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四年级上册)研究性教学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常用的计量单位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2.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表象,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其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到一个森林公园去玩,偶然看到;棵很粗的树,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才能更准确地将这棵树的树干有多粗讲述给自己的朋友听?”引导学生用“量”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正确的给予肯定。二、教学计量的产生。计量的产生“早在古代,人们为了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就已经有了计量的需要。比如:拿两条绳子比比谁长谁短(教师演示)。由于有时不便于比较,比如黑板或桌子的长和宽就不能直接放到一起比较,人们就选定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用它来量所要比较的两个物体的长短,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例如,我国古代曾把中指顶端一节的长度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三、总结归纳长度单位1.长度单位。“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已经学过的一些常用的计量单位。”“如果想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需要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刚才大家说了,l千米=l000米(同时板书)。这就是说千米和米的进率是1000。那么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四个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请学生打开课本第85页,填写“常用的长度单位表”。同时让一学生在投影片上演写;巡视学生填写完后,出示投影片:2常用的长度单位表名称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进率1000101010“刚才大家填写了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表。现在我问问你们,哪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引导学生答出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是10。3.练习。“请大家打开课本第85页,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同时让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指导。集体订正。在订正每一题的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填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注意重点讨论“900厘米=()米”。四、总结归纳面积单位。1.面积单位。“刚才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下面再来复习面积单位。”板书标题:面积单位“我们学过,要知道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必须用面积单位来计量。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引导学生答出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教师将准备好的1平方米、1平方分米、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边上分别标上1米、1分米、1厘米)贴在黑板上,在纸的下端分别写上“1()”。教师再指着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提问:“这块正方形纸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后,再问“括号内应该填什么面积单位?”学生答:填平方米。接着,教师再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指着l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引导学生填出相应的面积单位。填写完单位名称后,让学生对三块正方形的大小进行观察,看看它们各有多大。再指导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l平方厘米的大小。教师要注意察看学3生比划的情况,对表示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2.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大家知道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分别是这么大。(教师指着三块正方形纸)那么,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答出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l00后,再问:“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而不是10呢?下面我们先来看图教师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画有100个方格的一面),让学生观察后,引导他们说出由于边长是1米的这块正方形纸可以划分成10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所以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我们还学过哪些更大的面积单位呢个”(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单位是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那么,谁能说说1公顷是多大?1平方千米是大?”引导学生说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如果把上面这些面积单位按照从大到小曲顺序,应该怎样排列呢?”指名一学生回答,教师把这些面积单位从大到小依次写在黑板上: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在这些单位中,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请同学们把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86页的面积单位表中。”五、巩固练习1平方米=()平方厘米1公顷=六课后小结七课后反思《快乐的猜数》游戏教学目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经验来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更好地理解千以内的数。教学过程:一、请一个学生背对黑板、面对大家站好,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三位数。4猜数开始,被请的学生大声地说自己所猜的数,其他同学则把该数与黑板上的数比一比,再分别用多很多、多一些、多一点等词语予以提醒;直至猜中为止。二、老师试一试:游戏规则不变,但学生很容易看出老师的水平更高,往往可以更快的猜对数。引发大家思考:老师为什么可以猜得那么快?交流秘诀。三、学生再试。熟练运用猜数方法。学生认识了不同的计数在玩这个猜数游戏的时候,同学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但老师要在不同的环节引导学生及时地发现困惑、解决困惑,使游戏更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比如:1、多很多、多一些、多一点的区别在哪里?就该有一个大致的统一的标准。最后我们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差几百的算很多、差几十的算一些、差几的算一点。2、为什么老师可以那么快的猜对?