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命题研究1100101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04—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命题研究——兼论2006历史高考主观题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杨国海为了更好地迎接2007年高考的备考工作,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和命题考试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整体的能力要求,对近几年的高考题尤其是非选择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无疑能增强其针对性和前瞻性。解析高考,洞悉趋向,渗透新课程的内在要求,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人类文明演变的规律,对于今年的历史学科备考很有意义。当然,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旨在启发,讨论和交流,使大家对局域性历史复习备考的关注,从而引起较深入的探索和思考。一、不拘一格,多方取材如若把近三年的考题摆在眼前,我们可以清晰看到,2006年的非选择题材料不仅阅读难度不太大,而且跟我们教学训练中的材料比较眼熟,似曾相识,有一种亲切柔和,知识相融的感觉。考生面对的不再是一片陌生又略带恐惧的题壑。实际上材料似识而非,设计角度对命题者也是一种立意技术,核心把握和切入水平以及情境包装能力方面的考验。2006年广东历史令人清新的一个特点就是今年的非选择题的材料大大有别于往年,以较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为主。例如反映周人饮食生活状况的试题,既有《礼记》、《周记》的原文,又有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的图片资料;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题源于农村政策文件和国务院相关文件;英国政府的新条例及相关法规则选自保尔芒图、王珏和吴于廑、李世安等卓有研究的专家文集。其它《四库全书》、《百科全书》图片和尼克松主义的材料则直接、间接地来自一些历史文献。实际上这些材料、图片及表格不仅形式灵活,图文并茂、设计精巧,而且可读性比较强,没有碍障,松轻愉悦,饶有趣味。尤其是很多材料与日常的训练主题相似,材料相识,使考生的陌生感减弱,题与心之间距离拉近,也提高了识题、辩题和答题的效率。因此,2007年高考非选择题的材料除国家政策文件,历史研究文集,最新史学成果外,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影视作品折射出的明史热,宋史潮和汉唐盛世,人们关注的和谐社会,大国崛起,全球气候变暖,社会转型,物权意识的觉醒等都有是有可能走进材料中的。另外,面向21世纪的未来发展趋势让我们必然想起汤因比《历史研究》,阿诺思的《全球通史》,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等都强烈的体现了现实关怀和未来意识。今后考试的材料源自四种实验版新课标教材或略加改造引入试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全国2006历史试题的38题就来自岳麓版教材必修三。而上海2005年的31题更是明确指出材料“来自课本的历史片段”垄断组织的理解,根据考试实践情况看效果还是很好的。因此,考试不在乎材料的出处,更重要的是如何取舍,剪裁和发掘。二.依托考纲,突出主干2006年的历史考题一方面较好地把握考纲要求,同时也突出了主干性历史知识。实际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主干知识的考察往往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应。而这一点历来都为人们所重视。例如广东2004年的商鞅变法,2005年的王安石变法乃至2006年的《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的对比都属于主干性知识内容,另外2006现代史上的所有制结构的阶段变化及影响、2005年的三次基本路线的内容,作用,2006年的民主共和取代封建王朝的原因分析,不难发现对比题和比较题都是历史复习中的重中之重。而世界史部分除了2004年出于反猜题考虑,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意大利经济、政治方面的变化外,2005年则着眼于一战前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和华盛顿会议的调整。到2006年的尼克松主义背景,目的和措施无疑是重新对中美关系改造“包装”的结果。另外我们还发现,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内容尤其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和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工业革命发展和20年代经济危机,法西斯上台等大事,都被巧妙融入其中。“凡一华”体系、中美关系等也是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可谓题在书外,答在书上,若即若离,形散神聚。究竟哪些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呢?观察下表是不难得出结论的。2007年广东历史学科必考内容古代中国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白家争鸣2、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二、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三、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五、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侵华日军罪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3、辛亥革命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5、新民主主义革命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三、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五、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六、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五、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六、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一、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2、卢梭二、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1、大抗议书2、内战三、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1、《独立宣言》2、《人权宣言》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四、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1、法国大革命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五、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六、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1、宪章运动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三、渗透文明史观,反映历史规律纵观近三年来的非选择题,除了注重基础,凸现历史学科性外,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就是渗透文明史观,反映历史演变的规律。如果我们的复习训练中没有渗入这一主旨,不能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理解、阐释历史的能力,那么势必会造成损失。2004年、2005年乃至2006年广东历史高考题,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以文明发展演变史观为主线,串联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其中尤其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模块,整合历史史实,择其精华与旨要,把文明的内涵深入浅出地揭示出来。尤其2006最为显目如经济与科技、政策调整、人的发展、民主政治、大国关系、文明差异、生产关系的变革、风俗史和人的权利等。(1)世界经济发展与工业革命例如: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工厂法上的第一个条例,他规定,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应该每年用石灰刷白两次;每个学徒都应该得到两套整齐的衣服;工厂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十二小时;在学徒的头四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视察员发现工厂有传染病的话,他们有向保安审判官所属郡法院提出报告的任务……这项法令创立了一个在英国19世纪期间起了很大作用的制度,而且各文明国家都采用了这个制度,即对工厂的监督。必须承认,这项法令的实施效果几乎等于零,即使认真实行,也只不过提供一些微乎其微的补救而已。————据保尔。芒图:〈十八世界产业革命〉[材料二]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考劳动谋生。院内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巴士底狱”——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材料三】马克思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城市的扩展和‘美化’,灾祸越来越严重,以致在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不过,西蒙医生在他的1865年报告中仍然大声疾呼:‘一般说来,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控制住’。”——王珏:《世界经济通史》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国工人工作和生活状况的哪些信息?(不得摘抄原文)(5分)(2)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政府制定1802年工厂法条例和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的原因。(3分)(3)根据上述材料,评价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4分)点评:该题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阶级工作与生活状况恶化,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斗争高涨的现实,而英国政府出台各项法会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工人的处境,体现了统治者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觉醒,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这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是答案似乎回避了一个典型的现实:那就是当时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的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例如:卫生状况差;传染病流行;居住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学徒和童工受教育机会少;失业情况严重。(5分)工业革命在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劳资矛盾加剧,事业情况严重等;工人阶级不断斗争;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采取相应措施。(3分)英国政府出台各项法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工人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并未得到实际保障,其他社会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2分)(2)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民主、科学,进行启蒙思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