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学概论第六章信息流通: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2主要内容本章内容提要经济学导言信息商品的概念和特征信息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信息商品的效用测度信息商品的供求分析信息市场的概念和功能信息市场的模式和结构信息市场失灵信息搜寻3导言马歇尔(1890):“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过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马歇尔界定)曼昆: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是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它在社会科学中占居首要地位”4导言*为什么要讨论经济学:5导言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指约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出版(1776年)为奠基(“这可以看作标示了经济学的诞生”,P·Samuelson)。亚当·斯密的继承者之一是以《人口论》闻名的马尔萨斯(T.R.Malthus)。在亚当·斯密之后,批判并推动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和作出主要贡献的则是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6导言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使得社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这种发展的良性循环。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这与1870年以后盛行的研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有所不同。古典经济学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7导言古典经济学:著名的“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的这个复杂问题入手,获得重大发现,即自行调节的自然秩序(也叫自由市场机制)。“每个人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而且,在这样做时正象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到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8导言*阅读: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主要研究财富的来源和如何增加财富,找出促进和阻碍财富增长的原因,他既否定了重商主义的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的观点,也抛弃了重农主义的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指出任何部门的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国富论》共五篇: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的顺序:详细论述了分工、货币、价值、工资、利润、地租等范畴。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论述了资本积累如何增进国民财富。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考察了从罗马帝国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考察各种经济学说和政策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考察国家财政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9导言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为研究对象。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J·Henderson)。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个量分析方法)。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10导言宏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为研究对象,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P·Samuelson)。“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E·Shapiro),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11导言*进一步的阅读:新古典经济学;张伯伦革命(边际效用价值论)、凯恩斯革命(宏观与微观分离)、预期革命(新货币政策)、新兴古典经济学(决策和均衡模型,杨小凯)12绪论引用:信息科学是一个包含从不同角度研究信息及其运动形态的学科群,是由信息理论科学、信息技术科学和信息应用科学三个层次构成的完整体系。信息论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信息物理学信息学图书馆学传播学信息经济学信息社会学信息心理学信息科学导言13导言信息经济学: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信息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变化特征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的经济作用:•信息的经济属性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功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信息与社会生产的规模、结构形式、组织管理的关系;•信息经济模式在经济结构中的应用过程和作用等。14导言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价值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信息的价值和成本的关系;•信息价值的表现形式;•信息价值的计量标准和计算方法等。信息的经济效果:•信息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消耗量的比例;•信息的经济效益计算和考核;•信息工作在社会生产中的最佳投资和投资效果;•影响信息经济效果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提高信息经济效果的途径和方法等。15导言信息产业结构:•信息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信息产业与其他部门行业结构的关系;•信息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信息因素和非信息因素的分析等。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的聚集与分散对信息系统价值的影响;•信息系统经济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其相互关系;•信息系统经济的管理;•最优化信息系统的选择等。16导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采用;•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信息经济效益的影响。信息经济理论:•对信息经济学的对象、内容、性质、方法、作用、历史等基本问题的研究。17导言宏观信息经济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马克卢普和斯坦福大学的的波特创立的宏观信息经济学把信息产业视为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第四产业,以统计数字及数量分析来说明信息经济的发展。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了信息产业的经济运行以及社会宏观经济的信息化问题。如:信息市场,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计算,市场主体行为的考查及市场容量的扩展,信息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规律以及对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国民经济信息化,信息系统研究等。18导言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理性的经济人和“完备信息”。在此前提下,任何经济行为的结果都是确定的和唯一的,也即抉择与行为后果一一对应,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是最优化决策问题,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以H.A.Simon和K.J.Arrow等为代表的一批欧美经济学家在60年代率先对“充分信息假定”提出质疑,指出不确定性是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决策都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抉择策略与行为后果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19导言微观信息经济学也称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研究在不确定、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安排来规范当事者双方的经济行为。从信息分布的非对称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对于传统经济学在完备信息假设下所提出的论点及命题进行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包括: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竞争均衡、统计决策、委托--代理人、风险与不确定性、不利选择与道德风险等。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以个别市场主体为基本分析单位,考证信息对市场均衡、劳动市场供给、消费者行为以及市场机制等一系列微观经济问题的影响,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和微观信息市场的效率问题。20导言微观信息经济学核心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及其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假定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它解决了许多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在实践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进一步阅读:案例21导言不对称信息按内容可以分两类:隐藏信息:指双方知识的不对称,一方不知道另一方诸如能力、身体健康状况等信息。这是外生的、先定的,不是双方当事人行为造成的,也称为隐藏知识、。隐藏行为:在签订契约时双方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随后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无法管理、约束。这是内生的,取决于另一方的道德行为。在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将引起逆向选择问题,而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将引起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息经济学两大基本研究课题。226.1信息商品的概念和特征6.1.1信息商品的出现信息商品脱胎于物质商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息商品是指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信息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信息商品的发展:起源:1624年英国颁布《垄断法》(即专利法);商品化: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咨询业迅速发展;规模化:20世纪60-80年代计算机、卫星通讯出现。236.1信息商品的概念和特征6.1.2信息商品的特征1.信息商品的信息特性(1)非物质性无论信息存在于何种物质载体,都表现为非物质的信息状态。它不能脱离物质载体但又独立于物质载体。信息商品分两类:第一类信息商品:能独立于原物质载体而独立转移,信息产品可以交换,而其原来的物质载体不需随其移动;第二类信息商品:与物质载体融为一体,必须随其原有的物质载体转移。246.1信息商品的概念和特征(2)消费无损耗性物质商品具有消耗性,而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效用不会发生损耗。第一类信息商品无论怎样转移和使用,都不会失去使用价值和效用。第二类信息商品由于必须随其原有的物质载体转移,所以当物质载体损害时,信息商品本身也不存在了,但由实体表现的思想却保留下来,作为再创造的源泉。(3)非占有性(共享性)物质产品具有占有性和转让性,占有是实现转让的前提。而对于信息商品,第一类信息商品具有非占有性即共享性,第二类信息商品才具有占有性。256.1信息商品的概念和特征(4)累积性与再生性第一类信息商品可以保存、积累、传递,达到时间点上的延续,满足后代人们的需要。信息商品在满足人们需要和利用的同时,必然会生产出新的信息产品,信息商品利用越多越广,效用发挥越充分,创造出的新的信息商品就越多。第二类信息商品所包含和体现的思想或传统可能被继承、积累和发展,而且在继承和发展中再生。但其累积性和再生性不很鲜明强烈。266.1信息商品的概念和特征2.信息商品的商品特性信息商品具有的商品特性包括:外部性(负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公共物品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垄断性(自然垄断、人为垄断)不完全性或非对称性(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等,可以导致产出的社会效率偏离均衡水平,即信息市场失灵。276.1信息商品的概念和特征6.1.3信息商品的转化条件和生产过程的特性1.信息、信息产品转化为信息商品的条件(1)是一种劳动产品(2)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3)可以用来交换2.信息商品的生产过程对象获取信息鉴别整理信息分析存贮信息信息商品286.1信息商品的概念和特征信息生产与物质生产截然不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商品生产虽然可抽象为同一信息变换过程,但它们也存在原则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