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言艺术( 黄爱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师的语言艺术广东·深圳特级教师黄爱华cnhah@126.com“教育新境界”系列专题讲座之八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以完美的语言为手段去实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技能技巧。“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1.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1)科学性。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练、逻辑性强。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1)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如,长、正方体特征之一的“棱”,多数人都习惯把它读成“lèng”,标准读音应是“léng”。又如,“量的计量”前一个“量”应读“liang”,后一个“量”应读“liáng”。(2)用词要准确。在教学时,尤其是概念教学,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就有可能把原意改变,给学生学习带来麻烦,造成错觉。如,“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果把又字丢掉了,会给学生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因为“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是一种关系;再如,把梯形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使概念的外延扩大了……(3)语言要精确。就是说语言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无论是思维过程的表达,解题思路的归纳,还是教学内容的总结,都要力求精炼,输出的信息无重复。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归纳为:先确定单位“1”的量,再看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列出算式,求出问题。再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以后,怎样判断两种相关量成正比例,可以这样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这样的总结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掌握。案例:“平移和旋转”摩天轮上的人是平移和旋转?“平均数”拍球:教师加入一组,使该组的总数大大超过另一组,提问:当人数不等时,比较什么才公平?(2)逻辑性。数学语言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本身要准确、简练;二是语言条理清晰,前后一致,层次清楚。教学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可以增强说服力和论证性。优秀数学教师的语言非常简练,逻辑性强,正像鲁迅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这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教材,紧扣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教师讲话要特别注意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不着边际的空话和不必要的重复,尽量不带“口头禅”。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多数比较简单,其中不少内容是描述性的,但内容的编排上仍体现着前后的连贯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符合逻辑。如,有学生学完正方体后问老师,正方体是长方体吗?老师是这样回答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种回答有根有据,理由充足,逻辑性强。又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有的教师阐述道:“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这句结论性的话忽略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这就是理由不充足,语言不严密,缺乏逻辑性。(3)形象性教师的口头语言要与图象语言相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识。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边讲解边做演示,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学生便懂了“相向”、“相遇”,问题也便于解决。这样讲解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理解也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达到较快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认识乘法”的导入设计认识“体积”一上课,教师就把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杯放在桌上,然后往两只杯子里倒水。问:谁能告诉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说:“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水平面在同一高度,水是同样多的。”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这时,教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一个杯里,问:“你们看见了什么?”学生说,看见老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了杯子里。教师说:“你还发现了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发现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教师紧接着问:“这是不是说明这杯子里的水多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教师又问,学生争着回答:“老师,您放的东西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这里的一个“占”,一个“挤”说明学生已完全进入“跟进”状态。一会儿,教师又拿出一个东西放进另一个杯子中,问:“这次你们又见到什么了?”学生回答说,“看见老师把一个东西放进另一个杯子,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超过了第一个杯子。”教师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说:“第二次放的东西一定比第一次放的大。”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地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直观、形象的演示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讨论。学生逐步有了感性认识,物体不仅要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还有大小之别。到这个时候,再揭示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真可谓是水到渠成。教师精巧的设计,把一个十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实践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调动学习主动性的“广”度上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4)启发性。教师的教学主要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不露,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尝试冲动和创造精神,教师应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如“这道题老师还没有教,谁会算?”“谁敢试一试?”“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看谁想出的解法最多。”等等。课堂追问的艺术数学是理性的,教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是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是基本的,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第二种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甚至有部分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平均分”教学片段:•师:现在有相同的六本笔记本要奖给口算比赛的前三名,你会怎么分?•生1:每人2本,这样公平。•生2:第一名的4本,其他两人,每人1本,以突出第一名。•生3:我觉得按3,2,1这样分比较合理。•师:那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三种分法,你觉得有什么不同?•生:数字不同。•师:哦,你发现数字不同,请你具体说说数字上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不同?•……•师:刚才同学说的很好,大家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你明白什么了?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的回答不合教师的心意时,我们不能马上换个学生来回答(直到某个学生回答到点子上为止),或者简单的敷衍学生的回答,甚至采取冷处理。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时机,进行追问:你说数字不同,请你具体说说数字上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不同?孩子就会说,一种分法,每个人一样多,另外两种分得不一样多。这里,教师再追问别的孩子:大家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说你明白什么了?然后,接着孩子的话揭示平均分的概念,既省时又高效。这样的追问体现了基于学生有效学习的理念,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会了欣赏、倾听与合作。课堂上,教师除了要经常问学生“明白了没有”,更要追问学生“你明白了什么”,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充分地暴露,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内灵活地调整教学手段。“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段:•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呀?•生: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师:你怎么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呢?•生:就是三角形里面的三个角;•师;你能指出来吗?顺便请你标上序号。•(生标注并写上1、2、3)•师:课题上还有一个字“和”,怎么理解呢?•生: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师:“三个内角”说得好!这个度数有什么好研究的?•生;我猜想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和可能都是一样的。•师:无论哪种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和都一样吗?该是多少度呢?我们一起来研究。(明确目标)“年、月、日”教学片段:奶奶明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子明年过第18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奶奶和孙子今年各多少岁?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并没有就此导入新课,而是在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时,顺势进行了如下的师生讨论:师: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生:一般情况下,一年过一次生日。师:现在奶奶过的生日反而少,说明什么?生:说明奶奶有些年没有生日过。师:生日跟什么有关?生:生日跟年、月、日有关。师:那么,奶奶有些年没有生日过,又说明什么呢?生:说明奶奶生日的那一天,在有的年份中没有出现。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究竟奶奶的生日是哪一天,奶奶和孙子今年各是多少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课题)层层递进,不断深入,逐步抽象的几个设问,可谓别具匠心,把生活中的“过生日”的话题,逐步引向数学知识,成为数学研究的对象。教师的设计,打破了学生的心理平衡,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真正唤起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诱发“心求通而不达”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全心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先求出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5。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1)(出示一张15厘米长的纸条)你有办法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吗?(生:可以用尺子量出纸条的长度。)•(2)(教师出示一张超过学生手中尺子长度的纸条)现在要用你们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你有办法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为可以把这张纸条三折成四折,先量出这张纸条的或,再乘以3或4,就可求出纸条全长。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作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5)情感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生动语言,往往饱含着真情,表现出坦诚的拳拳之心。它会发出磁石一样的力量,扣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言”,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的真情溢于言表,它能赋予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体察”得出事物的内在世界,将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情感性语言可分三类:一是阳性语言。表现为情绪激昂,热烈奔放,音调高亢,语速迅疾。二是阴性语言。表现为情感幽沉,谐婉,音调柔和或降抑,语速舒缓。三是中性语言。即情绪平稳,音调适中,语速不快不慢。(6)趣味性。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必须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富于情趣,要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语言要求能做到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教学语言还需要有幽默感,这更会增加语言的吸引力。有时可以穿插小故事、顺口溜、歌谣、谜语,从而使教学妙趣横生,欲罢不能。特级教师霍懋征教“聪明”一词所谓幽默是指一种行为的特性,能够引发喜悦、带来欢乐,或以愉快的方式使别人获得精神上的快感。教师把幽默带进课堂,融合于教学之中,就有了教学幽默。教学幽默既具有幽默的机智性和娱乐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其特殊的规

1 / 7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