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消化系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消化系统学习目标1.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2.熟悉口腔的组成和分部,唇、颊、腭的形态。3.熟悉舌的形态、舌粘膜的形态特点,颏舌肌的起止和作用。4.熟悉牙的形态、分类和排列方式。5.掌握口腔腺的位置和开口部位。6.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咽淋巴环的组成和作用。7.掌握食管的位置、形态、分部及狭窄部位。8.掌握胃的形态、位置、分部、毗邻关系。9.掌握十二指肠的分部及各部的构造,空、回肠的区别。10.熟悉大肠的分部,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点。11.掌握阑尾的位置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回盲瓣的形态及作用。12.掌握直肠、肛管的形态、位置和构造。13.掌握肝的位置、形态。14.熟悉肝的体表投影。15.掌握胆囊的位置、形态。16.熟悉胆囊底的体表投影。17.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位置及连通关系。18.熟悉胰的形态、位置和胰管的开口部位。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又称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组成。临床上通常将口腔至十二指肠这一段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及其以下的消化管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可分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外,成为一个独立的器官,所分泌的消化液经导管流入消化管腔内。如唾液腺、肝和胰等。小消化腺分布在消化管壁内,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如唇腺、颊腺、胃腺和肠腺等。其分泌液也排入消化管腔内,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食物残渣。口腔和咽还参与呼吸和语言活动。舌还有味觉功能。第一节概述一、内脏的概念内脏viscera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个系统的器官。研究内脏各器官的位置和形态结构的科学,称内脏学。内脏包括众多器官,其中绝大部分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借孔道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其主要功能是保障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以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繁衍后代之需要。其中,消化系统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的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呼吸系统是从空气中摄取氧并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泌尿系统是将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特别是含氮的物质(如尿素、尿酸等)、多余的水和盐等,形成尿液排出体外。生殖系统是繁延后代、延续种族的器官。某些内脏器官如胰、睾丸、卵巢和前列腺等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分泌多种含氮类激素和类固醇类激素,参与对机体多种功能的调节活动。二、内脏器官的一般结构内脏各器官的形态不尽相同,可按其结构可分为实质性器官和中空性器官两大类。(一)实质性器官此类器官内部无特定的空腔,多属腺体,表面覆以结缔组织被膜,如肝、胰、肾等。结缔组织被膜伸入实质内,将其分为若干小叶,如肝小叶、肺小叶等。神经、血管、淋巴管及导管等集中在某一处出入,此处常凹陷,称之为该器官的门,如肝门、肺门等。(二)中空性器官此类器官呈管状或囊状,内部均有空腔,如胃、肠、气管、膀胱、子宫等。其管壁结构常为3~4层。以消化管为例,其管壁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4层。三、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内脏器官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腹、盆腔内,其位置在正常情况下相对较固定。但因体位、体型、年龄、性别及生理状态的不同等原因,器官的位置和形态有所变化。为了便于描述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和体表投影,以供诊断和检查之需要,通常在胸、腹部的体表确定一些标志线和划分一些区域。(一)胸部的标志线1.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2.胸骨线沿胸骨最宽处的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3.