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15页(0607)《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次作业2:第二次作业3:第三次作业4:第四次作业5:第五次作业1:[论述题]新数学运动强调应当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及早地引入集合”概念,以下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一个案例.请运用你学到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加以分析,要求分析不少于500字。一个数学家的女儿由幼儿园放学回到了家中,父亲问她今天学到了什么?女儿高兴地回答道:我们今天学了‘集合'”.数学家想道:对于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来说,女儿的年龄实在太小了.”因此,他关切地问道:你懂吗?”女儿肯定地回答:懂!一点也不难.”这样抽象的概念难道会这样容易吗?听了女儿的回答,作为数学家的父亲还是放心不下,因此,他又追问道:你们的教师是怎样教的?”女儿说:女教师先让班上所有的男孩子站起来,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男孩子的集合;其次,她又让所有的女孩子站起来,并说这就是女孩子的集合;接下来,又是白人孩子的集合,黑人孩子的集合,等等.最后,教师问大家:‘是否都懂了?'她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样的教学法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因此,父亲就以如下的问题作为最后的检验:那么,我们能否以世界上所有的匙子或土豆组成一个集合呢?”迟疑了一会,女儿最终回答道:不行!除非它们都能站起来.”参考答案:提示:思考角度如:①“女教师”是怎样组织“集合”教学的?为什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女儿”所回答的?②“女儿”为什么说集合学习“一点也不难”?又为什么要强调匙子和土豆都“站起来”?③世界上所有的匙子或土豆“组成的集合”与“幼儿园里部分孩子(男、女、白、黑)”组成的集合有无不同?对于幼儿园孩子认识集合概念而言,是“女教师”的教学不对头还是“数学家”的提问不恰当?2:[论述题]关于加减消元法有如下片段,请进行分析.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勇士”队赛了9场,共得17分.已知这个队只输2场,那么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第2页共15页解设勇士队胜了x场,平了y场.根据得分的总场次所提供的等量关系有方程X+y=7.①根据得分的总数所提供的等量关系有方程3x+y=17.②由②-①得2x=10,X=5.代入①得y=2.答:勇士队胜了5场,平了2场.这个解法步骤完整、计算准确、书写规范,该没有什么问题吧?可是学生问:为什么①式的赛场数与②式的得分数能够相减?是学生在单位”问题上钻牛角尖了吗?你是回答还是不回答?是从教学上回答还是从数学上回答?参考答案:其实,这里涉及生活原型与数学模式的关系.一方面式①、②来源于比赛场次与得分总数(有单位问题).另一方面,列成方程后又完全舍弃了原型的物理性质,成为抽象的模式(已经没有单位了,有作者认为单位问题根本就不是数学问题),x+y=7可以去刻画任何“两者和为7”的生活现象而不专属于任一生活现象.方程的加减,是根据方程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的(消元化归),这是数学内部的事情(与单位无关).最后,得出x=5,y=2后,才又回到生活中去,给出解释(有单位了).也就是说,足球赛的现实原型经过代数运作之后(设未知数,进行四则运算等),已经凝聚为对象(方程),经过“建模”之后的运作已经是数学对象的形式运算了,当中的消元求解过程是化归思想的应用,与现实原型的具体含义无关.3:[论述题]关于不等式性质的运用,有如下问题,请进行分析。已知2≤x+y≤4,①1≤x-y≤2,②求4x-2y的范围。解①+②得3≤2x≤6,所以6≤4x≤12.③又由①得-4≤-x-y≤-2,④②+④得-3≤-2y≤0⑤故由③、⑤得3≤4x-2y≤12参考答案: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数学知识与技能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利于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目标的实现。4:[论述题]案例分析证法”合乎逻辑参考答案:解答5:[论述题]案例分析(从算术运算到代数方程的过渡)第3页共15页参考答案:其实,这涉及到方程概念的两个很本质问题:其一,关于未知数x,它是客观上完全确定而主观上尚未知晓的辩证统一,融已知与未知于一身,随着解题的进展,由未知转化为已知.其二,关于方程的本质,它主要表现为由平衡关系提出的问题,平衡关系决定未知数的取值,未知数依平衡关系而取值.它反映了同一事物在两种表现形式下有相等关系,也反映了两种事物在不同形式下有相等关系.应该说,“含有未知数”、“等式”更侧重于方程外形上的表述,学生的问题向我们的数学功底提出了挑战.1:[论述题]以自身曾经历过的一个数学教学活动为基础,撰写一个600字左右的数学教学案例。要求:(1)以第一人称,对教学过程进行比较生动的描述:试图要反映的问题、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清楚;事件发展过程中主角、配角关系明确;语言明晰,角色的心理感受、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教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探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其他人也是可能遇到的,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2)重点探讨教学问题。围绕自己选择的某个主题(比如问题情景创设、提问的数量与质量、开放题的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多媒体与数学课程整合、新课程下数学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下新增内容教学……等),运用相关的理论对活动过程的得与失进行反思和简要分析与讨论。(3)题目可以命名为关于……的反思”或者其他题目,要求题目简洁、概括性强、能够明确反映要讨论的主题。参考答案:2:[论述题]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第4页共15页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思考题:(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2)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3)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参考答案:简要分析: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B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3:[论述题]有一节100万有多大”的数学课,教师设计了许多100万”的实例.