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物制剂技术》授课电子教案0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湖南省医药学校药物制剂技术教案教研组长签名:年月日教师签名:刘姣娥2007年9月3日班级06122班课时2日期9.3授课方式讲授课题(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药物制剂的发展与任务教学目的:1.掌握药物制剂的定义与常用术语的含义2.熟悉药物制成剂型的目的、药物剂型的分类3.了解药物制剂的发展和主要任务重点和难点:1.药物制剂技术的概念和常用术语2.药物制剂的分类方法和制成剂型的目的3.药物制剂的任务和发展概况教具:教学过程(思路、方法、内容和时间分配):引言学习新课程-药物制剂技术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一、药物制剂的定义与常用术语1.定义2.常用术语(1)药品(2)原料药(3)辅料(4)制剂(5)半成品(6)成品(7)新药(8)成药(9)剂量(10)常用量(11)极量(12)标示量(13)毒药(14)剧药(15)普通药(16)化学药(17)药品的负责期限(18)药品的有效期二、药物制剂的分类与制成剂型的目的(一)药物制剂的分类1.按形态分类2.按给药途径分类3.按制法分类(二)制成剂型的目的第二节药物制剂的发展与任务一、药物制剂的发展概况二、药物制剂的任务1.开发新剂型和新辅料2.整理与开发中药制剂3.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以提高药品的质量课后分析: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药物制剂的定义与常用术语的含义;熟悉药物制成剂型的目的、药物剂型的分类;熟悉中国药典与药品标准、药典的性质及组成;熟悉处方的定义和种类;熟悉GMP、GSP;了解药物制剂的发展简史和主要任务。第一节概述一、药物制剂的定义与常用术语药物制剂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等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它是药学类各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它与本专业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都有密切的联系,还密切联系临床的医疗实践而具有综合性,是药学工作中用得最直接和最广泛的学科。任何一种原料药都不能直接应用于防治疾病,必须将原料加工制成适合患者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注射剂等。1.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2.原料药是指用于生产各种制剂的有效成分和原料药物。3.辅料是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所用的附加剂和赋形剂。4.制剂是指根据药典和其他药品标准等收载的处方,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浓度和剂型的成品。5.半成品是指生产各类制剂过程中的中间品,还需进一步加工的物料。6.成品是指全部完成制备过程后的最终合格产品。7.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8.成药是指根据疗效确切和稳定性较大的成分制成适当剂型,冠以通俗名称,标明功效、用法用量,可经医生诊治后处方配给。9.剂量是指服用药物的数量,在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药物的作用一般来说服用剂量过小时,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当达到一定剂量后就能发挥作用,产生疗效,但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作用愈强,疗效愈高。如超过一定限度或服用量过大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甚至出现中毒现象或产生其他不良的副作用。此种关系如图1-1所示。10、常用量是指能产生疗效的常用治疗量。即规定成人一次与一日适宜服用的最低量与最高量。具体应用时,应根据病人体质、病理病情、性别、年龄、体重以及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此范围内酌情增减。11.极量是指药品服用后,能产生疗效又无危险的最大剂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不用,只有在抢救危重病人时才酌情考虑用之。极量中的一次量与一日量是指成人一次与一日的最高量。在一般情况下均不得超过,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超过时,应在处方上加“!!”标记,否则,药剂人员应拒绝调配。12.半数致死量简称为LD50,即在动物实验中经过一定时间的给药和观察,按统计学计算,其中有50%的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13.标示量是指在药品的标签上所列出的主药含量。14.毒药是指药理作用剧烈,极量与致死量非常接近,虽服用量甚微,一旦超过极量,即可引起死亡的药品。15.剧药是指药理作用剧烈,极量与致死量比较接近,一旦超过极量,能引起人体伤害,严重者可致患者死亡。16.普通药是指用药剂量较大,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差悬殊的一般药物。17.化学药(化疗药)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得的药品。18.药品的负责期限是指由生产单位和销售单位洽谈制定,以明确药品在贮藏、销售期间彼此应负的责任期限。19.药品的有效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保持药物有效质量的期限。从到达有效期的次日即表示药品过期。有效期的表示方法一般有:(1)标明有效期例如“有效期2005年4月”即指该批药品可使用到2005年4月30日止,5月1日起失效。(2)标明失效期例如“失效期2005年5月”即指可使用到2005年4月30日止,5月1日起失效。(3)标明有效期的绝对时间及批号例如,标明为“有效期二年”,批号为20040302,即指可使用到2006年3月1日。二、药物制剂的分类与制成剂型的目的(一)药物制剂的分类1.按形态分类分为液体制剂(如溶液剂、注射剂等)、固体剂型(如胶囊剂、片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等)和气体剂型(如气雾剂等)。一般制备方式比较接近。例如:液体制剂制备时需溶解、搅拌;固体制剂制备时需粉碎、混合;半固体制剂制备时需熔化或混匀。这种分类法对制备、贮藏和运输上有一定实际意义,但不能反映出制剂的内在特性和给药途径对剂型的要求。2.按给药途径分类分为口服给药的制剂(如散剂、片剂、丸剂、糖浆剂、胶囊剂等)、呼吸道给药的制剂(如吸入剂、气雾剂等)、经直肠给药的的制剂(如栓剂、灌肠剂等)、皮肤给药的制剂(如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剂、糊剂等)、粘膜给药的制剂(如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舌下片剂、口腔膜剂等)、注射给药的制剂(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和穴位注射等)。此种分类法与临床用药关系密切,能反映给药途径对于剂型制备的特殊要求,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3.按制法分类分为浸出制剂(如酊剂、流浸膏、浸膏等),无菌制剂是用无菌操作法或灭菌方法制备的制剂(如注射剂、滴眼剂等)。