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目标一:复习“百家争鸣”,掌握“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表现及历史地位,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的基础。•目标二:复习“儒家的形成”,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主张,认识他们在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和地位。一、“百家争鸣”含义概念解释“百家”泛指数量多①“争鸣”指争论和辩难①《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社会原因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历史影响奠定中国文化基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四、“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派别代表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子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备注影响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齐物”、“逍遥”。法家韩非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墨家墨子“兼爱”,“非攻”。•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A.众多豪门望族B.众多思想流派c.众多地方政权D.众多文学形式•2.诸子百家的社会宗旨是①发展学术②驳斥他人③传播文化④批评时政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老子的所属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BC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D二、孔子及儒学的勃兴1、孔子生平:勤奋好学、政绩显著•著书立说、培养学生2、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有教无类•4.孔子生活的时代是•A春秋初期B.春秋末期•c.战国时期D.战国末期•5.孔子的经历有•①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②做过地方官,政绩显著•③曾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④晚年周游列国,潜心办学和著述•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BC•6.孔子概括“知天命”的年龄是•A.二十岁B.三十岁•c.四十岁D.五十岁D•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苦。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提倡•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C、为政以德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C•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的观点,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哲学家的观点与康德最为接近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王夫之B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仁政”,省刑罚、薄税•孟子思想“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王道”•荀子思想“君舟民水”•“性恶论”•法治总结、改造,更适应社会需要,诸子百家的蔚然大宗•7、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不包括•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以仁政,不能平定天下”•c“水则载舟,水亦覆舟”•D.“施仁政于民,省刑库,薄税敛”C•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再•①把孔子“仁”四字昂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④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④A四、道家和法家1、道家老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无为而治”(春秋)万物不停运动,相互依存,不断转化庄子万物都是相对的(继承与发展)(战国)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提高君主权力(战国)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标要求:•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目标:复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掌握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汉武帝推广儒学的措施,认识儒家思想在顺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调整,从而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一.从“无为”到“有为”•1.背景:汉初吸取“无为而治”思想,与民休息政策经济恢复;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加强中央集权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大学问家;为官;著书;隐退2.新儒学思想:(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发挥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4)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起用文人儒者参政汉武帝的措施儒家经典被定为教科书(五经)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此后,儒家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A巩固中央集权B.加强思想专制•c.打击儒家思想D.打击孔子后人•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的根本原因是•A.汉武帝“举贤良”的用人政策•B.董仲舒受各级官员推荐•C.董仲舒对汉武帝忠心耿耿•D.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说明的根本问题•A.不同时期的文化有不同的命运•B.政治需要决定文化的命运•c.对文化的态度决定政治的命运•D.儒学文化时盛时衰第3课宋明理学•一、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目标:复习“宋明理学”,掌握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王阳明,陆九源的基本思想主张,认识宋明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一.魏晋南北朝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三教相互影响、发展隋唐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唐朝:三教并行政策,挑战儒学正统地位二、宋朝的程朱理学北宋代表:二程:程颐、程颢•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思想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仁是与万物俱生的•代表: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南宋著述:《四书章句集注》•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评价:对后世及国外影响三、陆王心学•南宋代表:陆九渊•思想: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反省内心即得天理明朝代表:王阳明(王守仁)•更多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思想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发挥“仁”的思想1.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A.董仲舒B.朱熹C.二程D.王阳明2.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的是A.董仲舒B.朱熹c.二程D.王阳明3.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A.董仲舒B.朱熹c.二程D.王阳明4.归纳出五种处世道德标准的是A.董仲舒B.朱熹c.二程D王阳明5.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B.朱熹C.二程D王阳明•一、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目标:复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基本观点,认识到明清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离经叛道”的李贽生活经历: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特点:“离经叛道”思想代表作:《焚书》、《藏书》思想主张挑战孔子,揭露道学家虚伪抨击传统观念评价:具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二、三大进步思想家共同经历:动荡年代,参加抗清斗争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各自代表作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共同思想经济: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思想:批判传统儒学,构建起时代特色的新思想评价: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1.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指①王夫之②黄宗羲③李贽④顾炎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B•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共同点包括•①反对君主专制统治•②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③彻底批判传统儒学的思想体系•④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