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完成从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迅速转变——数学新课程标准与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分析吉安县教研室黄秀明我县自2002年开始进入小学新课程,历经近八个年头,2004年和2008年初中和高中也相继进入新课程实验。在这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怎么办,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还是顺应潮流做改革的弄潮儿,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我们必须作业正确的选择。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科书的改朝换代,更是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与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体系、培养目标等一系列的整体变革。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不再是过去那种单向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主导者,而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学方式不再是“灌输”和“机械训练”,而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习。今天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还应该具有研究、反思、创新的精神,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进步,与时俱进,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当代教师面临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当中,老教师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教材,对数学教学大纲背得滚瓜烂熟,新教师在学生时代受数学教学大纲的影响也根深蒂固。在新一轮数学课程的改革中,我国原有的数学教学大纲正在逐步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数学课程标准。我们如何应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数学新课程标准与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努力完成从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的迅速转变。下面从基本理念、体例结构、目标定位、内容标准及评价理念等方面来共同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一)基本理念上的变化国家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工作主要围绕两大方面展开:一是对数学教学大纲及部分教材进行修订,主要精神是:删减“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增加探索和实践的内容,强调数学教育要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二是研究制订面向21世纪新的数学课程体系。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先看《大纲》,教学大纲反映国家对教学工作做出的规定,主要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要求,使教师较为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000年3月修订的教学大纲已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个性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其出发点主要还是着眼改进教师的教学。再看《标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的素质。在素质教育目标下注重实现“人的发展”,由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从强调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课程标准基于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涉及数学课程价值、数学学习目标、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许多新理念。概括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1、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2、改变了过去小学数学以知识的积累为取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构建学生身心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3、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4、分学段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标准;5、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6、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7、改革了评价的方式和应达到的目的;8、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作用。课程标准从教学大纲增减知识的逐步调整转向了对小学数学知识的重新组合;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方法的培养;从教学大纲以知识的传授、继承为重点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方式转变为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相比较,具有理念新、起点高的特点,对新世纪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理念支配教学行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发展为本,这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价值取向。变“精英教育”模式为“大众教育”模式,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素质的提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学生看做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这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具体表现。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校长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获奖者,最重要的是给予了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可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之重要。新课程倡导生命化的教育理念,要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说:“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博在和他们一起欢跳?”这些都是新课程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二)体例结构的变化1、学制教学大纲是五年制、六年制两种学制并存,教学内容如教学要求分年级编排;课程标准整体考虑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其中小学阶段的六年分为第一、第二两个学段,将不再分五年制和六年制,这样不仅规范了义务教育学制,而且使数学教学和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弹性。2、课时教学大纲中五年制和六年制的周课时安排如下: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五年制总课时为980课时,六年制总课时为1015课时。课程标准中九年的数学课时占总课时的13%-15%,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小学阶段数学周课时和学年总课时安排情况如下表,小学六年合计数学总课时在780课时—980课时之间,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相比略有减少。减少的课时增加到艺术、体育和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上。年级学制一二三四五六五年制56656六年制455555第一学段第二学段一二三四五六学年各门课总课时9109101050105010501050数学总课时105~140105~140140~175140~175140~175140~175周各门课总课时262630303030数学总课时3~43~44~54~54~54~5学段年级课时时间3、体例结构比较教学大纲为: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第四部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五部分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五年制和六年制两种);附录(关于教学要求用语的说明)。课程标准为: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按学段分类安排);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按学段分类提出)。为了保证新数学课程的开发与顺利实施,《标准》用了大量的篇幅提出了课程实施建议,在实施建议中,采用论述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具体阐明了《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的内涵,以及它们在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和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便于数学教育工作者从整体上把握数学课程。(三)课程目标比较《大纲》的课程目标是在它的教学目的中体现的。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列了三条:(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品德教育。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的”从知识、能力和思品教育三个方面提出,将过去的“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外延更宽,不仅只培养逻辑思维,还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第(3)条还增加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注重了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人格教育。在教学要求方面对上述目的结合教学内容给予了具体的说明,也增加了一些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语言,但整体上看,教学目的还基本上局限于知识与技能范畴。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按“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阐述。将课程目标设置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并把发展性目标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前。发展领域目标包括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具体讲,要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对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知识的特征及探索过程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兴趣及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对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方面有所发展。一个中心,就是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课程标准在分段目标的制订和内容标准的确定上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阐述了“知识与技能”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辩证关系,强调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学段目标中还对这四个方面分学段给予具体阐述。传统数学课程目标突出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性,忽略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课程目标,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又一重大改变,教师必须全面理解。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教育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出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去创新。”这印证了新课程目标是一种国家战略,非改不可。总之,在重视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标准》比《大纲》更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潜在个性的挖掘与开发,全方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四)内容标准比较为了实现各自的课程目标,《大纲》和《标准》呈现了各自的课程内容。《大纲》的教学内容分为代数、几何两大块,将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七大类,归纳如下:(1)数与计算(2)量与计量(3)几何初步知识(4)代数初步知识(5)比和比例(6)应用题(7)统计初步知识。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内容结构如下:学段领域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1、数的认识2、数的运算3、常见的量4、探索规律1、数的认识2、数的运算3、式与方程4、探索规律空间与图形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与变换4、图形与位置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与变换4、图形与位置统计与概率1、数据统计活动初步2、不确定现象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2、可能性实践与综合应用实践活动综合应用课程标准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中的“量与计量”并入“空间与图形”之中,更加重视量与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再设“应用题”教学单元,并且减少了复杂的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的反叙应用题作为思考题出现,降低了要求。将小学应用题教学与运算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建立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和解答应用题,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算术应用题独立成章,过于注重问题的类型和固定解法,对问题的实际背景并不关注,并且“人为”编造痕迹明显、技巧性过强,对于小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极易导致数学学习上的大量“问题儿童”,使教学进入恶性循环。课程标准大力精简了缺乏实际背景和技巧性过高的算术应用题,选择了现实的、真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探索价值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提倡运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要求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条件可以不充分,答案可以不惟一。课程标准进一步删除繁杂计算和应用价值不大的内容,如较大数目、多位数小数和带分数的四则运算。笔算加减法原则上只要求三位数以内,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对于大数的意义要求结合现实素材来感受,并能进行估计。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器)技术的普及,日常生活中已很少用笔算的方法对大数目进行计算,繁杂的运算训练不仅对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没有帮助,而且还会影响他们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积极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