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明月一蓑烟草任江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寻找佳作25期1目录目录2009年第1期(总第25期)目录主办:宁波中学科研处宁波中学语文组校长:李永培主编:纪勇副主编:俞秀玲张丹捷编辑:语文组全体教师本期责编:刘晓洁张光明投稿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高教园区学府路61号教学楼三楼语文组投稿信箱:nbzxyuwen@163.com联系电话:0574-88126642网址:出刊时间:2009-5内部刊物,欢迎交流前言守望明月◆无事此静坐佚名视野走近作家◆跑警报汪曾祺◆恐怖中的情致师力斌习作彼岸花香◆坚强307班邓倩◆寂寞,不是挣脱的理由308班韩雪◆信念是灵魂的香味413班何莉丹◆雕琢心中的天使501班杨悦之◆命中无私502班沃鑫磊骄傲的心504班徐建乐事关理想513班萨尔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607班钟譞阅读空间对《红楼梦》中宝钗的解读403班郭婷婷没有明天的明天413班陈卓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502班朱虹我看娜塔莎504班杨晨生命的追问与救赎506班金戈清兵卫印象——痴与狂513班赛小凤为自己折只船607班陈晨书边小语405班402班别样风景齐鲁印象503班李继午后的麦田之歌506班王钟然杭州美在水509班张昊洁这场未曾间断的雨409班朱羽薇华盖马车◆华盖马车508班张巍◆十年407班陈天骅生命追问◆风中寂语508班刘瑜◆饮酒塞外505班郑诗雨◆光荣的荆棘路501班倪丽莎◆梦回战鼓声声501班洪小茹挚挚我怀摇摇晃晃也要站起来303班阿丽耶我是孔雀河的女儿511班马晓静今生今世的兄妹512班李美玲寻找佳作25期2编编者者的的话话写作是一种美的享受,你能体会幽默讽刺的艺术,也能品尝到调侃批判的味道。人生百态,酸甜苦辣在白纸黑字间涌动。写作能编织一段美丽的童话和创造伟大的爱情。也能记载温馨的回忆,也能将坏人坏事骂得狗血喷头,真是嬉笑怒骂皆文章。真正感动的作品,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者在写作中注入的一股激情和精神。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或者关在笼子里,写不出上乘的作品,只有表达真情实意的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形成一种写作情结,是不容易做到的。写作的最高境界是让写作进入一种自然的状态,以写作为快乐,为快乐而写作。◆叶尔羌——我的母亲512班艾力拜◆爷爷·河512班叶丽娜◆父亲504班张丹丹菁菁校园咱们寝室的歪才们508班王凯奇遇•她310班姜濛濛青春未亡403班王喆和谐五班一堆事505班钱家骅青春的门槛607班陈雯玲我心温暖309班冯丹阳心语心愿◆失去记忆的城市404班包雁琳◆烟花中508班盛磊◆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505班王楚◆心灵的阳台506班倪格格◆人生一线507班冯志军◆中间隔了时光510班陈瑛◆清明507班张天祺◆铃声513班赵一霖◆皱痕505班眭逸薇◆寻找风中那泥土的味道607班方颖方法◆作文的三个阶段梁实秋积累词韵绵长◆金缕曲·赠梁汾纳兰性德师言馨香怡人◆灵动:让叙述生出一些波澜语文组纪勇◆探究一小步,成长一大步语文组骆军英料◆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语文组张光明寻找佳作25期3前言守望明月无事此静坐佚名这个题目源于苏轼的一首诗。原句是这样的:“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我很喜欢前一句诗,它让人一听就云淡风轻。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下心来,才能把事做得轰轰烈烈,而心浮气躁的人永远把事做得虎头蛇尾。凡人大多羡慕隐于幽静山林的隐士高人,称他们为天外飞仙。但我认为真正的静不一定要到神仙之境中去寻。古人也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只有内心的安宁才是真正的万籁俱寂——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这是静的境界。为闲而隐,不能称之为静,而是逃。毛主席年轻的时候采取闹市读书的方法来锻炼自己。没错,闹中取静,反而能把静提取得更纯粹。世界是喧嚣的,我们不可避免的接收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噪音。注意,是接收,而不是接受。用英语来说,是receive,而不是accept。这两者之间有很大差别,每个人都接收,但只有静的人才不为所动。但是,静不是一味的孤寂,寡闻。宋儒有句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惟有静,才能站在时局之外冷静地观照,客观地分析,审慎地思考。静顺乎自然,合乎人道,为我们斩断覆满心灵的野草。苏轼大概就是因为参透了静的哲学,所以才那么经打经贬,从京师一直贬到海南,也没见他想不开过。倒是作了无数叫好又叫座的诗篇,让皇帝郁闷,也让后人顶礼膜拜。