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敕勒川”文化专题讲座(2013年10月5日)王德恭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印顺大师、各位高僧大德、各位父老乡亲、朋友们:在这秋高气爽、普天同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的美好时节,由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协会和土右旗国恩禅寺共同举办的“2013敕勒川宗教慈善周”系列活动已拉开序幕。尤其是“恭迎恭奉本焕长老真身舍利、盛世安和·护国息灾祈福大典”昨天在我们土右旗国恩禅寺隆重举行,本焕长老坐下嗣法传灯印顺等诸大弟子齐聚阴山古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宾主尽东南高僧,北地大德,盛况空前,此为佛教界不朽之盛事,莫大之功德也!敕勒川北依青山,南临黄河,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自古为佛教圣地。而本焕长老是一位深受海内外佛教界尊崇的佛门泰斗、一代宗师、爱国宗教领袖。本焕长老,于2012年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世寿一百零六岁。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贾庆林,原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泰国总理英拉等周边友好国家政要发唁电以示哀悼。本焕长老真身舍利法身驾临敕勒川,安奉于国恩禅寺,共沐佛恩,同沾法喜,是敕勒川人民的无上荣耀,亦是我内蒙古万民之福也!2本焕长老是禅宗临济正宗第44世传法宗师,也是土右旗国恩禅寺的开山法主。我们包头人、国恩禅寺印杰大和尚,在本焕长老座下披剃,是禅宗临济正宗第45世法脉传人。佛缘所至,使我们土右旗有了永久供奉本焕长老真身舍利的机缘和福分。从此,中国禅宗在敕勒川扎根了,这意味着国恩禅寺将成为内蒙古地区第一座禅宗祖庭,这是内蒙古佛教发展史上的创举,更是中国佛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旷世盛举!禅门有诗“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我们期待国恩禅寺在印杰大和尚的主持下能够传承临济宗风,不断发扬光大大。为此,我们土右旗人要了解本焕长老,认识本焕长老,弘扬本焕长老爱国、爱教的高尚情操。本焕长老,22岁在湖北新州报恩寺出家,大师一生抄录的佛经和佛偈不计其数。39岁时,在五台山,刺指、舌之血为墨,书写《楞严经》10卷、《地藏经》3卷以及《金刚经》、《普贤行愿品》和《文殊师法王子经》等20余卷,共10余万字。本焕长老持法84载,布道20余国,皈依弟子200余万,法嗣近千人,妙道弘法,华开天下。本焕长老,前半生,志在苦行,参研经、律、论教理教义,坐禅,闭关、跪拜五台、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弘法度生、领众守戒,遵循百丈清规,继承禅门宗风,倡导人间佛教,尊称佛门泰斗。在後半生奔走中外,行化四方,广结善缘,披心沥胆,建寺安僧,数十馀年来,连续光复别传寺、光孝寺、弘法寺、报恩寺、正觉寺、莲开寺、大雄寺等七座寺院,德业巍巍,堪称佛门巨匠。本焕长老重视将中国3佛教文化传播海外信徒,曾用十余年时间访问欧美和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本焕长老,不仅是出世的高僧,而且还是人世的菩萨。一生都在弘化四方、慈悲济世、广结善缘。他对弟子们说:“从政的妙诀是民所好之,好之;民所恶之,恶之。我们佛教弘扬佛法,也应有此契理契机的方便;因机教化,皆令得益,随分受用”。本焕老和尚勉励大众爱国、爱教、尊纪守法,提高情神境界,抵制内外腐蚀。树立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操。使身、口、意三业,俱臻妙善。搞好本职,为祖国多作贡献。土右旗国恩禅寺原名朝阳洞,始建于乾隆二年。然则朝阳百载,生灭变异,天灾人祸,庄严梵刹,化作瓦烁之堆。因缘时至2006年,印杰法师返乡出任国恩禅寺住持。2007年,国恩禅寺正式揭匾。国恩禅寺在包头市委、市政府,土右旗旗委、旗政府和内蒙古佛教协会的领导下,坚持爱国爱教,发扬“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之光荣传统,引导广大信众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显密兼容、禅风普扇,开山弘法5年以来,民心凝聚、功德昭然,为土默特右旗乃至包头市和内蒙古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道德提升和宗教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焕长老生前亲笔题字,将国恩禅寺誉为“塞北无双福地,蒙西第一丛林”,国恩禅寺成为内蒙古地区唯一的禅门临济宗正统传承道场,实为实至而名归。此次国恩禅寺主办的祈福大典,是向祖国母亲六十四岁华诞的庄严献礼,是对内蒙古2400多万人民的祈福感恩,是对敕勒川福地的祥和祝愿,知恩图报,护国安民,我们深信,在本焕长老4真身舍利的护持下,在诸位高僧大德的庇佑下,在各界仁者的真心祈祷下,我中华民族必将国运昌隆、风调雨顺;内蒙古必将物阜民丰、福寿康宁!