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温度1-3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物体热量平衡的结果,是农业环境的一个重要因子,不但直接影响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而且通过对土壤、水体及其他农业环境因子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生物,同时还影响农事活动的进行。第一节热量交换方式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不仅引起本身增温,同时将热量传递给下层土壤和低层大气,导致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发生变化。这种影响通过热量交换实现。一、辐射热交换:地面与大气之间、空气层间热交换的主要方式。二、分子传导热交换:土壤中热交换的主要方式。三、流体流动热交换:湍流(也称乱流):地表受热不均,或空气沿粗糙下垫面移动时,出现空气小规模、无规则的运动,对缓解贴地气层的温度变化起重要作用。是下垫面和低层大气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对流(热力对流、动力对流):空气在垂直方向大规模、有规则的升降运动。对流是下垫面和低层大气的热量向高层大气传递的主要方式。平流:空气水平方向的大规模运动,对缓解地区间和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有很大作用。平流是水平方向上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四、潜热交换潜热能:物质在发生相变时所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或热量),简称潜热。分为蒸发和凝结潜热;升华和凝华潜热;冻结和融化潜热。潜热交换是下垫面和大气之间的间接能量交换方式。第二节土壤温度一、影响土壤温度的因子(-)、地面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差额(地面热量收入与支出差)是决定地面温度变化的重要因子。地表温度变化主要由地面热量收支不平衡引起。辐射差额(R):地面净辐射;乱流交换热通量(P):地面与近地气层之间的热量交换;潜热交换(LE):通过水分蒸发或凝结进行的热量交换。(汽化潜热L=2.5kJ/g,E-----蒸发或凝结量)分子传导热通量(B):地面与下层土壤的热量交换;(热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J.m-1S-1)由于地面有一定厚度:Qs为表层土壤的热量收支,B´为下层土壤的热量收支:B=Qs+B´Qs=R-P—B´-LE地面温度变化取决于热量收支各项变化情况:Qs为正值,地面得热大于失热,温度上升;QS=0,地面热量收支相等,温度保持不变;QS为负值时,地面得热小于失热,温度下降。(二)、地面温度的高低还取决于土壤热特性1.土壤热容量(Cv):单位体积土壤,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v=ΔQ/ΔTΔV单位:J.m-3℃-1影响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和空气的比:一般,土壤热容量随着土壤水分增加而增大,随着土壤空气的增加而减小。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热容量大的土壤升温或降温缓慢。课堂讨论:灌溉、耕翻后土壤热容变化?2.土壤导热率(λ):土壤垂直梯度为1℃/m,每秒钟所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导热率表示物质内部由温度高部分向温度低部分传递热量的能力。B----土壤热通量:每秒钟所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B=-λΔT/Δz单位:J/(m·s·℃)当土壤垂直梯度相同时,导热率较大土壤,热量传导的速度快,因此,表层土壤温度变化小。影响土壤导热率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组成成分及比例。一般,土壤固体成分很少变化。土壤导热率随着土壤水分增加而增大;随着土壤空气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减小。3.土壤导温率(热扩散率K):表示土壤因热传导而消除土层间温度差异的能力。直接决定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K=λ/Cv单位:m2/s导温率较大时,土壤不同层次间温度差异小,表土层温度变化的幅度减小,地面不易出现极端温度;而深土层温度变化的幅度增大。土壤导温率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复杂:湿度较小时,导温率随土壤水分增大而增大;湿度过大时导温率随土壤水分增大而减小。思考题:1、潮湿土壤和干燥土壤相比谁的表土层昼夜温差大?2、在农业生产中常采用松土、镇压、灌溉等措施土壤热特性发生怎样变化?二、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1、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土壤温度一昼夜间随时间的连续变化。最高温度在13时左右,最低温度在接近日出时候。