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昌邑市潍河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方案2011-01-1310:11:59作者:赵锋齐乃源曾伟来源:北京北林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院浏览次数:0网友评论0条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自然化倾向已成为一种潮流。但是,人们对于什么是自然,如何设计才能够自然这类问题的回答却不同。由于认识的不同,导致目前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流行······摘要:滨河公园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经常遇到的设计类型,但在这类设计中,如何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形态景观,并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实例,对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风景园林;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滨河公园设计潍河,古称潍水,位于山东省东部,源于莒县,经诸城、高密、寒亭、昌邑诸市县后,北入莱州湾,是一条养育了沿河百姓的河流。在山东省昌邑市城区内,潍河依城东而过所形成的潍河滨河公园总面积约300hm2。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就昌邑市而言,潍河作为与城市相依相伴的河流,其总体环境的好坏,已开始对昌邑市城区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保护建设好潍河的生态环境,将会对昌邑市整体的良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了潍河滨河公园方案的设计工作。1方案设计过程中对若干问题的思考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自然化倾向已成为一种潮流。但是,人们对于什么是自然,如何设计才能够自然这类问题的回答却不同。由于认识的不同,导致目前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流行着一种以虚假的外貌来显示“自然化”的设计倾向,在这类设计中,设计者往往表面上高举“自然”、“生态”的旗帜,实际上却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地面以下使用大量的隔离性设计,而地面以上则尽量模仿自然界,呈现出一种“林木繁茂”的虚假“景象”。这类设计最大的问题在于表面看似自然,但却是一个与自然完全脱节的盆景,它只是满足了一时的欣赏要求,但从长远看,却不能真正改善环境,甚至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这类设计在实施时会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如何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是设计师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山东省昌邑市潍河滨河公园(以下简称滨河公园)方案的设计中,我们力求以一种尊重自然的设计方式,还自然以真实面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以下问题作出思考和把握。1.1对现状的把握在本项目中,对现状的把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河床的把握。滨河公园的设计,与河床的治理是分不开的,从某种角度来看,河床治理甚至是滨河公园设计的前提,因此,要想设计出自然形态的滨河公园,必须首先设计出自然形态的河床。而深入了解河床是一切设计的前提。河床,也叫“河槽”,是河谷中被水流淹没的部分,是河流输水的槽状凹地。靠近或穿越城市的河床,具有排洪、蓄洪等重要功能。由于它关系到城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因此,在设计中必须保证其通畅。然而,这种满足通畅的要求并不意味着必须将河床取直、硬化,而是能够通过与景观有机结合,使之既满足防洪功能,又形态自然。由于大自然自身对于河床的形成,特别是水、岸交界区域的形成,有一定调节作用,因此,我们在这里应该尊重大自然这种调节的结果,在自然形态河床的设计中,控制这部分区域,使其形成自然状态,而不是去人为地塑造自然形状。第二,对现状植物的把握。随着季节性水位变化而在河床中形成的大量滩地,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类型。在这类湿地中存在丰富的水生、湿生植物资源。这些植物,不但减弱了河水对河岸的冲刷,而且为相关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同时这些植物本身形成了良好的自然景观。因此,在设计中,必须对这些植物资源加以有效的保护与利用。1.2对设计原则的把握确定设计原则是着手进行设计的前提,更是形成设计方案特征的保证。因此,在滨河公园的设计中,强调把握正确的设计原则,并以此为指导进行设计工作。这些原则的重点内容包括:第一,必须以形成真实的自然为准则,这是保证该滨河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对设计范围内水岸交界区域、湿地植物群落等相关要素加以充分的调研、分析并进行有效的保护。第二,应科学地对待河流的防洪问题,充分利用自然界自身的调节能力,将泄洪、滞洪对河床的要求与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滨河公园自然形态的基底。第三,深入、全面了解各类现状,对现有的林木以务实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加以保护与利用,避免在设计中发生大规模改造地貌和破坏植被的情况。1.3对设计风格的把握风格是特征的表现,一个设计作品若要形成自身的特征,就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设计风格是建立在对项目地域现状的了解以及对相关文化品位的把握基础之上的,就滨河公园设计而言,朴实简洁,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外貌,以及亲切、含蓄的人文空间是其风格的具体体现。1.4对重要节点的把握节点是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节点设计,是对总体设计思想的深化和对空间特征塑造的具体体现,因此,节点设计的成败,往往对一个设计作品整体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项目的节点设计中,如何使“还自然真面目”这一设计目标与景观空间的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是设计的关键。1.5对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把握风景园林的设计,虽然有很深的艺术内涵,但与一般的艺术作品不同,同时还有很强的使用功能,因此,设计中必须在考虑艺术效果的同时,从安全、合理、经济等多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这种使用功能的要求。而对这种要求的综合衡量,就体现在对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理解与把握上。2方案设计通过上述思考,可以看出,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应建立在对自然的尊重基础之上,而且这种尊重是真实而不是虚假的。