最近佛坛传有佳音:今年7月,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联合宗教会,由200多位宗教领袖共同参与的国际圆桌会议投票决定:佛教获得“全球最佳宗教世界奖”,佛教赢得世界宗教的荣誉称号,是因为在过去的历史中,世界上没有一场战争是以佛教名义进行的,佛教真正践行了佛所倡导的宗教精神。所以,我相信土右旗“敕勒川宗教慈善周”系列活动,会办成维护宗教和顺,促进民族团结,感恩中华、和谐世界,祈福内蒙古、祥和敕勒川的盛会。下面就敕勒川的历史文化和大家共同学习、请教。一、敕勒川文化的内涵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全区有2470多万人口。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55个民族。主体民族蒙古族44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18﹪。全区分设9个辖地级市、3个盟,共12个盟市;其下又辖12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共81个旗县。拥有奇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5土默特右旗,位于包头市的东南部,南临黄河,北靠阴山,地处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金三角”腹地,土默川平原中部。东西长74.1公里,南北宽67.5公里。东距呼和浩特市区102公里,西距包头市区45公里,京、包铁路,110国道东西横穿境内。全旗总面积2601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5.3万人。有蒙古、汉、回、满、苗、壮、朝鲜、达斡尔、白、黎等10多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地区,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美丽富饶的好地方。大家都熟悉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北魏时期生活在塞外阴山下的敕勒族广为传唱的《敕勒歌》,被宋人郭茂倩辑入他的《乐府诗集》,由此,成为中国的著名诗篇,几乎家喻户晓。自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我们到南方考察,还是内地的同仁来内蒙古传经送宝,交谈中大都谈到这首民歌,可见这首民歌在国内的知名度之高。但是,敕勒川的地域、范围、内涵等问题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模糊的。外地的朋友更是不太了解。近几年,有关“敕勒川”文化的学术争鸣多了起来,研究“敕勒川”的民间社团组织多了起来,这是好现象。我们出生在敕勒川,出于对家乡这片热土的热爱,我们在伏来旺主席的倡导下,成立了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就是要把敕勒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整理,打造一个地区文化品牌,让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发挥现实的作用,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建设做点贡献。6敕勒川地处塞外草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这里流过,古往今来是草原和中原的结合部,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融汇处。远在70万年前,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区就诞生了著名的大窑文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敕勒川地区文化遗址星罗棋布。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统一,敕勒川先后有荤粥、危方、鬼方、楼烦、林胡、匈奴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与中原地区有广泛的交往。赵、秦曾在这里修筑长城并设置过云中、雁门、代郡、九原、朔方等政权机构。进入夏、商、周时期,敕勒川地区的和等民族处在氏族部落或军事联盟社会发展阶段,与中原地区既有冲突,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往。战国时期的敕勒川地区生活着的民族。此期,诸侯争霸,先有秦昭王破林胡、楼烦,后有赵武灵王进驻阴山,修筑长城,设置等地方政权机构。战国末年,匈奴民族崛起,建立了蒙古高原第一个游牧大国并创造了草原民族的青铜文明。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人的侵扰,派蒙恬修建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修长城,沿黄河设四十四个县,掌握了这一地区的控制权。秦末中原社会动荡,匈奴借机重返敕勒川。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武帝穷兵黩武,匈奴人退至漠北。汉朝在敕勒川地区设置了云中郡等机构。这一时期,又出现了“胡汉和亲”之举。敕勒川地区出现的“单于和亲”瓦当和多处昭君墓是历史的见证。