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件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1903年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朱自清写下了《我是扬州人》一文。朱自清故居:扬州城安乐巷27号。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手迹清华园(清华大学校内)未名湖(北京大学校内)【字词】•齐读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幽僻(pì)蓊蓊郁郁(wěng)弥望(mí)袅娜(nuó)妖童媛女(yuàn)羞涩(sè)倩影(qàn)鷁首徐回(yì)梵婀铃(ē)敛裾(jū)独处(chǔ)划分层次归纳大意全文分三大段一(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二(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三(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阅读第一部分,思考: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开头第一句就给全文笼罩了一层低调的情绪,一个“颇”字说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那么,在第一段中体现“颇”的细节有哪些?3、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请联系闻一多《死水》和戴望舒《雨巷》的创作背景和主题进行思考。作者“不平静”的两个源头客观: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叛变;主观:来自他选择的困惑——他当时既不满现实,又不能如另外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那样参加“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走出当时苦闷彷徨的出路?•一、革命•二、反革命•三、暂时逃避作者(朱自清)的选择?“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作业1、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像作者那样“不宁静”的心绪,要想真正摆脱“不宁静”就要用于面对现实。在当时,给人们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革命,二是反革命。作者则选择了“暂时逃避一法”,所以作者在“不宁静”时夜游荷塘。阅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夜游荷塘有没有找到他所向往的“宁静”?作者的出路在哪里?2、思考: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这篇文章的最成功之处在哪里,试举例说明。弥望的叶子像亭亭舞女的裙羞涩的打着朵儿袅娜的开着阅读第二部分,思考: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来路(2)—思索(3)—荷塘(4)—月色(5)—四周(6)第二段1、找出小路的特点。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2、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受。寂寞3、“曲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曲折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第二段4、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对比对比很好阴森森淡淡月光没有月光更寂寞少人走夜晚:白天:第三段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第四段1、划出本节的比喻句。2、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3、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5、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是如何做到动静结合的?通感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分析下面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体—喻体月色—名曲相似点和谐什么感觉的互换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动静结合作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第五段1、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的?2、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3、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第六段1、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反衬手法“鸟鸣山更幽”2、文中用两个“漏”字,结合反衬手法,应该怎样理解?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作业1、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像作者那样“不宁静”的心绪,要想真正摆脱“不宁静”就要用于面对现实。在当时,给人们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革命,二是反革命。作者则选择了“暂时逃避一法”,所以作者在“不宁静”时夜游荷塘。阅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夜游荷塘有没有找到他所向往的“宁静”?作者的出路在哪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2、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一、二、三题。第三部分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怎样认识文中的“我”?1、“我”是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2、“我”是一个迷惘的时代青年。3、“我”是一个直面惨淡人生的人。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有哪些,试举例说明。一、精湛的描写。二、隐藏在感情的抒发和事件的叙述中的思想。三、优美宜人的抒情意境。作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像作者那样“不宁静”的心绪,要想真正摆脱“不宁静”就要用于面对现实。在当时,给人们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革命,二是反革命。作者则选择了“暂时逃避一法”,所以作者在“不宁静”时夜游荷塘。阅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夜游荷塘有没有找到他所向往的“宁静”?作者的出路在哪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荷塘月色》读后感。要求:1、联系课文、作者及背景进行分析;2、联系学习、自己及理想谈谈感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