答在部分影响因素上表现得较为集中。如图二所示:社团干部参加社团的初衷主要表现在兴趣上,91%的社团干部参加社团的初衷纯粹是因为兴趣。社团干部有66.8%是为了获得学分,77.7%有其他的原因。然而,在非社团干部中,32.6%的被调查者是出于纯粹的兴趣,16.7%的被调查者初衷是打发时间,30%的被调查者初衷是结交朋友,13.3%的被调查者初衷是获得学分,39.1%的被调查者初衷是提高能力,有2%的被调查者还有其他的想法。5这体现了社团干部和非社团干部参加社团的初衷是多样的,但是社团干部各个初衷之间的比例有所差距,相对集中于兴趣、学分和其他初衷上,其中以兴趣最为常见;而在非社团干部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参加社团的初衷多样且分布较为均衡。这主要是由于社团干部具有较明确的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着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对工作尽心尽力,从而成为社团干部,也只有成为了社团干部,所加学分才会相对较高,因而社团干部会更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参加社团的初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对社团的信仰度。可见,学生参加社团的初衷代表着他们对社团不同的理解,这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在社团内部的位置和视野。(三)学校社团类型多样,兴趣特长型占优势我校的44个社团大致可分为思想教育型、科技文化型、文艺体育型、兴趣特长型四个大的类型,在被调查者中30.7%的人所在社团为兴趣特长型,而事实上我校社团也以兴趣特长型居多。影响学生选择社团的主要因素中社团的知名度仅占了9%,而自己的兴趣爱好则占了86.7%。这是因为学生社团是部分大学生在共同兴趣、共同爱好及共同成材愿望的基础上自发组织并自主活动的群众团体,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素质的公益组织。所以绝大部分的社团兴趣特长的特征较为明显。大学生经历过高中应试教育的阶段,渴望自由的学术氛围,希望通过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在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继续学习,大部分还是比较倾向于兴趣特长型社团。(四)大部分学生对社团了解较少,对社团的评价一般现在大部分学生对社团认识较少、了解程度较低,对社团了解较多的一部分群体还是社团干部,非社团干部对社团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如此,如表一所示:只有68.8%FrequencyPercentValidPercentCumulativePercentValid.0061.31.31.3十分了解388.38.39.6比较了解31568.868.878.4略有了解255.55.583.8不了解6714.614.698.55.0071.51.5100.0Total458100.0100.0的社团干部对其所在社团比较了解,还有14.6%的社团干部对自己所在社团都不了解,由此可见,我校学生对社团的了解度不会太高。6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