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直线。在男性,该线经过乳头。4.胸骨旁线经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连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5.腋前线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6.腋后线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7.腋中线沿腋前、后线之间连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8.肩胛线经肩胛下角所作的垂直线。9.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二)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在腹部的前面通常采用两条横线和两条垂线将腹部分成三部九个区。上横线是两肋弓最低点之间的连线,下横线是左、右髂结节之间的连线;两垂线分别是通过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所作的垂线。两横线将腹部分成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三部。上述两横线与两垂线又将腹部分为九个区,分别是左季肋区、腹上区、右季肋区、左腹外侧区(左腰区)、腹中区(脐区)、右腹外侧区(右腰区)、左腹股沟区(左髂区)、腹下区(耻区)、右腹股沟区(右髂区)。在临床上也通常采用简便的两线四分法即:通过脐作一水平线和一垂线(前正中线),将腹部分为左上腹部、右上腹部、左下腹部和右下腹部四个区。第二节消化管一、口腔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前借口裂通外界,向后经咽峡与咽相续,其前壁为上、下唇,两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腔底。口腔内有舌、牙等器官。口腔以上、下颌牙弓(包括牙槽突、牙列和牙龈)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分。前者为上、下唇与颊及上、下牙弓和牙龈之间的狭窄间隙;后者为舌所在的空间。当上、下颌的牙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之间可借第三磨牙(最后一颗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临床上当病人牙关紧闭时,可借此间隙放置开口器或插管,以避免对舌的咬伤或注入药物和营养物质。(一)口唇口唇构成口腔的前壁,分上、下唇。由皮肤、皮下组织、肌(口轮匝肌)和黏膜构成。上、下唇之间的裂隙称口裂,其左、右两侧结合处称口角,平对第一磨牙。上唇的两侧以弧形鼻唇沟与颊为界,在上唇外面正中线上有一纵行浅沟,称为人中沟,是人类特有的结构,昏迷病人急救时常在此沟的中上1/3交界点人中穴处进行针刺或指压刺激,使病人苏醒。(二)颊颊cheek构成口腔的侧壁,由颊黏膜、颊肌和皮肤构成。在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有腮腺管乳头,为腮腺管的开口。(三)腭腭构成口腔的上壁(顶),其前2/3为硬腭,主要以骨腭(上颌骨的腭突和腭骨水平板)为基础,覆以黏膜而构成;后1/3为软腭,主要由骨骼肌、肌腱和黏膜构成。软腭前接硬腭,后部斜向后下称腭帆。腭帆的后缘游离,中央有一向下的突起,称腭垂uvula或悬雍垂。自腭帆向两侧有前后两对弓形的黏膜皱襞,前方的一对称为腭舌弓,连于舌根;后方的一对称腭咽弓,向下延至咽侧壁。两弓之间略呈三角形的凹陷区称扁桃体窝,内容纳腭扁桃体。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处,亦是两者的分界线。(四)牙牙分别排列成上牙弓和下牙弓,牙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具有切割、撕裂、磨碎食物和辅助发音等功能。1.牙的形态牙分为牙冠、牙颈、牙根3部分。暴露于口腔内的称牙冠;嵌于牙槽内的称牙根;介于牙冠与牙根之间被牙龈包被的称牙颈。牙的内腔称牙腔或髓腔,在牙冠内的部分称牙冠腔,在牙根内的部分称牙根管。牙根尖端有牙根尖孔,牙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由此出入牙腔,并与牙腔内的结缔组织构成牙髓。由于牙髓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所以牙髓发炎时,可引起剧烈的疼痛。2.牙的构造牙主要由淡黄色的牙质构成,牙冠表面有一层白色光泽的釉质enamel,牙根表面有牙骨质cement,并借牙周膜固定于牙槽内。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共同构成牙周组织,对牙有保护、支持和固定作用。牙龈是富含血管的口腔黏膜,包被牙颈和牙槽骨;牙周膜是连于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使牙根固定于牙槽内。3.牙的种类及萌出时间人的一生中有两副牙发生,即乳牙和恒牙。胎儿出生后,一般在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乳牙,3岁左右出齐,共20个。乳牙分乳切牙、乳尖牙和乳磨牙。6岁左右乳牙开始脱落,更换成恒牙,至12~14岁出齐。恒牙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第3磨牙萌出较晚,有些人到成年后才萌出,有的甚至终生不萌出,称为迟牙或智牙,成人恒牙有28~32个。