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工作方案一、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成为影响我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建立我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库,动态地掌握我省慢病及其危险因素、主要慢病流行现状和变化趋势,科学制定和评价慢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和《安徽省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均提出到2015年,全国/全省50%的县(区)应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年版)》要求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县级覆盖率达到100%,并要求每三年监测1次。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工作手册(修订版)》亦要求示范区每年要有代表性的慢性病危险因素数据,每三年获得有代表性的慢性病危险因素、主要慢性病患病状况的信息。因此,在各县区尤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率先展开危险因素监测,并根据地方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内容,探讨县(区)级危险因素监测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对完成慢性病防治工作“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目标有重要意义,遂制定本方案。二、目标(一)总目标建立和完善各县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动态掌握居民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预测慢性病流行趋势,为确定疾病预防控制优先领域、制定慢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评价卫生及相关政策和慢病防控项目的效果提供信息。(二)具体目标1.掌握各县区慢性病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不足等)的流行水平;2.掌握各县区人群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指标的分布情况;3.掌握各县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及控制情况;4.了解各县区人群主要慢性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脑卒中)的自报患病情况。三、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监测县区18岁及以上,且调查前12个月内在该地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中国籍居民。排除居住功能区中的居民,如工棚、军队、学生宿舍、养老院等。四、抽样方法(一)样本量估计为保证监测结果对县区具有代表性,应调查足够样本量。由于糖尿病患病率低于高血压患病率,根据样本量最大原则,以糖尿病患病率估算,可同时满足高血压和糖尿病所需样本量。样本量采用公式N=deff*μ2*p(1-p)/d2计算。其中各参数如下:置信水平95%(双侧),相应的μ=1.96概率p取糖尿病患病率9.7%(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全国水平)设计效率deff值取1.5相对误差r=15%,d=15%*9.7%。根据以上取值,计算得到每个监测县区所需最低样本量为2385人,若考虑10%的拒访率,最终需要样本量2650人≈2700人(二)抽样方法与样本分配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各阶段具体抽样方法如下(见表1):第一阶段抽样:在每个县区内,按照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整群(ProbabilityProportionatetoSizeSampling,PPS)抽样方法,随机抽取6个乡镇(街道);第二阶段抽样:在每个抽中的乡镇(街道)内,按照PPS抽样,随机抽取5个行政村(居委会);第三阶段抽样:在每个抽中的行政村(居委会)内,按照整群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个村民/居民小组,每个小组至少45个居民户(如果一个村中不足90户,则调查整村);第四阶段抽样:在每个抽中的居民户内,按照KISH表方法,随机抽取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1人。根据样本量的分配,每个监测县区调查6个乡镇(街道),30个行政村(居委会),2700个居民户,2700个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个人调查。即6×5×2×45×1=2700(人)。表1抽样方法与样本分配抽样阶段样本分配抽样方法第一阶段抽样抽取6个乡镇(街道)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整群PPS抽样第二阶段抽样抽取5个行政村(居委会)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整群PPS抽样第三阶段抽样抽取2个村民/居民小组,每个小组至少45户整群简单随机抽样第四阶段抽样抽取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1人KISH表法五、居民户置换现场调查时,如果抽取的居民户不符合条件或无法进行调查,需要对居民户进行置换。(一)置换原则1.按照居住就近置换原则,选取与调查户在同一村民/居民小组中未被抽中的居民户,或相邻村民/居民小组中的居民户进行置换,置换居民户的家庭结构要与原居民户相似。2.