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1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交通系统则是其循环系统。2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方式配备的完善程度与城市的规模、经济、政治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3交通对城市规模影响很大,它既是发展的因素也是制约的因素,特别是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方便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城市人口的规模。4城市交通对城市布局有重要影响,城市的交通走廊一般也是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走廊。(2)城镇的概念?镇和城市是城镇型居民点,统称城镇。实际上,世界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城镇的定义标准。但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具体地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集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般还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以及相对于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3)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人口、产业、功能(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4)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影响。1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反应。2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3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4工业化使城市布局产生变化;5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5)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如何处理交通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1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必须作为一个规划整体来考虑。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2土地的开发利用及交通的建设都要符合生态和景观的要求;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3生态先行原则;要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4规划先行原则;先规划后开发建设;5立体开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6整体原则;二者的协调规划要考虑城市土地的整体利用,维护和保障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公众利益(6)城市发展的动力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发展动力: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城市发展的动力:规模效应(聚集效应)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的发展规模效应(聚集效应)需求城市问题城市发展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生态环境城市不应千城一面,一座城市就应是“一座”城市。。。。。。。。。。。。。。。。。。。。。。。。。。。。。。。。。。。。。。。。。。。。。。。。。。。。。。。。。。。。。。。。。。。。。。。。。。。。。。(7)交通运输工具与城市规模的关系?城市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交通的发展水平,而交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形态。。。。。。。。。。。。。。。。。。。。。。。。。。。。。。。。。。。。。。。。。。。。。。。。。。。。。。。。。。。。(8)城市化(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9)城市化水平的概念城镇化水平指的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0)中国目前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p141与同时期国家相比发展慢;2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不平衡(11)人口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口预测工作是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又是规划中各项具体技术指标与城市合理布局的前提和依据。存在的问题:1指导思想出现偏差。2相关概念混淆不清。3数据来源不一致,导致数据不准确。4人口分析工作欠缺。5预测方法使用不当。(12)城镇规模控制的问题1)从产业需求的角度。根据城市的性质、职能的特点预测城市生产性用地和非生产性用地;2)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在经济的转型时期,要实现“范式的转换”由规模控制向制度建设转变;3)市场的角度。由于市场力量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对城市规模预测的一个可取的方法是确定一个规模目标域,按市场变化不断调整规划与建设的目标,解决未来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总之,在城市规模的确定中市场的因素越来越重要。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城市发展的政策要求促进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市规模的控制十分必要。城市规划是政府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在人口规模越来越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分析和掌握影响城市用地规模的因素,政府才能运用自身的资源,实现对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的水平阶段时,通过城市用地规模实现对城市规模的调控将会更加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4)从人口规模控制及用地规模控制方面进行控制一直以来,我国的土地调控政策需要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对用地进行审批管理,其核心是想通过人口规模的控制,引导城市化的过程和城市的有序发展。传统方法认为,人口规模与城市用地规模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城市人口规模决定城市用地规模。(13)田园城市思想由英国人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主要观点有: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反磁性),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同一机构(消灭土地投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提出了一个“田园城市”的图解方案;于1902年出版了《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14)卫星城理论及其对交通的影响?1)主要观点是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用以疏散和缓解大城市人口、交通和工业等压力,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并与主城相连。卫星城经历了由开始的“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的发展过程,其规模逐渐由小到大,对主城的依赖也日趋减小。2)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卫星城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居住空间吸引大城市居民向卫星城流动,缓解了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有利于减少城市交通人流量,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另一方面,卫星城与大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了交通的发展。(自己找一下)(15)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特点1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但过于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视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但其对于局部地解决城市中一些矛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敢于向一些学院派的的理论、成就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2马丘比丘宪章:在雅典宪章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城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问题。(16)有机疏散(含义、思想)(1)沙里宁在他1942年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2)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机体。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动态的。沙里宁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3)沙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的,或者说,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他全面地考察了中世界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分析了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对现代城市出现的衰败的原因进行了揭示,从而提出了治理现代城市的衰败、促进其发展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改建,这种改建应当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因此,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确功能的集中点”。在这样的意义上,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便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17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ND)、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开发(TOD)对交通的作用?TND(1)小学不再位于邻里的中心,而位于邻里的边缘可以为几个邻里共享,从而可以减轻单个邻里学龄人口数量波动对学校造成的冲击此外,布局于中心的小学的运动场会阻碍步行交通的可进入性(2)不再强调由小学的合理规模来确定邻里的规模,而是强调步行尺度在决定邻里规模方面的重要性,认为邻里的最理想半径为400m,相当于悠闲地走5分钟距离。(3)布置在邻里中心的公共设施大规模减少,更多的公共设施布置在邻里的边缘,作为区域性公共设施(4)繁忙的交通路口不再布置商店,而是布置大容量的停车场,而且停车场往往与公共广场结合,并与主要的街道相连,从而方便购物者由小汽车交通向步行交通的转换(5)强调建立步行以及公交友好的交通模式,努力实现步行交通与小汽车交通、公共交通分享城市空间的平等性,内部交通不再采用环绕式的有利于小汽车的交通组织模式,而是采用棋盘式街道网络与邻里四周道路相接,来分散交通流,街道网络把邻里分成许多小尺度的街块,从而创造出许多宜人的步行尺度的空间环境,公共交通车站深入邻里内部,使得居民能够以较小的步行距离到达公交车站(6)设计了许多的巷道,通过在巷道路边停车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要(7)在邻里沿快速干道一边布置一些办公与商务建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居住、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各种活动的平衡TOD1、组织紧凑的有公交支持的开发2、将商业、住宅、办公楼、公园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的范围内3、建造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将居民区各建筑连接起来4、混合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5、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6、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7、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TOD定义及内涵TOD即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都力图提高步行交通、公共交通在居民出行中的利用,并采用土地混合利用和多样化建筑设计取代单调的土地利用。(18)城市规划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1合理进行城市功能布局随着人们对空间概念和规划理念的不断深化,对城市功能分区有新的认识。因此,进行功能分区布局时应加入以人为本元素。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进行城市用地功能布局是规划工作者们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例如“污染工业不能布置在饮用水取水点附近;交通干道不宜穿越居住区”等相关规范就是从居民的安全需要出发而制定的。2把握适当的空间尺度“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内涵强调的是人性尺度的规划设计。因此,城市规划必须要创造宜人的活动空间,让人们觉得空间宽广,住得舒适,而不是把人们禁锢在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路网隔离带之中,只见物而不见人,从而缺乏空间感,缺乏对人的基本需要。例如,城市道路的宽度、建筑物的体量等都应参考自然人的身体尺度来加以确定,才会让居民觉得方便、舒适,才有可能形成宜人的视觉景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