其中有一个是100万颗米粒”让学生感到体积很大”,另有一个是100万个细胞”让学生感到体积很小”.课堂小结时,有学生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100万”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教师肯定了该学生的回答,并表扬了这种辩证的观点.试分析该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100万有多大”这节课的教学核心是什么?参考答案:分析要点:该教师的做法不正确,他混淆了“数大”与“量大”的概念.“100万有多大”这节课的教学核心是:感受大数.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100万”是一个很大的数.第5页共15页4:[论述题]为引出单项式概念,教师在复习了代数式的概念后,要求学生讨论黑板上的三个代数式7m,-a,x2的共同点,希望学生能回答出都具有数与字母的积或字母与字母的积的特点”.生1:都是未知数.师:这里不叫未知数,叫字母.生2:都是两个字母的相乘,或数与字母想乘.师:对.还有呢?生3:都有很多字母.师:……(摇摇头)生4:都是整式.生5:字母取任意一个数都可以.生6:它们算起来比较简便.……学生的回答是非常踊跃的,思维是开放的,但对教师想得出的结论就是启而不发”.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应怎样改进?参考答案:分析要点:(1)从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教师的本意是表扬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2)从评价方式来看,教师的用语过于简单,产生了误会;(3)从实际效果来看,教师只用了“一元评价”,而且丢弃了最主要的评价指标(问题的内容).5:[论述题]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会相交吗参考答案:简要分析:(1)学生可能对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与解析式之间的关系缺乏理解;(2)教师的回答不够妥当;(3)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4)教师要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1:[论述题]王××,女,是某乡镇初中的学生,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在班内居上游,只是数学成绩不稳第6页共15页定,但初一时在数学教师刘老师的帮助下,对学习数学仍然充满信心,决心让自己的各科都达到优秀。进入初二后,刘老师请了病假,由刚从学校毕业的张老师任他们的数学课。王××感到很不适应,第一次期中考试时,她只考了52分。在发数学试卷时,张老师读着名字和分数,让学生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一个一个到讲台上去领。当王××走到讲台上时,张老师拎着她的试卷大声说:也长这么大了,才考这几分,知不知道丢人?我看你呀,还不如回家种地去!”王××从此再也不愿上张老师的课,数学成绩也没再及格过,其他各科成绩也都受到影响。初中毕业后,只好以高价生的身份到县二中就读。背景:①这所乡镇初中以考试成绩评估教师业绩。分,代表着教师的一切。②张老师刚从学校毕业,对教育规律一知半解,并缺乏与实践结合的经验,也急于得到学校承认。请分析上述案例。要求:(1)即对事件本身进行理性分析,同时要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2)字数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理论分析:(1)杜威说过:“希望得到尊重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力。”在所有的自我概念中,自尊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与我们对自身的评价有密切关系。有的人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只要认真去做,就可以干好许多事,这样的人属于高自尊。有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抱怀疑态度,总感觉自己很无能,这样的人属于低自尊。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自尊或说自尊心强的人,对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希望通过严厉的批评来使学生鼓起勇气,往往会走到愿望的反面,学生要么因受到伤害而逃避或对抗;要么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而忽视教师的存在,认为教师的观点和所学的课程都无用。教师的鼓励,以及提供给学生满足其发展需要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自尊是极其重要的。儿童没有准确认识自我的能力,他们心中自我形象的建立,是依赖别人提供的描述。别人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观点将被儿童吸收内化为自我形象。儿童被给予了积极关注,内心就发展出一种自视为有价值的意识,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干好。如果总是告诉儿童他是错的,将使他不断产生缺陷感和犯罪感,认为自己难有作为。教师若对学生的自尊进行了严重伤害又没能进行补救,对孩子的打击将是沉重的。(2)王××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她因各种原因导致数学基础不太好,这是可以理解第7页共15页的。刘教师作为一名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给予她更多的是理解、关心和帮助,所以王××获得了将数学学好的信心。到初二时,王××出现了不适应,数学成绩下滑,自信心本来就已不足,而马老师刻薄的措词、当众的训斥犹如一盆冰水,让王××的自尊、自信受到严重打击。这种自尊的伤害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她的各科学习,于是一个原本优秀、上进的学生发生了巨大变化。(3)马老师的表现让人感觉,她对学生,特别是自己眼中的差生缺乏起码的关心和爱护。失去了爱的教育无疑是苍白的。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师生间应是一种平等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