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1928年8月病逝于北京。作者简介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课文背景听散文朗读•注意字词的读音。•设想自己身临其境,跟随着作者的步伐,欣赏那优美的荷塘月色之景•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注重其情感流变整体感知全文,思考一下问题•本文各段大意是什么?可分为几层?•划出文中作者抒情的句子,勾勒出其情感流变。•仔细品读分析第4,5,6段,掌握作者描景状物的手法。从作者行迹变化观察•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林、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心里颇不宁静”(情)一(1—3)二(4—6)漫步荷塘寂静的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月色夜赏缘起回到现实荷塘月色图“另有一番样子”(景)水墨荷叶图光影素淡图蝉唱蛙鼓图“到底惦着江南”(情)三(7—10)结构修辞课文分析表达情感的句子•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渴望宁静自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时获得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心中失落)•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心中怅然)•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不再宁静)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舞女的裙明珠,星星飘渺的歌声凝碧的波痕第四段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下比得巧,比得美水墨荷叶图第四段包含了那些修辞手法•1.叠字•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的流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5段)•不仅传神写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读之朗朗上口2.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高挺拔,舞女裙因旋转而展开,用来表现荷叶浑圆舒展,造型美丽。•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明亮),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繁多),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新美)——博喻•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3.拟人•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或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这里凸显花形态之美•羞涩:这里凸显花神态之美(含苞待放)•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化为听觉,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远处高楼上的歌声时断时续,隐隐约约•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听觉转化视觉,逼真描摹出荷塘上月色虽浓淡不一却很和谐的特点,就像小提琴名曲的乐音高低起伏却旋律优美答案: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相通清香歌声(嗅觉)(听觉)时断时续,隐隐约约12光影名曲(视觉)(听觉)和谐相通月光素淡朦胧月影参差斑驳如流水泻在叶子上流动之美像画在荷叶上倩影之美光影素淡图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点面结合的艺术手法——逻辑感,层次感•此段是中介段,由景转人(情感由喜转怨),通过路灯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眼到人的心,想到个人,热闹蝉声和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超然境界,作者终发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心绪从淡淡喜悦转为了淡淡哀怨。树:远山:小路灯:蝉声蛙声:一团烟雾隐隐约约没精打采热热闹闹蝉唱蛙鼓图荷塘四周月色采莲赋•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抓住采莲过程中的“棹移”和“船动”等动态渲染。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紫茎亭亭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Ji)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船头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2]西洲曲•《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隐喻爱情的纯洁)喜悦喜悦饕鬄课堂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蓊蓊点缀踱步袅娜霎时弥望斑驳渺茫倩影和谐琐屑脉脉独处参差煤屑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幽辟蓊蓊郁郁袅娜凝碧风致倩影艳歌弥望脉脉田田参差丰姿消受敛裾不满现实向往光明李国平苦闷彷徨与寂寞吴周文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彷徨苦闷却无不满程翔有浓浓的哀愁姚效先不消沉,无哀愁吴海发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李国平《荷塘月色讲解》l不满现实向往光明l苦闷彷徨与寂寞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吴周文《谈荷》l内心矛盾与冲突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l彷徨苦闷却无不满《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程翔《荷主题探》l有浓浓的哀愁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过的”,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乐,也完全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也没有一般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姚效先《荷有浓浓的哀愁》l不消沉无哀愁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