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内容框架一、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怎么看?)二、当前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怎么样?)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路径(怎么办?)(一)高层的高度重视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一、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2、2011年5月18日至29日,中央组织部对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了“加强社会管理”示范班的集中轮训,有256名来自基层社会管理一线的乡镇、村和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了培训。3、胡锦涛总书记7.1讲话A,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B,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C,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二)基层的基础地位1,基层(城市社区和农村)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作用。2、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三)转型的重要一环1、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2、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纠结A,由乡村到城市“城,以盛民也。”“市,买卖所之也。”(《说文解字》)B,城乡有别城市是陌生人社会//乡村是熟人社会;城市是商业的、契约的、理性的//农村是耕种的、礼俗的、情感的.城市的人口高度集中、高密度、高异质性和快节奏//乡村的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小,社会结构相对较简单、类同;C,农村的城镇化(一)城乡差距引发的农村社会不满1、社会结构2、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公正、稳定其一,有恒产者,方有恒心。其二,中等收入者相对来说更容易遵守法律法规。其三,中等收入者是富人和贫困人口之间的有效缓冲带。其四,安全系数高。二、当前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8、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2000—2009年的十年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年均增长3.8%。北京和上海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较大,分别达到了46%和38%。报告预测,从2010年到2025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将以每年2.3%的速度扩大,到2023年前后可能突破50%,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可能首次超过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即所谓“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将首次出现。3、中产阶层的增长与脆弱你自认是中产阶层吗?请自问三个问题:1,房贷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压力吗?2,你是否在适龄阶段不敢结婚或者不打算生儿育女?3,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让你忧心忡忡吗?——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倒丁字型社会结构的“紧张”农民工失范行为的“谋生性”特征(二)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拆村并庄运动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动据《中国之声》报道,监察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纠风办等四部门,会同有关省、区纪检监察机关和纠风部门,对2011年上半年发生的11起强制拆迁致人伤亡案件进行了调查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行政问责57人,其中副省级1人,市厅级4人,县处级20人,乡科级及以下32人,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1人。政府角色的定位“两换”这个事“被上楼”现象以城带乡(三)农村的教育、文化、信仰问题1、城乡教育差距我国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而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迈入北大。他们绝大多数出自“超级中学”。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艺术加分更是与农村子弟绝缘。最近五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七成来自大中城市,来自农村的只有6%;而艺术特长生,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城乡教育差距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平等。而且,“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社会底层个体尤其是农村子女的命运升迁,在逐渐地陷入停顿。2、农村辍学现象严重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2011年重庆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样的学生多是农村考生。农民追求的并不是“得到最多”,而只是追求“得到够用而付出最少”。在面临一个两难问题时,他们将最终选择“代价最小化”,而不是“利益最大化”。(著名社会学家韦伯)“不愿冒风险”的农民与风险种种的社会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农民的“生存理性”与新的“读书无用论”3、农村文化信仰问题传统乡村文化的衰亡农村精神文化的匮乏文化建设重在“化”“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与“软实力”人们总是倾向于去完成那些具有清晰界定、较易做出评价的任务指标,而在另一些较难评价的“软任务”上花费心思不大。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路径(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1、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结构:士绅宗族“政不下县”,依靠士绅地主和宗族制度来实施乡村治理。这个处于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乡绅阶层,具有承上治下的职能,对上替国家征收各种赋税和摊派,对下则负责管理地方的公共事务,这种士绅统治往往借助于族权来实现。