这里就有一个策略问题,除了仔细听清楚学生的提示,还要用减半缩小范围的方法。具体猜的时候可以每次都从中间数开始猜,可以大大减少猜的次数。3、这个游戏用的时间是比较多的,而且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掌握游戏的玩法,还要留比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找朋友继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收益。游戏的收获:1、通过这个游戏,学生能在游戏情境较熟练地理解、运用整百数、整十数,并进行有关的加、减计算。既复习了概念,又复习了计算。2、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熟练地运用多很多、多一些、多一点等词语来描述两数之间的关系。3、注意培养学生发现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认识能力,有利于他们今后的自主学习。4、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学生非常的快乐,积极的参与,培养了他们爱学数学的积极情感。5数学实践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35内容(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计算、讨论,使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过程,巩固统计基础知识,培养数感;(2)通过真实的数据,结合自然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4)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创造意识。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角色转换为记者,创设一种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2、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监控系统向学生广播一些实地拍摄的照片,并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些照片以后,你想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感想,教师根据其回答的情况做适当的点评,渗透有关环境知识,引出课题“白色污染”(板书),同时提出要和学生合作完成一篇有关白色污染调查报告。二、师生互动,合作学习。1、过渡:要使这篇调查报告更有说服力,必须从身边的事情入手,了解我们周围的白色污染情况。2、教师现场采访学生家庭使用塑料袋的情况。3、学生根据课前填写的调查表一,在线绘制统计图一(课件支持)。教师及时点播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4、学生组内讨论:根据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可以提出那些相关的数学问题?5、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有关的统计知识,并很自然地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板书)。6、学生独立计算小组成员家庭平均一天大约用掉的塑料袋的个数,并汇报。7、教师根据学生计算的情况,选择一组学生的计算结果板书。8、过渡:为了使调查报告的数据资料更加丰富,咱们再来进行一组数据计算。9、学生独立完成调查表二。(课件支持)10、结合计算出的数据,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白色污染确实十分可怕。板书“可怕的”,明确调查报告的主题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可怕。6数学实践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教案三、拓展延伸,综合实践。1、过渡:单纯的数据还不够形象、直观,你们有什么方法来进一步说明白色污染的可怕?2、学生组内讨论,拿出一种方案(可以从面积、高度和重量等多角度去思考),并汇报。3、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独立制作对比统计图(课件体现开放性,学生可自主选择),进一步认识白色污染的可怕。4、过渡: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办?(引出白色污染的治理)5、学生浏览“聚焦环保”网站,查找有关白色污染治理方面的资料。教师在线监控,并提供必要的上网指导。6、学生汇报交流治理白色污染的方法,教师及时进行德育渗透,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四、全课总结,布置任务。1、小结:同学们运用填表、作图等统计的方法,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到了白色污染的可怕。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家要善于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的记者。2、课后作业:根据这节课的搜集到的有关数据资料,以及课后运用统计方法搜集到的其它数据,完成一篇有关白色污染的调查报告(使用WORD、PPT、WPS制作均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教师。归一应用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进一步运用和掌握比较、概括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7理解并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列综合式解正、反归一应用题。教学难点:“照这样计算”意义的理解及小括号的运用。教法、学法:导学式教学法、渗透学法。教具、学具:、写有复习题和巩固题的长方形纸条及有待完成的线段图卡片。一、新课准备。(出示投影卡片)⑴、学校买3个书架75元,每个多少元?⑵、书架每个25元,买5个要用多少元?⑶、书架每个25元,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二、授课。1、由复习⑴⑵题导入:同学能把复习⑴⑵组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吗?(教师提出一个联接点:⑴题中的问题就是⑵题中的一个条件。)2、引导学生组编出例3,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复习⑴⑵的纸条在黑板上叠合出: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A、A、教师把题⑴中的“每个要多少元?”与题⑵中的“书架每个25元”重叠,再用空白纸条覆盖这一部分。师:现在题目中有一段空白多不完整!是否可以插入一个短句或联接词,既起强调作用,又使题目完整?学生质疑或小组讨论:原来是要我们找出一个符合题意的联接短语。学生代表发言后,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填上“照这样计算”,意思是每个书架都是一样的价格。B、画线段图帮助解题。教师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完成线段图。填上已知数或未知数(?)个别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分析:要求总价必须知道什么和什么?(单价和数量)单价不知道要先求出来,怎么求?(总价除以数量)C、摘写条件和问题分析:3个共用75元(学生对照板书叙述题意)5个___?元D、列式计算。a、a、分步:8①、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②5个书架多少?25×5=125(元)b、引导学生看课本107页的有关内容并列综合式:75÷3×5=125(元)C、该怎样检验呢?(把所求的问题当作已知,进行逆运算,求出一个结果,与其中一个已知条件一致。口头检验:125÷5=25(元)25×3=75(元)答:买5个书架用125元。F、完成107页的“做一做”。(着重检查线段图的画法)G、小结:先求出中间问题“单一数量”。3、学生试做例4: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A、画线段图理解。|_____|_____|_____|a、学生完成手中卡片上例4的空白线段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个别学生在投影仪上讲解要知道什么条件?(总价和单价)总价已知(200元)而单价未知,所以要先求单价,单价怎么求呢?)(总价÷数量)b、学生自已在卡片上摘写条件分析。3个共用75元土地面积单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