正是基于以上这一认识,完成了滨河公园的设计。方案设计过程分为3个阶段。2.1第一阶段:对现状的调查与理解在设计的初期,以对现场进行充分调查及在调查基础上的分析与理解为主要工作。从风景园林设计的角度,滨河公园的用地分为河道、滩地和河堤3部分,其中,河道基本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状态,未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改造;而滩地上则生长着丰富的植物,这是本项目现状资源的核心(图1)。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是形成设计特色的关键。2.2第二阶段:资料的综合分析与整理在这一阶段中,通过整理与分析所收集到的全部基础资料,明确设计范围内各个区域的划分与重点区域的设置。将公园分成4个部分,第一是水体,主要包括河道及深入滩地的水系;第二是水岸交界区域,这是一个最为敏感、也是最为脆弱的区域;第三是滞洪区,这部分区域以自然地形、水溪为常态,但汛期则可担负容纳部分洪水的作用;第四是游览区,是人们通常休闲、活动的区域。在这4个部分中,前3部分以尊重自然为主,不过多进行人工干预,也应尽可能避免人们的大量进入,而第4部分,也就是游览区,才是可进行适量人为设计的区域(图2)2.3第三阶段:方案的析出最终的设计方案便是基于前两个阶段的调查、分析和整理。其中地形设计、种植设计以及局部节点的设计是决定最终设计方案成败与否的关键(图3)。图3设计方案总平面(部分)2.3.1地形设计地形设计是根据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结合场地的自然外貌特点、平面功能布局与施工技术条件,在研究各个场地与设施之间的高程关系的基础上塑造形成空间。地形设计要求充分利用现状、减少土方量,并因地制宜地与广场、构筑物以及道路结合,同时合理地组织地面排水、方便地下管线的敷设,并解决好场地内外的高程衔接。[2]潍河滨河公园的地形设计基本保留原地形,仅在与城市紧密相连的新潍河大桥两侧对地形进行局部的调整,主要包括水岸线以及内部河滩地两大部分的地形设计。水岸线:保持水岸交接部分湿地浅滩的完整性,对其不进行调整,这是保留原有丰富植物资源,特别是保持原有自然状态湿地植物景观的前提。内部河滩地:把原有局部地形比较低洼平坦的农田进行贯通和整合,在河堤与湿地浅滩之间开辟出比较完整的大水面,改变原有地形过于单调、平坦的不足,并通过在水际种植大量的湿生、水生植物,进一步突出潍河沿岸的湿地植物景观,同时新开辟出来的水域在汛期还能起到防洪滞洪的积极作用。2.3.2种植设计种植设计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及地被植物来创造景观的设计手法,它要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并与园林中的其他元素,如建筑、水体、广场等,共同构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1]在本项目中,规划设计用地范围内有大量的杨树林和果园,特别是在水岸交接处保留了大面积的湿地,现状植被条件良好,为进一步创造优美的滨河植物景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确定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乡土树种为主,充分利用潍河两岸原有植被条件良好的优势,适当增加一些观赏植物,重点突出自然状态的湿地植物景观。河滩地部分:保留现有的大片杨树林,作为整个潍河滨河公园的基调树种,仅对其边缘稍加修整,在林缘下层增加一些灌木和地被植物。保留和补充现有的果园,周边种植同属的观赏类植物,如樱花、碧桃等,弥补原有果园景观上的不足。根据不同地段的现状特点沿主环路分布各专类园,如碧桃园、丁香园、海棠园、琼花园等,形成不同的季相变化,丰富水岸线内侧植物景观。主要选用毛白杨、钻天杨、枫杨、圆柏、垂柳、连翘、迎春、海棠、白三叶、紫花地丁等植物。浅滩及浅水区:保留原有湿地,在新开辟的水域沿水岸及浅水区种植一些观赏效果好的湿生、水生植物,主要选用芦苇、荇菜、香蒲、黄花鸢尾、千屈菜、荷花、睡莲等。2.3.3主要节点的设计公园中的主要节点在整个规划设计中以“点”的形式存在,这些被道路系统“串联”起来的点往往是整个公园的“亮点”所在,对于塑造公园整体形象以及满足公园各种使用功能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主要对潍河滨河公园的入口区、高架观景桥以及湿地木栈道3个重要节点加以简单介绍:(1)入口区公园的主入口紧邻城市道路。整个入口区从城市道路一直向东延伸至水边的临水平台,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小广场共同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入口处城市道路的高程为13.7m,而水面的常水位为7.5m,两处的高差为6.2m,因此这些小广场就结合两侧地形的改造,分别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相邻两个广场的高差在1m~1.5m不等,从高至低层层迭落,实现由城市道路到自然水面的过渡,使入口区成为连接城市道路和水系的纽带。(2)高架观景桥潍河西岸现存3个埋藏在河堤内的军事设施,短期内无法拆除。军事设施的顶面与堤顶路平齐,成为堤顶路的一部分。堤顶路与河堤内部地面之间有4.5m的高差,设计中利用这3个军事设施,将军事设施顶面作为堤顶路上的小广场,从这3个节点向东延伸出3条与堤顶路高程一致的观景桥。观景桥以钢材和木材为主要材料,为不影响潍河汛期行洪的需要,将其下部架空,使桥面位于汛期最高水位以上,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观景桥,免遭洪水的破坏,同时也使其显得更加通透、轻盈,并结合两侧的绿化,将整个观景桥融入到周围的绿色环境之中,成为一条穿行于绿树丛中的空中观景走廊(图4)。图4保证蓄洪要求的构筑物设计(3)湿地木栈道湿地是潍河滨河公园最为突出的植物景观特色,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环境,湿地内部不便于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为了兼顾观赏与保护的需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中仅在湿地边缘设置底部架空的木栈道,局部开辟小型的临水平台。为了不破坏湿地原有的景观环境,构筑物依然体现以自然为主体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了游人观赏湿地植物景观的需要,同时也尽量减小了游赏活动对湿地环境的不良影响和破坏(图5、6)。图5以自然为主体的设计图6以保护湿地资源为目的的设计从最终的方案成果中可以看到,本设计所追求的,是建立一个在真实自然基础之上的滨河公园,是要为这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为市民提供一个自然的户外休闲空间。而这些追求,在方案阶段已经实现了,目前,本项目正处于实施阶段,还将面临新的挑战。参考文献:[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2]姚宏韬.场地设计[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赵锋/1963年生/男/上海人/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助理,规划设计一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北京100083)齐乃源/1963年生/男/山东人/昌邑市规划局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昌邑261300)曾伟/1977年生/男/湖南人/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