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隆回县小沙江镇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写日期:2012年2月7日主备人:邹定健使用日期:年月日使用主人:审核人:杨波课题第25课诗词五首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背诵五首诗。2、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学习程序学习内容学法指导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饮酒》【温故知新】检查预习【自主学习】一、背景资料1、作者介绍《饮酒》作者:,著名田人,辞赋家、散文家,字,一说名潜,世称,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因仕途坎坷,又“”,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最爱的是花,这一点从《爱莲说》中得到认证。2、背景:《饮酒》二十首,前有小序说:“余闲居寡欢,兼此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景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据此,则这二十首是同一年秋天饮酒后写的杂感诗。托言酒醉,是为逃避。萧流《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饮酒》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大概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陶渊明五十三岁。二、整体感知1、朗读全诗,注意断句与正音。喧()篱()见()2、字义悠然:人境:自学、分组讨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熟记每首诗词的文学常识车马喧:心远地自偏。心:自:日夕:真意:辨:三、诗歌赏析1、结构: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写。2、欣赏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答:3、感悟主旨: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四、疑难解析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答:【练习训练】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名句理解:①诗中表现作者志向、蕴涵深刻道理的句子是:。②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干扰,过闲适恬静生活的诗句:,。③通过写菊,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超脱尘世,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隐居生活和人生追求的名句:,。④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⑤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⑥悟出人生真正意义,蕴含返璞归真哲理的句子:,。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次北固山下》【温故知新】检查背诵情况【自主学习】一、背景资料1、作者王湾,代诗人。2、体裁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体会诗中意境。学会鉴赏诗词。学会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学会赏析课文名句。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①剖析技巧特征,破解含蓄诗意。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命意含蓄曲折,欣赏诗歌时就要努力寻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微言大义。②知人论世。明了诗人所处时代、主要经历、语言风格、2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分别简称律、六律、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叫联,第二联为联、第三联为联、第四联为结句,称为联。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二、整体感知1、朗读全诗,注意断句与正音。2、字义次:客路:阔:风正:残夜:旧年:乡书:书:三、诗歌赏析1、结构分析:这是一首写景诗,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是谓即景生情。首联:写颔联:写颈联:写尾联:抒写。2、欣赏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答3、感悟主旨:《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即景抒情,细致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四、疑难解析1、首联中哪个词点名作者是远离家乡的?答: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练习训练】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名句理解:①这首诗中有一个使作者王湾留名青史的对偶句,写出了次日黎明时独特感受,更蕴含时序变迁,新旧交替,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给人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名句:,。②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③点明主旨,表达浓浓乡愁的句子:,。第三课时美学追求以及创作某一首诗的心境等因素,有助于理解诗意、把握诗情。③从形象切入。赏诗要善于捕捉形象,深入揣摩形象的意蕴,进而参悟作者的命意。【学习目标】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温故知新】检查背诵情况【自主学习】一、背景资料1、作者韩愈(公元768~824年),朝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运动的倡导者,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2、背景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二、整体感知1、朗读全诗,注意断句与正音。酥()2、字义天街:绝胜:绝:胜:润如酥:酥:春好处:处:三、诗歌赏析1、结构分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联描写景色。首句写近景,点出初春小雨,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远景,写草沾雨后的景色。诗人在第二联中,以议论的方式,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2、赏析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答:3、感悟主旨:表达了作者。四、、疑难解析诗中为什么说早春的早色比满城的处处烟柳好呢?答:【练习训练】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名句理解:①诗中写小草的句子是:。②写出咋暖还寒,小草在春雨滋润下悄悄生长的早春神韵的句子:,。第四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雁门太守行》【温故知新】检查背诵情况【自主学习】3一、作者李贺(公元790~816年),字长吉,唐代著名主义诗人,人称“诗鬼”。其诗作想象奇特新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有“”之称。二、整体感知1、朗读全诗,注意断句与正音。鳞()塞()燕()携()2、字义黑云:燕脂:临:声不起:玉龙:三、诗歌赏析1、结构分析: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首诗以为序,前四句写的是的情景。后四句写的情景。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颈联写。尾联引用典故写出。2、名句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答:3、感悟主旨:本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表达诗人的情怀。四、艺术特色浓艳色彩的词语运用,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选用、、、等色彩浓艳的词语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等动词烘托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作者用压城的黑云暗喻,借向阳之甲光显示,两相对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练习训练】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名句理解:①《雁门太守行》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斗惊心动魄的句子:,。②表明将士以身报国的豪情的句子是:,。③写白天敌人兵临城下而戒备森严、战士整装待发、士气正旺的诗句:,。第五课时【学习目标】学习《天净沙·秋思》【温故知新】检查背诵情况【自主学习】一、背景资料1、作者马致远(约1251~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世人谓之关马郑白。2、文体知识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和词体式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叫。各个曲牌的字数、句式、平仄、韵脚、谱式等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课文即属这种形式。这首小令,“天净沙”是,“秋思”是。二、朗读全诗,注意断句与正音。枯藤()三、诗歌赏析1、结构分析:全曲共五句,可分两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景,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之情。第二层(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2、名句欣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答:3、感悟主旨:这首小令,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之情。四、疑难解析“小桥流水人家”的情境与“断肠人”的愁绪是否一致?请你做一点分析。答:【练习训练】1、背诵并默写这首散曲。2、名句理解:①《天净沙·秋思》中,点出时间的句子是:。②与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相近的是:,。③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④小令中描写景物的氛围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⑤诗中的九种景物:、、、、、、、、。学习体会与反思4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用)编写日期:2012年3月14日主备人:刘志学课题第25课诗词五首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背诵五首诗。2、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学习程序学习内容学法指导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饮酒》【温故知新】检查预习【自主学习】一、背景资料1、作者介绍《饮酒》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因仕途坎坷,又“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最爱的是菊花,这一点从《爱莲说》中得到认证。2、背景:《饮酒》二十首,前有小序说:“余闲居寡欢,兼此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景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据此,则这二十首是同一年秋天饮酒后写的杂感诗。托言酒醉,是为逃避。萧流《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饮酒》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大概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陶渊明五十三岁。二、整体感知1、朗读全诗,注意断句与正音。喧(xuān)篱(lí)见(jiàn)2、字义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人境:人世间。车马喧:诗中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心远地自偏。心:精神境界。自:自然。日夕:接近黄昏的时候。真意:真趣、真谛。辨:辨别,说明。自学、分组讨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熟记每首诗词的文学常识三、诗歌赏析1、结构: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2、欣赏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答: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归复自然。3、感悟主旨: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四、疑难解析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答:“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喧闹的声音。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