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胡锦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胡锦涛(2011年7月8日)这次会议是在“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人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一、充分认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核心提示』★“三生”即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三个不可”即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三性”即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四个仍然”即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三个越来越”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四个迫切需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四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六个安全”即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类社会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我国自古就是治水兴水大国。中华民族大规模水利建设活动可以上溯到大禹治水。几千年来,我国人民不仅在治水兴水实践中建造了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等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而且形成了重视水利的重要传统。我们的先人们就说过,“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水利兴而后天下可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宝贵思想,对我们认识水利重要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水利事业。早在瑞金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3临时中央政府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水利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加强水利建设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强调要把水利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治水思路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加强水利建设和维护水安全,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l25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4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第一,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一个有着l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今后一个时期人口总量还要增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受水影响最大,“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的农谚道出了水利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关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应最为突出,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目前,全国仍有一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现有灌区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低。一些地方之所以发生“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现象,主要就是因为缺少水。去年西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今年春季北方冬麦区发生严重气象干旱,前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发生严重干旱。这些都警示我们,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把农田水利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第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浪费并存,生态脆弱和开发过度并5存,污染治理和超标排放并存,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这种状况不改变,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人与自然难以和谐。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已超出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和承受能力;还有一些地方大量挤占生态用水,造成湖泊萎缩、水污染严重、生态退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用水方式,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三,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水利的根本目标。目前,我国还有大量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全国有2亿多农村居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8.3万座小型水库中有4.1万座病险水库存在威胁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隐患,蓄滞洪区内群众生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要把水利建设作为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四,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国气候类型复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世界上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更加不均,局部暴雨、高温6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出现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水旱灾害突发性、异常性日渐突出。这就需要加强水利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建设,从根本上夯实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抵御自然灾害基础,提高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总之,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认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行动起来,更加扎实地做好水利工作,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核心提示』★“三个把”即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两个关键”即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三个突破”即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四大体系”即一是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二是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三是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四是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7★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五项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二要坚持统筹兼顾;三要坚持人水和谐;四要坚持政府主导;五要坚持改革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l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体系。一是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人海河流、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加可靠的保障。二是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8著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时期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需求得到全面保障。三是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得到遏制,维护良好城乡水生态环境。四是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水利发展生机活力不断增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民生优先。治水兴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把能让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作为水利建设优先领域。水利建设投资优先投向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水利领域,加快建设一批事关国计民生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工程。要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防汛抗旱工作首位,在重大洪水灾害面前把受洪水威胁地区人员安全转移作为防洪预案重点,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防洪调度最高原则,把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作为群众安置和救灾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把维护9人民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放在水利管理和改革突出位置,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保障群众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保障、用水结构调整、水利移民安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坚决防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第二,坚持统筹兼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禀赋和发展条件不同,南方北方、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农村面临的水利问题千差万别,准确把握和科学处理水利工作中的重大关系,必须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兼顾各方,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科学制定实施水利规划,统筹安排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科学管理,统筹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要统筹流域和区域水利发展,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使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整体部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协调。要统筹城乡水利发展,根据城乡水资源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