需要注意的是,置换是直接置换居民户,而不是在原居民户中改换另一名调查对象。3.置换的百分比不能超过10%。(二)发生以下情况时,需对抽取的居民户进行置换1.住房拆除:调查时抽取的居民户住房被拆除,则置换居民户。2.无人居住:调查时抽取的居民户如果无人居住(如原住户已搬走),则予以置换。3.住户改变:调查时老住户已搬离,搬入了新住户,如果该新住户的成员满足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条件,则新住户为被调查户;否则,该住户需置换。4.不符合调查条件:抽取的居民户中没有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则对居民户进行置换。5.调查对象不在家:与当地村/居委会联系或直接与该户联系,重新预约调查时间;必须至少进行三次联系,同一天中的多次联系只算一次。如已确知在调查时间内,不可能获得调查对象(例如外出打工),则置换居民户。6.调查对象拒绝调查:尽量说服调查对象配合调查,如调查对象始终不予配合,则与当地村/居委会联系,重新安排时间,由调查队长亲自联系或安排另一位更有经验的调查员调查。如仍旧不配合,则予以置换。7.调查对象因健康原因不能接受调查,如孕妇,存在认知或语言障碍等无法正常接收调查者,需进行置换。如果调查对象有可能在调查期间内康复(例如感冒发热),则预约第二次调查时间。六、调查内容与方法(一)问卷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不可由调查对象自填。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吸烟、饮酒、饮食、身体活动状况,行为知晓,血压、血糖、以及自报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信息。(二)身体测量身体测量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身高测量采用长度为2.0米、精确度为0.1厘米的身高计;体重测量采用最大称量为150千克、精确度为0.1千克的电子体重计;腰围测量采用长度为1.5米,宽度为1厘米,精确度为0.1厘米的腰围尺;血压测量使用电子血压计。血压测量要求为:1.测量应在安静温暖的房间中进行,理想的室内温度在摄氏21度左右。测量时应远离手机辐射。2.被测者测量前1小时内应避免剧烈的运动或锻炼以及进食、喝饮料(水除外),特别是含咖啡因的饮料,例如茶、咖啡;避免长时间暴露于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不要服用影响血压的药物等。测量前30分钟应停止吸烟,精神放松,排空膀胱,安静休息5分钟。3.测量时被测者应精神放松,避免用力,说话和移动。(三)实验室检测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有条件的地区应采集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静脉血(有糖尿病病史者不服糖),检测服糖后2小时血糖和血脂等。七、现场调查工作流程现场调查开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动和员工作,取得当地村委会(居委会)的支持和调查对象的配合,做好现场调查的场所、物资等方面的准备工作。现场调查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预约家庭主要成员或入户调查,抽取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并预约调查对象参加集中现场调查。第二步,集中现场调查,首先登记、核对调查对象是否为抽样对象,确认后填写知情同意书,然后采集空腹血样回收调查问卷,并核对信息是否完整和准确。八、质量控制为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调查质量,必须对调查的每一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方案的设计与修订、抽样、培训、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数据录入和处理等诸多环节。对每个环节需设置相应的质控方法和指标,同时对调查工作的质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控,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需及时反馈、纠正,防止错偏的扩散。九、组织实施(一)组织形式及工作任务省、地市级疾控中心负责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督导和培训。县(区)卫生局负责慢病及其危险因素工作的总体领导和协调,县(区)疾控中心成立现场调查工作组,在省、地市级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本县(区)监测现场工作。(二)技术保障省、地市级疾控中心负责对慢病监测工作方案(包括抽样方案、现场实施方案和质控方案等)以及调查问卷进行修订与论证,开展现场预试验,保证监测方案整体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对对辖区内监测点项目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三)经费与物资(非国家慢病监测点)县(区)财政安排慢性病监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开展现场工作。经费用于购置血压计、腰围尺,印刷调查表、工作手册等监测工具及采血管、贮血管等耗材,并负责血糖检测工作。(四)督导与评估省、地市级疾控中心对各监测点工作实施情况、质量控制及效果进行督导和评估;省、地市、县三级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检查,对监测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如期完成。十、工作时间和进度安排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建议至少每3年开展一次现场调查,年度计划如下:5-7月份现场调查前期准备8-11月份开展现场调查、督导与质量控制12月份数据录入1-4月份数据分析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