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进入,乡村精英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农村不仅经济枯竭、而且人才枯竭。传统的“士绅治理”难度远远加大。政治腐败和战乱,导致上级政府、武装军阀的横征暴敛,征粮、征兵成为乡村政权的主要任务,根本无法维护正当的地方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就出现了所谓的“劣化”倾向,乡绅必须超过限度地搜刮农民,劣绅越来越多,走向了与民众的尖锐对立。2、1840年以后乡村治理结构的败坏:劣绅统治党领导的土改彻底摧毁士绅治理乡村的基础——地主阶级在土地改革后的民主建政中,农村基层政权是按照党政合一、自上而下的新体制建立起来的,因此,农村基层政权从一开始就是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是作为其在农村的代理机构,而不是作为自治机构而存在的。但是通过土改所建立的政府直接面对农民的乡村治理结构,即由政府直接统治分散的、个体经济的农民并为工业化提取农业剩余,这样的管理成本太高,因此,由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终于实现了将乡村资源集中到人民公社手中来治理乡村的办法。3、1949—1978年乡村治理结构的重建:人民公社人民公社虽然是控制农民的有效组织,但却不是激励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组织。人民公社解体以后,取而代之的是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即原来的公社这一级机构转变为乡镇政府,而原来的大队和小队则转变成“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乡镇政府作为中国社会的基层政权机构,而村民自治是由村民选举村委会来实行民主治理的制度。从制度安排上讲,村民自治制度对于在党的领导下维护村民的正当合法权益是有利的,村干部由村民选举,对村民负责。4、1978年以来的乡村治理结构的演变:乡政村治新农村治理的基本问题,是承接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回应西方挑战而不得不现代化而来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展开就是国家能否通过政权建设,建立起一个可以深入到农村基层社会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大格局下,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整体提高农村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5、新农村治理的基本逻辑:公共服务(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调研报告(《人民论坛》杂志):710位乡镇“一把手”的心声——忙什么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路径——忧什么——盼什么(三)应对农村社会冲突1、税费改革后农村社会冲突的特点(1)冲突主体发生转换税费改革前,农村冲突主要是农村内部农户之间或者村落之间的纷争,且起因多是对山林、土地、水面等资源的争夺,或是家庭或宗族之间的日常纠纷;同时也存在因农民负担和计划生育问题引起的干群纠纷,但所占比例很少。税费改革后,农民针对村干部、基层政府的干群矛盾比较集中。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路径(2)冲突热点发生转移税费改革前,农村社会冲突主要由农村“三提五统”的收缴、农民负担过重引起。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问题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解决,取而代之的是因土地问题引发的农村矛盾。从纠纷的种类来看:有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土地调整纠纷、土地使用权流转纠纷、土地收益分配纠纷、土地征用纠纷。(3)冲突内容日趋多元税费改革前,农村社会冲突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农民负担、乡镇政务和村务公开、干部方法和作风、社会治安等方面。税费改革后,冲突的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出现了扩散化趋势,在原有冲突内容继续不同程度存在的前提下,土地问题逐渐成为冲突热点,同时出现了环境污染、民工工资、基础设施冲突、司法问题与针对私有制企业的厂社矛盾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4)冲突烈度加剧税费改革前,农民向政府表达意见和不满的方式主要以“沟通”为主,即使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民也是通过合法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时上访和信访就成为农村社会冲突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税费改革以后,农村社会冲突的强度呈现出日趋激烈的态势,表现为:一是集体上访呈上升态势;二是来访比例居高不下,来信比例偏低;三是越级上访比较活跃。(5)上访组织化程度高税费改革前,农村社会矛盾相对说来是自发的、分散的,矛盾的个体之间交往也不频繁。税费改革后,相当多的农村矛盾和纠纷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共同的利益目标把大多数人维系在一起,参与人员越来越复杂,越级上访的组织日趋周密,使基层政府工作难度加大,防不胜防。(6)群体性事件增多出现农民的群体性事件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有些地方在经济发展中单纯地追求GDP,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二是存在着一些地方的干部有腐败的现象。总体来看,容易引发农民的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土地征用;二是环境污染;三是移民搬迁;四是集体资产的处置。(三)应对农村社会冲突2、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1)农民利益受损是导致农村社会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土地权益”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尊重农民利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2)基层财力下降是导致农村社会冲突的间接因素。“以地生财”增加对乡镇政府的财政补贴,扩大基层政府的财政支出自主权,推进基层政府机构改革,缓解乡镇政府财政困难,改变机构臃肿、队伍膨胀、财政入不敷出,进而与农民夺地争利的状况。(3)基层政府行为失当是农村社会冲突的导火线两个“边缘化”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步伐,真正做到执政为民。(4)农民利益表达和维权的制度化渠道狭窄是引发农村社会冲突的制度救济原因“信访不畅”畅通农民利益诉求渠道,实现农民表达权。(5)建立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风险管理机制,将案件处理在萌芽状态。“危险管理”//“风险管理”“大案”模式,是指农村社会中存在的不安全感只有演化为具体的重大案件时,才会进入管理者的视线。“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就是在社会管理的全过程中,把管理的重心由传统的对危险事件爆发后的应急和控制,转移到对风险前期的预防和管理,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