切牙、尖牙只有一个牙根;前磨牙一般只有一个牙根;上颌磨牙有3个牙根;下颌磨牙有2个牙根。4.牙的排列与牙式牙呈对称性排列。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以被检查的方位为准,用“+”记号记录牙的排列形式,即牙式。用罗马数字Ⅰ~Ⅴ表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表示恒牙,如“└Ⅳ”表示左上颌第1乳磨牙,“7┐”表示右下颌第2恒磨牙。具体表示如图。(五)舌舌位于口腔底,为表面被覆黏膜的肌性器官,具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等功能。1.舌的形态舌有上、下两面,舌可分为舌尖、舌体和舌根3部分。舌的上面称舌背,其后部以呈向前开放的“V”字形的界沟分舌为前2/3的舌体和后1/3的舌根。舌体的前端称舌尖。舌的下面即腹面,表面光滑,舌黏膜在其正中线上形成一连于口腔底的黏膜皱襞,称舌系带,其根部的两侧各有一小圆形黏膜隆起,称舌下阜,是下颌下腺管和舌下腺大管的开口处。舌下阜后外侧的黏膜隆起称舌下襞,其深面埋有舌下腺,舌下腺小管开口其表面。2.舌黏膜活体的舌黏膜呈淡红色,舌背和舌两侧的黏膜上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根据形态与功能的不同分为4种:丝状乳头数量最多,体积最小,呈白色,遍布舌背2/3,具有一般感觉功能;菌状乳头呈钝圆形,多见于舌尖和舌侧缘,稍大于丝状乳头,数目较少,呈红色;轮廓乳头体积最大,约7~11个,排在界沟的前方;叶状乳头分布于舌侧缘的后部,人类不发达。后3种乳头中含有味蕾,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在舌根背面的黏膜内有许多由淋巴组织构成的大、小不等的结节,称舌扁桃体。3.舌肌为骨骼肌,分舌内肌和舌外肌两种。舌内肌的起止均在舌内,有纵肌、横肌和垂直肌3种,收缩时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起于舌外止于舌内,收缩时改变舌的位置。舌外肌中最有临床意义的是颏舌肌,该肌起自下颌体后面的颏棘,肌纤维呈扇形止于舌中线两侧。双侧颏舌肌同时收缩拉舌向前下方(伸舌);单侧收缩时可使舌尖伸向对侧。当一侧颏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瘫痪侧。(六)口腔腺口腔腺又称唾液腺,是开口于口腔内各种腺体的总称。口腔腺分为大、小两类。小唾液腺属黏液腺,数目较多,包括唇腺、颊腺和舌腺等;大唾液腺有3对,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1.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口腔腺,形状不规则,分浅、深两部。居外耳道的前下方、咬肌后缘与下颌后窝内。腮腺管发自腮腺的前缘,在颧弓下方一横指处向前越过咬肌表面,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副腮腺,其组织结构与腮腺相同,出现率约为35%,分布于腮腺管附近,形态、大小不等,其导管多汇入腮腺管。2.下颌下腺呈扁椭圆形,位于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其腺管开口于舌下阜。3.舌下腺呈扁长圆形,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其腺管分大、小两种,1条大腺管与下颌下腺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多条小腺管开口于舌下襞黏膜的表面。二、咽咽pharynx呈前后略扁上宽下窄的漏斗形肌性管道,长约12cm,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附于颅底,下至第6颈椎体下缘续于食管,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咽的前壁不完整,自上而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因此,咽以软腭后缘和会厌的上缘为界,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分。(一)鼻咽鼻咽是咽腔的上部,位于鼻腔的后方,介于软腭与颅底之间,向前经鼻后孔通鼻腔。在其两侧壁上,正对下鼻甲的后方1.0cm处,各有一咽鼓管咽口,通中耳鼓室。在咽鼓管咽口的前、上和后方有一弧形的隆起,称为咽鼓管圆枕,它是寻找咽鼓管咽口的标志。咽鼓管圆枕的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深窝,称为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在咽后壁上部的黏膜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为咽扁桃体,幼儿时期较发达,6~7岁时开始萎缩,10岁以后则完全退化。(二)口咽口咽位于会厌的上缘与软腭之间,向前经咽峡通口腔,上接鼻咽,下续喉咽。口咽的前壁经咽峡邻舌根的后部,此处有一矢状位黏膜皱襞与会厌相连,称舌会厌正中襞,该襞两侧各有一深窝,称会厌谷,是异物易滞留之处。在口咽的外侧壁腭舌弓与腭咽之间的腭扁桃体窝内容纳腭扁桃体。它是咽部最大的淋巴组织,呈扁卵圆形,除内侧面外,均包有扁桃体囊。内侧面被有被覆上皮,并陷入扁桃体实质内,形成深浅不一的扁桃体隐窝,是细菌存留和感染的好发部位。腭扁桃体、咽扁桃体、舌扁桃体在鼻腔和口腔通咽处,共同形成一个淋巴环,称咽淋巴环,具有重要的免疫防御功能。(三)喉咽喉咽是咽的最下部,位于喉的后方,介于会厌上缘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