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十五章货币需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五章货币需求本章研究不同学派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货币需求理论涉及到货币供给对价格水平和社会总产出的影响这以问题。因此,关于货币需求的讨论实际上是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什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要涉及到货币需求呢?我们知道,在纸币制度下,货币发行权已经转移到中央银行手中,社会的货币供给总量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央银行控制。中央银行利用它所控制的货币发行权来影响货币总供给,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货币政策的逻辑基础是:随着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动,名义社会总产出,从而社会总需求,也会变动,并最终导致实际总产出的变动。然而,如果在货币总供给增加时,货币总需求也增加,新增货币供给并不投入流通因而并不形成对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新需求,而是被人们以现金形式持有,那么,这时货币政策还会有作用吗?这样,对货币政策作用的争论,自然而然地就转化为关于货币需求决定因素的争论。货币需求理论分析:人们以现金和存款形式持有财富的动机;影响社会现金和存款总量变动的因素;货币总需求与货币总供给,从而名义社会总产出、社会总需求和社会实际产出的关系。一、数量论或古典货币主义货币数量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流派,因主张商品的价格决定与货币的数量而得名。货币数量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有大卫·休莫。而罗克和李嘉图等人则动摇于货币数量论和货币商品论之间。货币数量论的集大成者则被认为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被认为对货币数量论进行了最全面的和清晰的阐述。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与货币商品论的观点是对立的。后者认为,货币,主要指金属货币,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商品。商品价格就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相对表现,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既可能是因为货币的价值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是因为商品本身的价值发生了变化。而货币数量论则认为:货币,不论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都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货币和商品是两种全然不同的实体。在一个国家的市场上有两个总量:商品总量和货币总量。商品总量有多少价值或者说价格(价值和价格这两者对数量论者来说是一样的),取决于货币总量。既定的商品总量,如果对应较多的货币总量,其价值总量或者价格总量就大,单位商品的价格就高。反之,既定量商品总量对应的货币总量较少,该商品总量的价值总量就少,单位商品的价格就低。货币数量论者常常用一个交易方程式来表达他们的观点,这一方程式最早是由艾尔文·费雪明确提出的,所以其又称为“费雪方程式”,其形式如下:P﹒Y=M﹒V(1)其中,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总产出,P﹒Y则代表总支出,或者名义总收入,即名义GDP.方程式重的M代表货币总量或者说货币总供给,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即平均每一单位货币在一年时间内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次数。货币数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虽然可以把货币流通速度表现为总支出P﹒Y除以货币总量所得到的倍数,即有:MYPV(2)但是,V并不是货币供给M和名义总收入PY的函数,一个社会很难通过变动M和PY来变动V。货币数量论者认为V实际上是一个常数,基本上不发生变动。因为把V看作常数,因此,货币数量论者认为社会商品的价格水平P从而名义总收入PY与货币数量M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社会总产出Y不变,货币数量M增加,价格水平P必然上涨,从而名义总收入或者说名义总支出PY必然增加;反之,社会总产出Y不变,M减少,P从而PY必然下降。总之,货币数量论者认为价格水平和货币供给存在如下的关系:YVMP(3)例如,按照数量论者的观点,假定总产出Y为10兆人民币,货币流通速度为常数4,货币总供给M是2.5兆人民币(10兆÷4=2.5兆),则价格水平P必然为1,即:11045.2兆人民币兆人民币P如果其后总产出Y不变,仍然是10兆人民币,但是货币总供给M翻一番,增加到5兆人民币,则价格水平必然上升到2(5兆×4÷10兆=2),或者200%.从上述理论中能否得出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呢?有的人认为可以1。他们认为,货币数量理论揭示了相对于既定的收入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所以,货币数量论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例如,将交易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V,得到:PYVM1然后假定货币总供给M等于货币总需求Md。因为V是常数,所以1/V也是常数。这样,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供给的理论就转变成了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的函数。以字母k代替1/V,则数量论的货币需求可以用方程式表示如下:Md=kPY(4)这种推论是完全错误的。首先,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不能将用来说明货币供给的公式(3)直接用来说明货币需求,将其直接转化为公式(4)。其次,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的理论,其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货币需求这一问题。数量论的核心论点是:“货币供给决定价格水平”。这一论点成立的一个必要假定是:有多少货币被创造,就有多少货币在流通。否则,其理论就会自相矛盾。引入货币需求的概念必然产生这样的推论:流通中的货币与被创造的货币有可能不一致,从而价格水平的变动并非一定与货币数量的变动一致。显然,这与数量理论的前提和理论本身是矛盾。货币数量理论的主要错误在于离开商品的价值来谈商品的价格,使价格和价格水平变成了不可理解的东西。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为什么价格水平不变时,实际总产出是10兆人民币?换句话说,如果价格水平的变动由货币数量变动决定,那么,在货币数量不变时,价格水平又由什么决定呢?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前提“有多少货币,就有多少货币在流通”也是错误的。不仅黄金作为一种贵金属在超过流通需要时会退出流通,或者被贮藏起来,或者被用于其他用途,如制造装饰品,就是纸币也可能是这样。如果已经发行的纸币超过流通的需要,超过部分或者作为现金被公众贮藏起来,或者作为存款流回银行,并进一步流回中央银行。1参见FredricS.Mishkin著“货币金融学”,第73-474页。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北京。