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西方社会地理学研究进展任仪1.社会地理学的定义社会地理学时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其本身的学科交叉性,不同领域学者给出自身学科视角的定义。表一是西方学者的不同定义。2.起源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源于资本主义机制,在这个基本的经济转变发生的同时,其他的转变(人口组成,文化和政治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停滞不前、社会极化加剧、社会不公平日趋严重,人们不禁开始怀疑传统地理学。1970年西方地理学有了人文化和社会化两大趋势。地理学开始于更多的学科结合,研究内容也趋向于实用性,在此背景下,社会地理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3.研究特点20世纪西方社会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四大特点:①研究内容多样化。由于社会化日益渗透到各个人文地理领域而出现的社会地理学科的分化。如传统内容的城市地理、聚落地理、人口地理、选举地理等均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分支,社会地理学研究更加的细化,具体;②学科发展侧重于联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美国学者沃特逊提出社会地理应注重人口、年龄、性别差异的地理分布和各社会团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并触及民族冲突、阶级差别、贫富分化和城市犯罪等实际社会问题;③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的革新。如结构主义法的发展,许多地理学家将结构主义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观点而非人类学的观点结合在一起。按照20世纪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呗更新为新马克思主义。④成果不断增加。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中,社会地理成果急剧增加1990--2004年的比例是广义社会地理学38.94%、狭义社会地理学33.19%。可见,城市社会地理在1990年以后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科体系中处于核心与主导地位。4.1990年以来的主要研究内容对西方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重点核心文献的梳理后发现重点研究内容体现在:4.1社会公平社会公平问题一直是西方社会地理关注的核心,其实质是围绕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异、对城市资源的分配合理性和市民对城市文明成果的享有程度而展开。从更广阔的背景来看,不平等和空间差异的模式显示出从一个城市带另一个城市相一致的某种规律性。在基于市场竞争和回报基础上的社会中个人收入可能是唯一的最有意义的指标,它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职业、购买力、以及价值观、对别人的态度有关。很久以来人们就认识到,城市内部收入的地理分布不仅从微观上具有陡直梯度和断续重叠的特征,而且具有高收入家庭与内城穷人居住区明显分区的特征。1990年以后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弱势群体地理,女性主义地理学,福利地理学。4.2疾病与健康地理随着人本主义理念的不断深入,疾病与健康问题日益成为重要关注点。1990年以后转向系统的健康与治疗地理研究,涉及国际、国家、区域和地方等层面探讨疾病治疗的有效供给程度、医疗护理可利用性等问题。其中,对具体疾病患者的民族志研究是疾病与健康地理的新动向。近期研究更加注重特定地域和治疗过程的辨证关系探讨,它不仅是生理事件,也有地理隐喻,它使健康与地方的关系得到重构。4.3犯罪地理作为城市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犯罪地理一直扮演社会地理研究焦点角色。1990年之后主要研究犯罪结构性机理(外部环境、地方性社会与物理背景)及各类犯罪文化内涵。犯罪地理一个新的研究动向是将犯罪地理和性别研究结合,尤其是对于女性对暴力犯罪恐惧研究。4.4感应地理生活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中的人对周围环境有一个感应、观察与认知的过程,研究人的这种认识过程、形成机制、相互关系就是感应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此领域的开创性人物是Lynch,通过对Boston、NewJersey和LosAngeles的调查,探讨了城市结构对居民意象的影响。近几年随着女性主义地理研究的兴起,女性与男性市民在城市意象构建差异性研究成为重要课题。5.发展趋势从近期的发展看,现代地理学有如下一些明显的动态和趋势。1.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从单一运动形态的研究走向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综合研究。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成为明显的趋势,跨学科、多层次、多兵种的综合研究势不可挡。学科的汇合、理论和方法的移植,提高了地理学的水平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2.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学领域各分支和专门学科的发展对综合研究的要求越迫切,为深入分析基础上的综合集成和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化研究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愈来愈大,其影响也越加显著。地理学应十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与自然地理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且扩展成为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自然地理研究原则上不是纯自然主义的,它也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及其反馈,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生态学的基础。多数学者认为,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的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注释:【1】姚华松。薛德升。许学强1990年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进展(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510275)【2】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美)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著【3】FyfeNR.ThePolice,SpaceandSociety:theGeographyofPolicing【4】ProgressinHumanGeography,1991,150):249-.298.I139]PawsonE,BanksG.RapeandFearinNewZealandCity【J】.Area,1993,25(2):55.6任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11160041990年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地理的研究特点进行概括,表现为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主题多样化和研究方法上从量化到质化的转变,然后从内客上进行归纳,包含社会公平、疾病与健康地理、犯罪地理、感应地理等研究重点,其中社会公平又细分为对弱势群体地理研究、福利地理以及女性地理学。这些研究在侧重点上有较大转交,从一般性社会要素空间区位探讨过渡到要素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情境的结构式剖析,注重研究社会空间的隐喻和文化意义、社会问题对空间的塑造机制以及特定空间对人的再造等。