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赋税制度出现重大改革。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隋唐(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经济1、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坊市、夜市);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长安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外贸港口,市舶使)。政治文化封建社会的繁荣•经济繁荣一、经济1、发达的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2)灌溉工具的革新:犁壁犁评犁箭犁铲唐朝的曲辕犁【高考真题】(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图1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解析:B,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选B。1、发达的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2)灌溉工具的革新:唐朝时出现筒车唐朝筒车复原图1、发达的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2)灌溉工具的革新:唐朝时出现筒车2、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2)丝织业青瓷青瓷白瓷1、发达的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2)灌溉工具的革新:唐朝时出现筒车2、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2)丝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隋唐时期商业概况(1)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运河的开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政府开明的政策(2)表现:①金融方面:柜坊和飞钱出现②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③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④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典型例题】(2011·潮州模拟)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解析】选A。本题考查唐代商品经济的现象。南北朝时期草市出现,唐代草市已经十分显著,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故A项符合题意。“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于京城、省会和大商埠,供给同一地域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排除B项;唐朝时期中国社会仍然“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C项;“海禁政策”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唐朝时期海上和陆上交通发达,排除D项。唐朝,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甚至还开有“波斯邸店”。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柜坊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飞钱,又称便换。各地商贾将贷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进奏院,领取半联票券,持券可游走四方,合券可在京城或回本道取钱。这样,商旅就不用长途携带钱币,各地之间也不用运输税钱。阅读材料,请思考: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隋唐(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经济1、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坊市、夜市);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长安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外贸港口,市舶使)。政治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文化封建社会的繁荣•经济繁荣•政治制度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外开放二、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唐中期的藩镇割据【典型例题】(2011·青岛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内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秦汉变动、隋唐变动,迁移所学知识可知为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故答案为B。二、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唐中期的藩镇割据2、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形成。(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①职权:唐朝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皇帝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执行政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吏、户、礼、兵、刑、工唐朝三省六部制1、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形成。(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①职权:②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③作用:a、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b、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c、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进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点唐朝三省六部制美国三权分立目的分割相权、加强皇权防止个人专制独裁内容行政权上的分权,司法、行政、立法分权。性质(实质)封建君主专制的体现;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的体现。相同点:★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比较:起到了互相牵制与监督的作用。【高考真题】(2010·海南单科·T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理解。唐代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实质是分割宰相的权力。宰相制度的演变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一矛盾演变的基本趋势是相权的削弱,君权的加强。【高考真题】(2010·福建文综·T1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对概念的理解,A、C、D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2、科举制的发展。(1)涵义: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2)发展演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意义: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选官制度实行时间特点局限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西周至春秋秦官职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汉魏晋南北朝秦汉魏晋南北朝从社会基层选用设立中正官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明清择优录取仕途开放八股取士束缚思想以官举士权操于上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高考真题】(2010·浙江文综·T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选C。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答案为C项。【高考真题】(2011·广东文综·T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重点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被隋唐的科举制所取代的史实。解题关键是要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历程及演变趋势。材料反映隋唐以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品评官根据出身门第划分等级选官,门阀世族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隋唐以后,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官府考定门第现象就逐渐消失了,故D符合题意。【高考真题】(2011·福建文综·T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解析】选D。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项。“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项。“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项。【典型例题】(2011·吉林模拟)明末清初的吕留良曾写道:“……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其中并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作蝼蚁死,人言蝼蚁可怜虫,吾言凶恶过虎兕。……”在材料中,吕留良主要想说明科举制度()A.选贤能治国,为国家所用B.选拔的人才视野开阔C.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D.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解析】选D。解答本题注意提取关键词“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和“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等,可知三百年的时间考一种文体,这反映了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无关。隋唐(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经济1、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坊市、夜市);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长安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外贸港口,市舶使)。政治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文化1、文艺:唐诗李杜白;楷书欧颜柳;草书张旭、怀素。绘画展阎吴、莫高窟。2、科技:雕版印刷、火药用于军事。封建社会的繁荣•经济繁荣•政治制度完善•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外开放思考讨论: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其原因是什么?(1)政治:(2)经济:(3)文化:(一)唐诗: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诗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②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1、发展原因:①初唐诗人及代表作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期代表人物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陈子昂王勃2、代表人物及作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