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以他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分析为前提的。作为贵金属的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因而还是社会财富的抽象形式。马克思认为货币的基本职能是充当价值尺度、作为交易手段(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媒介商品流通、作为财富的抽象形式用于价值贮藏,正是这后两种职能引起货币需求。其中价值贮藏职能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又进一步演变为企业和个人的各项准备职能。(一)因商品流通而产生的货币需求货币作为交易手段的需求由下面的公式决定:VPYVGMT(5)其中,MT代表全部交易手段量,包括现金C和可以流通的票据N,如支票、汇票和本票。因为可以流通票据在现代经济中主要是以银行交易账户存款为依据签发的,所以,马克思的社会交易手段量MT相当于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M1(现金+交易存款)。在社会总交易手段量MT中,只有现金部分才被马克思看作真正的货币,因为交易账户存款虽然可以被企业和个人当作交易手段使用,但是,这些存款账户所代表的货币,大部分已经通过银行贷款又被投入了流通。所以,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现金加上交易账户存款就已经是所谓的“广义货币”了,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或者说狭义货币,仅仅指贵金属货币,或者中央银行发行的全部纸币和辅币。方程(5)中的G代表市场商品总额,相当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名义总产值。但是要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的名义总产值GDP仅指构成国民收入的那一部分,即社会总商品价值中的工资和利润部分,而马克思的总产值G还包括在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部分。G可以分解为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各种商品数量的乘积总和,用相对价格来表示,则为PY。从比较静态的角度看,Y代表以前期不变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出,而P代表价格水平。方程中的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马克思认为,V只是在表面上看来是不断波动的,实际上相当稳定。其解释是:如果用不断变化的PY除以固定的M1,会得出V不断变化的结论,但是,如果只是考察同一货币在一年内周转的情况,就会发现实际上不断变动的是完成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MT,而不是货币流通速度V。在经济的衰退期,市场商品和服务总额固然在减少,流通所需货币MT也在减少,所以V的实际变动不大。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基本论点是: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交易手段需求量,而不能反过来,说社会交易手段总量决定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因此,方程(5)中各变量的关系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商品价格总额又是货币价值、商品价值以及市场供求的函数。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都是劳动生产率的函数,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纸币制度下,货币价值是中央银行纸币发行量的函数。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交易手段需求公式可以改写为:VDSlmGMT),,((6)其中m代表货币的价值,l代表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S代表市场供给,D代表市场需求。在货币价值m不变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等量社会总商品的价值总量从而价格总量G减少,货币购买力提高,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或者说交易手段量MT减少。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等量社会总商品的价值总量从而价格总量G增加,货币购买力下降,流通所需要的交易手段量MT增加。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条件下,中央银行的纸币发行量增加,货币价值m降低,货币购买力降低,流通所需要的交易手段量MT增加。反之,其他因素不变,纸币发行量减少,货币价值m上升,货币购买力上升,流通所需要的交易手段量MT减少。另外,在供给S大于需求D的情况下,商品价值不变,价格下降,货币购买力增加,流通所需要的交易手段量MT减少;反之,在供给小于需求情况下,商品价格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流通所需要的交易手段量MT增加。(二)因价值贮藏而产生的货币需求马克思认为,人们持有货币,除了用于交易目的,还用于价值贮藏即现金准备目的。这后一部分货币,我们称之为贮藏货币,或者储备货币,用符号MH表示。人们之所以贮藏货币,是因为货币是财富的抽象形式,能够直接与其他商品相交换,可以随时转化为市场上的各种具体财富。因此,储备货币代表了货币所有者的未来各种需要。在现代经济中,储备货币有两个来源:资本和个人收入。企业流动资本的一个部分总是要以货币的形式持有,以便购买下一阶段生产的原料、辅料和发放工资。这部分货币资本的相对量取决于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和要素价格的变化。如果流动资本周转加快,一年内采购的次数增加,但是每次采购的数量减少(低库存),企业的货币资本就会出现一个余额,企业的储备货币就会增加。另外,原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变化也会对企业持有的货币资本量产生影响,从而对企业的货币储备产生影响。影响企业储备货币量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固定资本折旧和未分配利润。前者在固定资本生命期结束前会不断地累积,后者在企业扩大投资前会不断地累积。企业储备货币的总体变化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在经济恢复时期,企业流动资本周转加快,同时原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较慢,这时企业流动资本一般而言有净的结余,储备货币会因此增加。但是,这时也是企业因为看好未来而进行固定资本更新和扩大生产规模的时期,这些活动又会导致企业储备货币减少。总的结果是在这一时期企业的货币储备会因为投资活动减少。在要素价格上涨较快的经济高涨或者过热时期,企业流动资本紧张,甚至有可能超过历史平均水平,这使企业储备货币减少,但是不断增加的折旧基金和未分配利润又使企业储备货币的总水平增加。在经济危机时期,销售突然急剧下降,企业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正常循环被打乱,绝大部分流动资金和折旧基金以存货和应收款的形式滞留在流通领域,难以转化为现金。企业储备货币急剧下降。企业破产急剧增加。而在危机过后经济处于萧条期时,存活下来的企业的货币储备由于投资意愿低落而稳定增加。总之,社会总资本量越大,其他因素不变,总资本中以储备形式持有的货币量就越大,但是经济周期会极大地改变企业货币储备与总资本比较而言的相对水平。影响社会货币贮藏总量的另一因素是个人收入。个人收入有两个来源:利润和工资。个人收入还可以划分为富裕阶层的个人收入和工薪阶层的个人收入。富裕者除了企业主外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