思考:一天中土壤Tmax出现的时间为什么落后于辐射?土壤温度日较差(日振幅):土壤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之差。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和土壤热特性,还受季节、纬度、地形、土壤颜色、天气状况、自然覆盖(植被和雪的覆盖)等因子影响。2、土壤温度年变化:一年中土壤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中高纬度地区,月平均最高在7-8月,月平均最低温在1-2月。土壤温度年较差(年变幅):一年中土壤最高月平均温度和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土壤温度年较差大小受纬度、地表状况、土壤热特性、地形、土壤颜色、天气等因子影响。3、影响地表温度变化的因素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或地区,太阳辐射日变化较大,土壤温度日较差大。土壤表面的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减小;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地形:凹形与凸形比,凹形地表温度日、年变化较大。天气:晴天时地表温度日变化大于阴天。土壤质地:砂土、壤土和粘土相比,砂土地表温度日、年变化最大,壤土次之,粘土最小。坡度:阳坡地表温度日、年变化比阴坡大。土壤颜色:颜色越深的土壤反射率越小,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多,地表温度日、年变化越大。覆盖:裸地较自然覆盖下的土壤地表温度日、年变化较大。(二)、土壤温度变化规律规律一:土壤表面的日较差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如土壤深度按算术级数增加,则土壤温度的振幅按几何级数减小。中纬度地区大约消失在1m左右,该深度以下叫日恒温层。规律二:随着深度的增加,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逐渐落后,大约每深10cm落后2.5~3.5h;随着深度的增加,年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时间约每深1m落后20-30d规律三:当日变化和年变化振幅减小相同倍数时,年变化所涉及的深度为日变化的19.1倍。三、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1.日射型:由于土壤表面首先增温引起,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类型。一般出现在白天和夏季,13时和7月份的土壤温度代表。2.辐射型:由于土壤表面首先冷却引起,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的类型。一般出现在夜间和冬季,01时和1月份的土壤温度代表。3.过渡型(混合型):土壤上下层温度的垂直分布分别具有日射型和辐射型特征。一般出现于昼与夜或冬与夏的过渡时期。分别以09时、19时和4月、10月份的土壤温度垂直分布为代表。四、土壤的冻结与解冻1.土壤的冻结与解冻:土壤冻结:当土壤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土壤中水分与潮湿土粒发生凝固或结冰,使土壤变得非常坚硬,称为土壤冻结。土壤冻结与天气、地势、土壤结构与湿度、地表覆盖等有关。东北冻土层达3m,华北1m以内,西北1m以上,长江以南和西南不到5cm。土壤解冻:春季由于太阳辐射增强和土壤深处的热量向上传递使冻土融解,称为土壤解冻。返浆:土壤刚解冻时,由于冻土未化通,上面化冻的水分不能下渗而造成地面泥泞的现象。2.土壤冻结与解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于土壤中空气流通和水分渗透性的提高,能使下层水汽向上扩散,增加耕层的水分贮藏量,缓解春旱。土壤的冻结与解冻对作物也有很大影响。东北利用返浆水种春小麦或“顶凌耙耢”、“顶浆打垄”抢墒抓苗。生产链接------我省气候特点是“十春九旱”,整好地,保住墒,是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的最基本一环。在整地上,最好实行秋翻、秋耙、秋起垄;早春要“顶凌耙耢,顶浆起垄”。1、顶凌耙耢地春回大地,冻层融化,在清明前后,即土壤化冻6-9厘米深时,为预防春旱应特别珍惜并设法保住返浆水。对秋翻地进行顶凌耙耢,整平耙细,压碎坷垃弥死地表裂缝,切断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在地表造成疏松的隔层,以阻止水分的蒸发,可以多保住5%左右的水分。2、顶浆打垄在未经秋翻的原垄地上(尤其是低洼粘重地块),在4月中、下旬的谷雨前后,即土壤化冻20-30厘米时,进行顶浆打垄可以散墒,提高地温,有利于适时早播,促进早出苗。3、镇压返浆期以后,在经过耙耢的耕地上,播前和播后镇压,不仅压碎表层土块,减少土层内孔隙,防止气态水分蒸发,并能增加土壤紧实度和增加毛细管作用,使土壤返润。第三节水层温度一、影响水层温度的因子1、水热容量大。2、水是半透明的球体。3、消耗于蒸发大。4、水是流体。二、水层温度变化水层日最高温度出现在15~16时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接近日出后2~3h。水层最高温度在8月,最低温度在2~3月。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