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学习方法、内容提要、本章小结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着重掌握:汉乐府的概念,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性,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的地位和影响。教学要求1、掌握乐府的概念。2、掌握汉乐府的思想内容。3、掌握汉乐府的艺术成就。4、了解《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的名篇。5、了解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学习方法1、阅读《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第四章《汉代乐府民歌》。2、熟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所选的十四首诗歌。3、学会分析这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内容提要第三章汉代乐府民歌第一节关于乐府一、关于乐府的概念二、《乐府诗集》对汉唐乐府诗的分类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一、揭露官僚贵族的腐朽与残暴,反映人民的悲惨遭遇二、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三、反映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篇四、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第三节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二、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有感情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四、浪漫主义的色彩第四节《孔雀东南飞》第五节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二、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三、在艺术上的影响本章小结本章重点:1、汉乐府的概况。2、乐府的概念。3、宋人对汉唐乐府诗的分类。4、乐府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5、汉乐府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以及汉乐府的影响。要点:1、乐府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第三个重要阶段。2、乐府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难点:1、“乐府”这一名词的概念。2、《孔雀东南飞》中人物形象分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页教学内容文本材料第一节关于乐府一、关于乐府的概念。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魏晋以后,把乐府所唱的诗也称“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构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汉唐乐府诗的分类。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歌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相和是美妙的民间音乐,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种意思;鼓吹曲则是武帝时吸收的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杂曲只是一种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文本材料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一、揭露官僚贵族的腐朽与残暴,反映人民的悲惨遭遇的诗篇。如《平陵东》是无辜受害者的悲愤的控诉,控诉了官吏的贪暴,对百姓的压榨甚至用劫持的手段对人民进行残害。《东门行》则叙述了一个城市贫民,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无衣无食,不得不铤而走险,妻子也劝阻不了。《妇病行》叙述妻死儿幼、丈夫和孤儿饥寒交迫的悲惨情况,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汉时太守,照例要在春天循行属县,说是“观览民俗”,“劝人农桑”,实际上是“重为烦扰”。《陌上桑》揭露的正是当时太守行县的真相,所谓“重为烦扰”,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它并不是什么故事诗,更不是由故事演变而来的故事诗,而是一篇“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活生生的现实作品。二、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如《战城南》是一首悼念阵亡士卒的歌。诗中充满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作者对死难者哀悼的心情。有人认为这是诅咒战争和劳役的诗。《十五从军行》描写一个老战士回乡后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三、反映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篇。如《上邪》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的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有所思》也是一首情感真挚热烈的情歌,细腻、深刻地描写了女主公在爱情遭到波折前后的情绪。《上山采靡芜》通过弃妇和故夫的问答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问题方面的悲惨遭遇。也隐约揭示了故夫的被迫离异的心理。《白头吟》写被遗弃的女子向用情不专的男子表示决绝。作品中所表现的悱恻动人的哀怨,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的不幸和苦痛。《饮马长城窟行》是写妇人思念远出不归的丈夫,诗中细致地描述了妇人苦楚的心情和迫切的期盼。四、反映劳动生活的作品。如《江南》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文本材料第三节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表现出罗敷的机智与勇敢,《东门行》中妻子和丈夫之间的对话,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此外,还采用独白的方式,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采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也能见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汉乐府民歌还能采用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如《孤儿行》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爱的痛苦。《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出了那位将死病妇的母爱。由于描绘得有声有色和人物形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二、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孤儿行》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全诗言心情之状,活现笔端,非常生动真实。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如《公无渡河》、《善哉行》等,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杂言体,一是五言体。