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归结为问题导向、主题多样化、地方性研究和质化与本位研究主导,最后提出对中国社会地理研究的初步建议:壮大中国社会地理研究队伍、积极借鉴其它学科、以居民日常行为地理研究为突破口。学城市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分异模式城市场景2研究特点通过对相关文献①的梳理,尤其是对重点核心期刊《ProgressinHumanGeography》1977-2004年的文献,从3方面总结西方城市社会地理研究特点中国遥感事业成就*具有对重大自然灾害灾情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的能力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的国家,每年因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对重大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我国在“八五”期间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洪水、林火、干旱、地震、雪灾等)遥感监测评估系统。针对洪涝灾害采用了包括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具有全天候观测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等多高度的立体监测手段,不仅具有监测的宏观性、动态观测能力,而且通过机-星-地实时传输系统能够实时地将灾情图像及时地传送到中央指挥部门。自1987年以来,我国先后在永定河、黄河、长江、淮河等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汛遥感综合试验。尤其是1994年在福建闽江、广东的西江和北江,1995年在鄱阳湖、洞庭湖和辽河的洪水监测评估工作中,已分别将洪水灾害的初评估与精评估的时间压缩至2天和2周。整个技术方法与流程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如在1991年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遥感监测中,采用了多个时相的诺阿卫星影像、陆地卫星TM影像和侧视雷达图像,通过多时相的遥感信息复合得到了准确的灾情数据。1987年5月发生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特大森林火灾,第一个发现火灾的是诺阿气象卫星图像。在火灾发生期间连续接收了过境的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图像,每天提供火区范围、火势变化、火头位置移动、新火点出现以及扑火措施效果等方面的信息。火灾后的1988年和1989年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还进行了火烧迹地恢复的遥感调查,实现了森林火灾早期预警、灾中的动态监测、灾后损失评估以及后期的生态恢复调查的遥感动态观测,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很高的评价。此外,我们还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与地面气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在黄淮海平原建立了旱情遥感动态监测评估系统,为农业管理、合理灌溉等提供了决策依据。总之,中国的自然灾害之多、危害之大是惊人的,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减灾的效果是显著的,同时应用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估产和林业资源调查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问题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早在80年代中期,在国家经委的支持下,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组织开展了北方10省市冬小麦估产试验。这标志着气象卫星非气象领域工程化应用的开始,也是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遥感估产工作。目前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估产的应用已得到了普及和深化,并形成了一种业务化的手段,估产对象也从冬小麦扩展到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八五”期间我国建立了主要产粮区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估产信息系统。其中大面积冬小麦遥感估产运行系统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整个遥感估产的各个作业环节纳入计算机系统运行,使其整体具有数字化作业能力,并能输出各种估产结果。1992~1995年近3年在黄淮海地区进行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的结果表明,利用遥感技术对大面积农作物估产的精度能够达到95%以上,无论是大区域还是分省(区)估算,均能达到规定的精度指标。随着系统运行年限的累积,估产精度将会逐渐提高,运行费用也会逐年减少。同时针对国家急需了解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和进行种植面积测算、长势监测和单产模型建立等的要求,对我国主要农作物进行了遥感估产,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构成了农作物估产的实用运行系统。此外,其他农作物如水稻、玉米等也都分别在江南的太湖平原和东北的三江平原建立了估产信息系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5年国家遥感中心组织力量完成了《中国农业状况图集》,采用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综合水平,以及粮食、棉花、油料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揭示了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耕地减少等问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地质矿产资源遥感调查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遥感技术在区域地质填图方面的应用已比较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内蒙古、山东、江西、四川等省区开展的32项1∶5万图幅的地质填图工作中,采用遥感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填图的质量,而且节省了填图的费用,每幅图的实际费用仅占常规方法所需费用的三分之二;在承德地区采用TM图像进行1∶2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中,除建立的遥感地层单元符合1∶25万区域地质填图单元技术要求外,在地质构造和矿产研究方面也有更多的发现,并且大大地缩短了周期、节省了经费。这必将为我国在本世纪内实施并完成200万平方公里1∶5万区域地质填图和全国范围的l∶25万区域地质填图项目起到重要作用。在地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遥感技术在我国已经从间接探测发展到了直接探测阶段,如在新疆准葛尔利用细分红外和多光谱扫描技术直接探测到了岩金矿的蚀变带,取得了利用遥感技术直接寻找金矿的重大进展。我国还利用短波红外成像光谱扫描仪在新疆进行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遥感直接探测试验。利用该遥感图像数据通过信息增强和提取,捕捉到了油气藏在地表的微渗漏所造成的烃异常,进而达到直接探测的目的。该项目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多次生产试验中得到了证实。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加快我国西部的开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干涉测量雷达技术已经在三峡大坝等大型工程的环境监测和油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