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鲜卑民族,建都盛乐,移7师平城,进而逐鹿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敕勒川被鲜卑统治者视为大后方,大部分帝王及后妃葬在这里。著名的北魏六镇对中国北方的民族格局和文化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鲜卑民族已经融入中原,北方民族中代之而起的是柔然、突厥、回纥民族。隋唐王朝采取了军事压制和怀柔安抚并用的政策,双方既有激烈的军事冲突,也有和睦友好的往来。辽金时代,随着契丹、女真民族的强盛,草原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东移,敕勒川的战略地位有所降低,但围绕着河套和阴山的控制权,辽金政权与西夏之间屡屡发生军事冲突,此期,现在巴彦淖尔乌梁素海以东属辽金,以西属西夏。13世纪初,蒙古民族兴起,原来为金朝守护边墙的汪古部归附成吉思汗,并与黄金家族世代联姻,成为元代阴山两麓的统治家族。明朝建立后,前期一度控制了敕勒川地区,曾经修建了大量防御性的城池,但由于经济和军事力量无法支撑,随后撤离,敕勒川再度成为蒙古民族的游牧地。16世纪中后期,土默特领主阿勒坦汗在敕勒川建立了政治、经济、军事统治中心,此后的蒙古文史书将该地区称为“土默川”。阿勒坦汗所推行的明蒙和平互市、修建城市、开发农业、引进佛教等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社会发展,而且对整个蒙古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敕勒川地区的战略地位,建绥远城、设绥远城将军以掌控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同时极力倡导佛教信仰,广建寺庙。由于“移民潮”的出现,至清末敕勒川农业经济已成为主导8产业。归绥、包头、托克托、萨拉齐成为塞外重要商埠,与此同时,晋、陕、冀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西口文化”逐步形成。近现代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凌辱和掠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环境下,敕勒川地区经济社会衰落,民众饱受兵匪之患,生存条件恶化。在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浪潮中,土默川成为塞外的革命中心之一,涌现出了以乌兰夫为代表的第一批蒙古族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与国民党反动派、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多松年、李裕智、贾力更等一批革命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新中国的诞生、为第一个民族自治区的创立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包头成为中国北方的重点工业基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构成的“金三角”,不仅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地处河套的巴彦淖尔市也奋起直追,敕勒川地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敕勒川地区久远的历史,演绎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深厚的,值得我们挖掘、研究。二、敕勒川文化的基本特征我个人认为敕勒川文化大体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敕勒川文化属地域性文化。“敕勒”是蒙古高原上一个古老的民族,而敕勒川是一个地域概念。敕勒族,在战国、秦汉时期称为“丁零”,居住在贝加尔湖一带,三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迁往漠南9地区改称“铁勒”、“赤勒”、“敕勒”,又因其“乘高车、逐水草”被称为“高车”。这个民族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数十万敕勒人在开创漠南一带畜牧业的过程中,以其优美的《敕勒歌》真实地反映了敕勒川那个时期令人振奋的自然人文景观。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结束了“五胡十六国”120年的战乱,统一了北方,维持了148年统治,自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使经济社会得到一定发展,并创造了文化发展的条件。北魏解体后分为东魏和西魏。后东魏丞相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为帝,史称北齐。西魏也被宇文氏取缔,立国北周。《敕勒歌》最初由东魏大丞相高欢命其大将军斛律金在宴会上咏唱而留记史册,此歌成书于北齐,而歌的产生应在北魏时期敕勒族的民众之中。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北齐的《魏书》和唐代的《北史》都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