四、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上邪》以五种不可能实现的条件为前提,来表达坚定的爱情,那种山洪暴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战城南》让死人现身诉说,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乌生》让腐臭的鱼哭泣、写信。所有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更显示了作品浪漫主义的特色。文本材料第四节孔雀东南飞本篇最早见于陈朝时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取此诗首句,称为《孔雀东南飞》。这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怀加以赞扬;同时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通过幻想的形式加以描绘和歌颂。作品在艺术描写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语言朴素、生动,结构谨严,剪裁得当。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乐府中的叙事诗发展到了高峰。本篇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文本材料第五节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一、汉乐府民歌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现实主义精神上。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象一根红线贯串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形成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汉乐府民歌的“缘事而发”、建安曹操诸人的古题乐的“借古题写时事”、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到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可以见出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诗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二、其次表现在对新诗歌形式的创造上。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体与五言体。曹丕的《陌上桑》、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李白的《蜀道难》等作品都明显地受到杂言体的影响。五言体的影响更大,到汉末建安,出现了一个“五言腾踊”的局面,自此以后,五言一体遂取《诗经》四言、《楚辞》的骚体而代之,成为我国诗史上一种重要的诗歌创作形式。三、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也有显著的影响。如人物对话和独白的运用,人物心理描写和细节刻划,语言朴素生动,明白易懂等,对后代现实主义诗人的创作影响深远。疑难解析关于乐府的概念。“乐府”有二层含义:一是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二是诗体名。魏晋以后,把乐府所唱的诗也称“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构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关键词汇总汉武帝乐府采诗献诗乐府诗陌上桑秦罗敷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战城南有所思上邪江南东门行妇病行十五从军行上山采蘼芜第三章作业自测题型1题目名词解释:《乐府诗集》答案《乐府诗集》乐府歌辞总集名。宋郭茂倩编,一百卷。辑录汉魏至唐五代乐府歌辞,兼及先秦歌谣,分十二类。各类有总序,每曲有解题。资料收罗丰富,源流考订详备。题型2题目简述题:1、简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采集民歌的情况。2、简述《陌上桑》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答案1、答:“乐府”本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官设的音乐机构。汉代朝廷乐府机关,大规模搜集民间歌辞,是从西汉武帝时开始的。武帝时代,西汉建国已经有六十多年了,经过文、景两代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则开始制礼作乐,建立一些文化设施,设立并扩大乐府的规模和职能,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班固《两都赋序》说:“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节,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汉书·礼乐志》也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这就是关于西汉乐府设立的具体情况。关于采诗的目的,《汉书·艺文志》里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这是说当时采风是为了考察民情。实际上这恐怕并非是它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丰富乐府的乐章,供宫廷各种典礼以及娱乐时使用。不管当时统治阶级采诗的目的如何,重要的是它起了搜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使当时四散于民间的、仅靠口耳相传的民间作品得以保存下来。又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当时采诗的地域实际上远不限于赵、代、秦、楚,而是北起燕、代,南至淮南、南郡,东起齐、郑,西至陇西,也就是遍及黄河流域和大江南北,其采集地域之广,规模之大,可以说是继周代的《诗经》以后又一次收集民间诗歌的壮举。据记载,当时采集的各地的民歌总计有一百三十八篇。从当时乐府掌管的诗歌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部分是专供朝廷祀祖宴享使用的郊庙歌辞;另一部分则是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所谓“俗乐”。当时,采其乐曲,兼及其歌辞,它们都是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无名氏的作品。2、答:思想上:《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汉时太守,照例要在春天循行属县,说是“观览民俗”,“劝人农桑”,实际上是“重为烦扰”。《陌上桑》揭露的正是当时太守行县的真相,所谓“重为烦扰”,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艺术上:《陌上桑》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罗敷和使君的对话,表现出罗敷的机智与勇敢。形式上是五言体。《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正是这种嫉恶如仇的现实主义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的这两种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现实主义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这两种艺术方法的相互渗透,才塑造出秦罗敷这一卓越的形象。题型3题目论述题:1、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各类有哪些代表作品?答案1、答:汉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揭露官僚贵族的腐朽与残暴,反映人民的悲惨遭遇的诗篇。如《平陵东》是无辜受害者的悲愤的控诉,控诉了官吏的贪暴,对百姓的压榨甚至用劫持的手段对人民的残害。《东门行》则叙述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