他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中有静的光芒,他的“黄州惠州澹州”中有静的诙谐,他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中有静的哲学。汪曾祺亦是一位懂静的人。《无事此静坐》就是它的一部散文集的书名。在我的印象中,他是黄油烙饼中的那个纯真活泼却总是饿的小孩,也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中那个幸福自由的儿子。不知为什么,每当读他的文字,心里总有一股暖流,就像过年时大家围坐在热炕头上聊天的那种温馨踏实的感觉。也许,汪曾祺散文的另一个名字叫朴素,一种介于唯美白洋淀派和憨实山药蛋派之间的让人安心又温馨的文字。也许,我们也需要暂时清空杂念,退隐江湖,高瞻远瞩,给自己的未来寻一个静谧的归属。寻找佳作25期4视野走近作家汪曾祺曾说过,一个作家读很多书,但是真正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那么,哪些作家的作品对汪曾祺产生过影响呢?他坦言,古人里是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外国作家是契诃夫和阿左林。归有光是明代吴中著名散文家,名文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诸篇,由于归有光“无意为文”,写得像谈家常话似的,其结构“随事曲折”,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若无痕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从中得益匪浅。他觉得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方法最能相通,最有现代味儿的一位中国古代作家。通过比较,他还认为归有光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方法很像契诃夫,并说:“归有光是中国的契诃夫!”其人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其文跑警报汪曾祺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最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寻找佳作25期5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都知道的。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联大有一个姓侯的同学,原系航校学生,因为反应迟钝,被淘汰下来,读了联大的哲学心理系。此人对于航空旧情不忘,曾用黄色的“标语纸”贴出巨幅“广告”,举行学术报告,题曰《防空常识》。他不知道为什么对“警报”特别敏感。他正在听课,忽然跑了出去,站在“新校舍”的南北通道上,扯起嗓子大声喊叫:“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可不!抬头望南一看,五华山果然挂起了三个很大的红球。五华山是昆明的制高点,红球挂出,全市皆见。我们一直很奇怪:他在教室里,正在听讲,怎么会“感觉”到五华山挂了红球呢?——教室的门窗并不都正对五华山。一有预行警报,市里的人就开始向郊外移动。住在翠湖迤北的,多半出北门或大西门,出大西门的似尤多。大西门外,越过联大新校门前的公路,有一条由南向北的用浑圆的石块铺成的宽可五六尺的小路。这条路据说是古驿道,一直可以通到滇西。路在山沟里。平常走的人不多。常见的是驮着盐巴、碗糖或其他货物的马帮走过。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从齿缝里咝咝地吹出口哨(马锅头吹口哨都是这种吹法,没有撮唇而吹的),或低声唱着呈贡“调子”: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放呀放放牛,妹那个在至花园那个梳那个梳梳头。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招呀招招手,妹那个在至花园点那个点点头。这些走长道的马锅头有他们的特殊装束。他们的短褂外部套了一件白色的羊皮背心,脑后挂着漆布的凉帽,脚下是一双厚牛皮底的草鞋状的凉鞋,鞋帮上大都绣了花,还钉着亮晶晶的“鬼眨眼”亮片。——这种鞋似只有马锅头穿,我没见从事别种行业的人穿过。马锅头押着马帮,从这条斜阳古道上走过,马项铃哗棱哗棱地响,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的游子一点淡淡的乡愁……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呆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但人也有习惯性,跑惯了哪里,愿意上哪里。大多是找一个坟头,这样可以靠靠。昆明的坟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坟主的名讳,还刻出“×山×向”,并开出坟茔的“四至”。这风俗我在别处还未见过。这大概也是一种古风。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所以叫做“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