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经济史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生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奥正高考历史复习资料1中国古代主要历史要籍《史记》(汉·司马迁):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专题:中国古代经济史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三个起源地之一,独立起源,自成体系。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四个:西亚、非洲、中南美洲和东亚。东亚的起源中心主要是中国。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中国农业起源特征特点(1)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2)中国古代农业并形成了以种植业为核心、农牧采猎并存的结构。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基础。(二)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原始社会石器、骨器、钻孔技术、钻木取火2、奴隶社会商周(木、石、骨和蚌以及少量青铜器)、西周晚期(铁器)、春秋(石器铁农具开始出现)3、封建社会(1)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更为广泛,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2)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3)西汉:铁器铁农具想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耦犁。(4)三国:曹魏马钧改进翻车。(5)唐朝:曲辕犁和筒车。4、生产工具的演进(1)材质方面:石、木、骨、蚌——青铜、铁器(2)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3)牵引力:人——牲畜(三)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演变1、刀耕火种阶段原始农业阶段人们使用木石工具,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实行撂荒耕作制。2、“耒耜”阶段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精耕细作传统农业阶段奥正高考历史复习资料2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1)铁犁牛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曲辕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西汉的耦犁和耧车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牛也得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的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意义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它使古代人们有能力耕种更多的土地,能提高土地的产量。(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垄作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时期,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技术(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技术。沿用这种耕作技术。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麦稻轮作的一年两熟,闽江和珠江流域,形成一年三熟。极大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3)灌溉水平提高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灌溉工具(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翻车曹魏时期,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筒车、高转筒车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时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时期主要工程春秋战国楚国修芍陂、秦国开凿都江堰、郑国渠秦开凿灵渠两汉开凿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大规模治理黄河魏晋曹魏在北方兴修水利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大修水利工程,仅江南就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北宋王安石变法颁布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水利工程(4)农作物的推广、引进①商周:五谷(稻、黍、稷、麦、菽)②两汉:麦稻种植推广,北方主要是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③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推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④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茼蒿开始引种。奥正高考历史复习资料3⑤明清:明代国外引进农产品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代前期,棉花、茶叶、烟草、甘蔗、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的形成的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确立。2、基本概况小农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3、小农经济的优势与劣势(1)优势自耕农除了盐铁之外,农民一般不需外求,因此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2)劣势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4、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对比商周时期的劳动者,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了很大的改善,具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时刻面临贫困、破产的威胁。5、封建政府对小农经济的扶植(1)原因:稳定小农经济关系着封建政权的安危。(2)措施:调整生产关系;限制工商业发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及优质农作物等。6、小农经济的影响(1)积极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小农经济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封建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基础。(2)消极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7、破产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8、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A.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称,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目的不是市场为交换,而是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本身的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B.自然经济特征①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③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C.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在中国二者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二者出现交集。奥正高考历史复习资料4(五)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2、形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种植业结构形成南稻北粟。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精耕细作:铁犁牛耕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土地公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夏商西周时期)(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2)土地层层分封。(3)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4)井田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3、井田制瓦解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直接原因)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2)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3)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4、井田制瓦解的标志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标志着井田制瓦解,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三)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周王室的衰微,兼并战争频繁。(2)形成: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2、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国有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自耕农土地私有制3、土地兼并(1)含义贵族官僚地主合法、非法地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2)实质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3)影响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②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③自耕农破产成为佃农,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日趋普遍化。4、历朝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历朝政府采都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增加政府收入。(1)均田制①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了社会动荡不安。②实施: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③发展:隋至唐初,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均田制的具体内容略有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④取消:唐代中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政府控制的可分配土地越来越少,普通农民赋税负担越来越重,政府收入越来越少,入不敷出,780年,两税法的实行,标志着均田制的瓦解。⑤影响:北魏政府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均田制,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稳定。(2)摊丁入亩、鱼鳞图册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明朝将户口纳入土地税,根据土地的多寡收取赋税。奥正高考历史复习资料5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时期特点内容影响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泰国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在我国延续2000多年。三国时期屯田制军屯、民屯保障军粮供应;使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北魏均田制将百姓原有土地作为政府授田;将政府掌握的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农民占有田地有最高限额;百姓须缴纳租税和承担徭役、兵役。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荒增多,经济逐渐恢复。隋和唐前期推迟服役年龄,甚至可以输绢代役。保证农民的生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