此种分类方法较少使用。4.按分散系统分类分为真溶液类剂型(如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胶体熔液类剂型(如胶浆剂、凝胶剂和涂膜剂等)、乳浊液类剂型(如乳剂、部分搽剂、静脉乳剂等)、混悬液类剂型(如洗剂、混悬剂等)、微粒类剂型(如脂质体、微囊等)、气体分散类型(如气雾剂)和固体分散类型(如片剂、丸剂等)。此种分类方法便于进行药理稳定性和制备工艺研究,但不能反映给药途径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上述分类方法各有优点与缺点,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综合分类法。(二)制成剂型的目的虽然制剂中药物本身的疗效无疑是主要的,但剂型对疗效的发挥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因为剂型不同能调节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快慢、强度,维持时间会有差异,甚至可能改变某些药物的作用,还会涉及到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所以制成剂型的目的:1.适应临床防病治病的需要病有缓急、症有表里,须因病施治,对症下药。因此,各类药物剂型要能满足临床防病治病的需要。如慢性病患者,需药效缓和、持久,宜用丸剂、片剂、缓释和控释等长效制剂;而急症患者,要求药效迅速,常选速效剂型如注射剂、口服液、气雾剂、舌下片等;腔道疾患可选用栓剂等;皮肤粘膜疾患一般可用软膏剂、洗剂、涂膜剂、搽剂等。2.适应药物本身的性质的要求一般来说,药物成分易被胃肠道破坏,如促皮质激素、胰岛素等不宜设计制成口服剂型,可制成腔道给药或注射剂。对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散剂。药物之间易产生沉淀等配伍变化的处方也不宜制成口服液或注射剂等剂型。在水中难溶或不稳定的药物及含挥发油或有特臭味的药物不宜制成口服液。3.便于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有很多药物,特别是中药材,不加工制成适宜的剂型,会因体积大、携带不便,而影响运输、贮藏和应用。若将中药材经加工制成各种剂型,如浸膏剂、颗粒剂、片剂、口服液、丸剂等,既可以减小体积,增加疗效,便于服用和贮藏,同时也可以通过制剂手段调节药物的色、香、味来改善儿童、老年人、体弱患者等服用的困难。4.便于提高一些药物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有些药物是可以通过变化加工的方法或改变剂型来提高药物的疗效与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经微粉化后,可增加表面积而增加吸收速度和吸收量,提高疗效,如气雾剂、色甘酸二钠就是将药物高度粉碎后吸入用。又如磺胺嘧啶的混悬液用两种微粒制备,一种为粗粉(φ70~80μm),另一种为微粉(φ1~3μm)制成混悬液,口服后,后者血药浓度高峰提前2h出现,吸收量要较前者多20%,将有些药物的丸剂、片剂改制成胶囊剂,可加快释放,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其利用度。总的来说,药物与剂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药物是起主导作用而剂型对发挥药效又起保证作用,剂型是药物应用的基本形式。第二节药物制剂的发展与任务一、药物制剂的发展概況(一)药物制剂的历史祖国医药学历史悠久,内容极为丰富,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应用药剂起源很早。古书中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述。说明神农时代的劳动人民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就发现了药材,最初人们是将新鲜的动植物捣碎后再作药用。随后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和便于服用,才将药材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演变过程。我国远在夏禹时代(公元前2140年)人们已逐渐发现了酿酒法和酒的作用,此后就将药物制成药酒治病。从酿酒过程中发现了曲,公元前5077年已知用曲治胃病,至今在临床和民间仍广为应用。汤剂是我国最早使用的中药剂型,在商代(公元前1766年)已有使用。我国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医药学经验,其中就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剂型。东汉张仲景(142~219年)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收载栓剂、洗剂、軟膏剂、糖浆剂、脏器制剂等十余种剂型。晋代葛洪(公元281~341年)的《肘后备急方》中收载了铅硬膏、干浸膏、蜡丸、浓缩丸、锭、条剂、尿道栓剂等,并将成药、防疫药剂及兽医药剂列为专章论述。唐代孙思邈(公元581~683年)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医药书籍中都收载了各科应用的方剂和各种制剂的内容。宋代已有大规模的成方制剂生产,并出现了官办药厂及我国最早的国家制剂规范。明代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编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的用药经验,收载了各类药物剂型近40种,收载药物1892种。上述充分说明我国古代药物制剂的制造较早,剂型众多,制药技术也富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不仅丰富了祖国医药内容,而且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近百年间,由于西洋医药的传入,对我国近代药剂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等的生产和应用等。现代药物制剂是在传统制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已有150年的历史。1843年出现了模印片,1847年发明的硬胶囊,1862年有了加压包装的概念,1876年出现了压制片,1886年发明了安瓿等。注射剂、片剂、气雾剂、胶囊剂等近代剂型的相继出现,标志着药物制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847年德国药师莫尔总结了以往和当时的药剂学成果,出版了第一本药剂学教科书《药剂工艺学》,这意味着药剂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医药卫生的方针和政策,促进了药学事业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召开了全国制药工作会议,确定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与发展我国医药生产事业。50多年来,我国医药事业飞速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和制药工业体系。1983年有人将现代药物制剂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四个时代:第一代药物制剂包括片剂、注射剂、胶囊剂、气雾剂等。这一时期主要是从体外试验控制制剂的质量;第二代药物制剂为口服缓释制剂和长效制剂,这时开始注意疗效与体内药物浓度的关系,即定量给药问题,本类制剂的特点是不需频繁给药,能在体内较长时间内维持药物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